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教育概述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

一、如何理解教育

(一)从“词源”看教育

日常生活中,教育无处不在。从场所上来看,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从时代来看,有传统教育、现代教育;从对象来看,有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从受教育者实际水平来看,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教育内容来看,有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科技教育等。同时,与“教育”含义相近的教学、教导等词语也常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和言语之中。由于使用者的动机、背景和学识不同,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也有不同。为说明这一点,我们先从“词源”上来看“教育”。

1.从中国甲骨文中“教”和“育”的含义来理解“教育”

甲骨文“教”字

甲骨文“育”字

“教”,甲骨文为 表示“算筹”, 表示“孩童”, 表示“手持鞭子、棍杖”,意思是“体罚学子”。造字本义: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作算术。

“育”,甲骨文为, 表示“人”, 即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造字本义:孕妇生子。后来,甲骨文 以“女”( )代替“人”( ),明确“孕妇生子”的本义。

思考: 看了甲骨文中的“教”和“育”的基本含义,你认为在中国那个时代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以及关系如何?

在中国先秦时代,人们常常只用一个“教”字来表述跟教育有关的问题。中国最早连用“教”“育”二字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也有学者认为,“教”和“育”连用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中,自孟子以后,中国的书籍中除引用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句话时用到“教育”之外,很少有“教育”的提法。直到进入 20世纪,“教育”才作为一个词被广泛使用。

2.从古希腊(Ancient Greece)的情况来看教育

在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相关。教仆是对陪送奴隶主子弟上学的奴隶的专门称呼。英语、法语、德语中的“教育”一词,都来源于拉丁语“Educatus”。“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拉丁语中的“教育”一词便含有“引出”的意思。教育活动,即含有把受教育者内在的能力、知识、美德等引导出来的意思。

思考: 单从以上内容来看,中国先秦时代的“教育”与古希腊的“教育”有什么不同?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2.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通过专门机构进行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具有显著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目的明确;第二,有专门的教育机构;第三,有专门的教育者;第四,教育内容经过精心设计。

思考与讨论: 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教育。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按照时间顺序,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现代社会的教育三个发展阶段。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完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进行,没有专门的机构,更没有专职的教师,教育内容一般都是一些生活经验,教育方法也比较单一。

2.教育具有宗教性

原始社会的教育与宗教紧密联系,宗教活动中有教育,教育在宗教中进行。比如,祭祀祖先、图腾崇拜等,这本身就可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约束人的行为。

3.教育具有平等性

教育对象没有等级区分,教育是平等的、普及的,所有儿童基本上都接受同等的教育。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我们把使用手工工具进行劳动的社会叫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

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者

古代社会,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相应地出现了专门的教育者。

人们普遍认为,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 2500年左右的埃及(Egypt)。也有人认为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 3500年的巴比伦(Babylon)

在中国,早在夏(Xia dynasty,约公元前 2070—前 1600年)、商(Shang dynasty,约公元前 17世纪—约前 11世纪)、周(Zhou dynasty,公元前 11世纪中期—前 256年)时代,学校教育就已经存在。中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意思是说,古代(指夏、商、周)设学施教,每 25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闾”之上的单位)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党”之上的单位)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者诸侯的国都设有大学。到了西周时期,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

在古希腊,教育以斯巴达(Sparta)教育和雅典(Athens)教育为代表。斯巴达教育注重军事体育训练。儿童 7岁前在家中受教育,7到 18岁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雅典男孩 7岁开始上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到 12、13岁,除了继续在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还需进入体操学校学习。到了 15、16岁,少数贵族子弟可以进入国家主办的体育馆学习。

在古罗马(Ancient Rome),学校有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已经开始有分科教学,比如修辞学校以培养演说家、雄辩家为主要目的,开设有修辞学、哲学、法律学、希腊语、数学、天文学和音乐等科目。

2.学校教育具有等级性

古代教育在教育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等级性。中国的夏、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政府的官吏控制着教育大权。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India)等国家的宫廷学校,专供王子或大臣子弟就学。古希腊斯巴达和雅典的学校也是专为贵族阶层而设置。到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性更强。比如,中国唐代(Tang dynasty,公元 618年—907年),当时的中央官学称为“六学二馆”。六学是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太学,收文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四门学,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律学、书学和算学,收八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和精通律学或书学、算学的庶族地主的子弟入学。二馆是弘文馆和崇文馆,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宰相大臣的子弟。唐代的地方官学,由于名额有限制,导致只有地方官吏和富豪地主的子弟才有入学的机会,广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没有资格进入。欧洲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 476年—1453年)时期,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也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3.学校教育具有专制性

古代教育具有明显的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教育内容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教育方法、学习方法死板。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要绝对服从,教育者的权威不可冒犯。

4.学校教育不太关注生产劳动

学校教育重视道德、宗教等内容,自然科学教育处于次要地位。比如,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育内容主要是学习统治者的礼仪、兵法等治人之术,而如何种庄稼、各种手工技艺等受到轻视。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14世纪欧洲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Renaissance)反对神权统治,提倡个性解放,倡导科学理性,倡导社会平等与友爱,重视现实生活。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教育成为近代教育的先声。

1640—1688年英国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使得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之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的相继发生,引起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教育的巨大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 20世纪 50年代之后,世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大大加快。现代化发展中的科技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教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向现代化行进的过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都把教育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教育在数量上、规模上均有空前发展,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总体上来看,近现代教育一脉相承,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

1.教育得到不断普及

面向全体公民、培养具有相应素质的劳动者成为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各个国家都不断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程度和水平,扩大教育对象,而且把普及教育的程度作为现代社会发达与否的标志。

2.教育密切联系社会

现代社会,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的变化引起教育的变革;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向社会提供人才支持、科技服务,使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教育内容走向综合

近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精通某个领域的专门人才,也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使得现代教育的内容逐渐走向综合。教育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在学科设置上也注意交叉学科的设置,等等。

4.教育形式多样化

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各行各业成员的学习需求,因此,教育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面授教育,还有函授教育;有普通大学的教育,还有电视大学、自学考试大学的教育等;有直接面授的教育,还有网络远程教育等。特别是近年来网络在线课程的盛行,使得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5.教育手段现代化

传统的教育手段基本上是黑板和粉笔。随着近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手段走向现代化。幻灯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DVD、计算机等进入课堂。20世纪 90年代起,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就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即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

6.教育重视立法

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对国家公共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大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重要生产力,教育也因此成为大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教育事务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得到认可与确立。19世纪以后,欧洲工业化国家相继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普遍加强了对教育的监督与管理。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欧美早期工业化国家率先建立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初等义务教育。1870年英国颁布《初等教育法》。该法第 5条规定,每个学区都应在公立学校为本学区的所有儿童提供教育;第 74条授权学校委员会制定地方法规,强制 5至 13岁儿童入学。1880年又颁布教育法令,规定 5至 10岁为义务教育年限。 随后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美国于 19世纪中叶开始推进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处在新的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起义务教育制度。

2005年 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这为义务教育立法打下良好的基础。2006年 9月 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最终明确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高中教育或者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之内,从而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已具备了现实条件,中国已经有个别地区试行了这一措施,但主要还集中在沿海等发达地区,并没有大范围普及。

7.教育呈现终身化

20世纪 60年代之后,终身教育思潮成为一种重要教育思潮,对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强烈影响。终身教育不仅成为一种教育理念,也成为世界各国努力践行的教育行动。终身教育制度获得普遍认可,并且导引着世界教育制度的深入变革。从时间上看,现代教育不仅指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同时包含成人教育、老年教育;从空间上看,现代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也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在其他不同场所中发生的教育;从教育形式上看,现代教育不仅包括职前教育、在职教育,也包括服务于人类生活的其他种种教育,如闲暇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正在使人类的教育与人类生活形成多方面、更紧密的联系。

8.教育重视交流与合作

在国际范围内,现代教育已呈现明显的国际化趋向。各国的教育交流、学术交流日益广泛,互派留学生、互派访问学者的现象日益普遍。与此同时,各国教育制度都在朝着有利于国家交流和合作的方向发展。

9.教育重视科学研究

教育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研究,探讨教育发展规律。遵循规律办教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

三、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什么,被普遍视为教育学的第一问题。本质是指事物固有的、一般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弄清楚教育的本质,学习者就可据此把非教育、伪教育与教育区别开来;教育实践者也可据此对自己或他人的教育行为进行监控和评价。 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为什么它们都被称为“教育”,那是因为它们有着某种共同的属性,是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的最一般、最稳定的属性,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学界众说纷纭。但从各派的争论中可以看出以下共识:

(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在动物界特别是在高等动物界,也存在着“教”与“学”,但人类的“教”和“学”与动物的此类行为有着本质区别。

1.人类的教育是有意识的活动

动物和人类都会爱护和照顾后代。然而动物对后代的爱护和照顾只是一种本能需要,人类教育发生的基础却不只是本能的需要,还有人的主体性所意识到的个体需要或社会需要。人类的教育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主体意识基础之上,不仅仅为了个体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改造环境和发展自身的需要。

2.人类的教育是系统传递知识、经验、技能和思想的活动

动物不能把经验概括成知识和技能等系统地传给下一代,而人类则是有语言、有意识的,能够把经验积累起来并将之变成丰富的知识、技能、思想体系等,有效地传给下一代。

总之,社会性和有意识是人和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过程的根本矛盾是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影响着教育过程中其他要素之间的矛盾

教育过程牵涉到多方关系,比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实际水平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教育者的教学能力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情况与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等等。但这些矛盾归根结底都来自于教育过程的根本矛盾,即教育目标的要求与受教育者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所构成的矛盾。只要这个根本矛盾消失了,其他的矛盾也就随之消失。

2.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影响整个教育过程

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都是为了缩小甚至消除这一矛盾所造成的差距。每当一个阶段的差距消除,这一阶段的教育过程就算完成,教育随之进入了新的阶段,并遇到新的矛盾。教育正是在不断解决这样的矛盾中得到发展。从另外的层面上看,教育目标反映了特定社会的需求,因此,这一矛盾实际上是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实际发展程度之间的矛盾。教育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途径。

(三)教育以培养人作为直接目的

1.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育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环境以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联系,都是通过“人”产生和发展的。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其实就是“人”对社会的影响。因此,人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取决于教育对人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人不是物,也不是动物,而是活生生的人。他有能动性、自觉性与社会性,他有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主体特征,他不是被动和消极的。作为教育者,必须把学生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来对待,教育才有可能实现其培养人的终极目的。

2.教育的过程是影响“人”

人不是工厂里的物品,物品通过工人们按照模型敲敲打打就可以完成。而在教育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针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并遵循科学的方法,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教育才有可能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不然,不仅实现不了教育目的,还有可能对人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是创伤。

3.教育的结果是变成“人”

在工厂里,工人们生产出实实在在的物品,几乎都是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设计者希望它是什么样子,工人们也一般都能把这个样子造出来,但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却不一样。从外表来看,他在受教育之前是这个样子,受教育之后,还是这个样子,似乎看不出他有什么变化。而实际上,他的心理有可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教育者对他的所有影响内化为他的内在素质,或者是知识技能,或者是思想情感,或者是价值观念,抑或是各个方面的改变和提升,这不像在工厂里那样生产出具体的、有形态结构的物。接受教育的人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博学多才,从自私冷漠到情感丰富,变成一个既提升了自己又对社会有益的高素质的人。

总之,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通过解决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矛盾,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它“培养人”的直接目的和终极目的。尽管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一面,但离开了培养人本身,就不算是真正的教育。 0qrc8b609zM6n2foYXpR5+8+EhJRAfPcSuyL9BkKYm3CU//QG3IhD6BPYRsAA+s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