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两汉数术的基础理论之一:精气说

两汉文献中一般用“气”或“精”泛指气。

“气”,泛指所有气,如,《潜夫论·本训》曰:“是故道德之用,莫大于气。”

“精”,浑言泛指气,如,《淮南子·天文》曰:“天地之袭精者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可见《淮南子》里的“精”就是指《春秋繁露》里的“气”。析言表示清的气。如,《春秋繁露·通国身》曰:“气之清者为精。”《广雅·释天》曰:“太初之气……清者为精。”又,《管子·内业》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后一个“精”同“清”,《礼记·缁衣》“精知”,郑玄《注》曰:“精,或为清。”

本书行文用“精气”或“气”,统称气,无论是清气还是非清气。

《潜夫论·本训》曰:“是故道德之用,莫大于气。道者,气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必有其根,其气乃生;必有其使,变化乃成……天之以动,地之以静,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非气然?及其乖戾,天之尊也气裂之,地之大也气动之,山之重也气徙之,水之流也气绝之,日月神也气蚀之,星辰虚也气陨之。旦有昼晦,宵有大风,飞车拔树,偾电为冰,温泉成汤,麟龙鸾凤,蝥 蝗,莫不气之所为也。”可见,在汉朝人看来:天地和万物都是含气的;天地和万物的运转都是气的运动;吉凶、祥异的发生都是气运行的表现。这里,将这种学说称为“精气说”。

一、物本精气说

(一)精气的发生

在汉朝人类似于宇宙发生论的观念里,气是天地混沌未分之前最开始的存在。《淮南子·天文》曰:“天 未形,冯冯翼翼,洞洞 。”高诱《注》曰:“冯翼、洞 ,无形之貌。”又,《白虎通·天地》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又,《易纬乾凿度·卷上》曰:“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俱而未离,故曰浑沦。”又,《潜夫论·本训》曰:“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

后来,清的气上升为天,浊的气成为形质下降为地。《淮南子·天文》曰:“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又,《文子·九守》曰:“重浊为地,精微为天。”又,《白虎通·天地》曰:“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又,《诗推度灾》(《纬书集成》收)曰:“上清下浊,号曰天地。”《说文·土部》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由此,天是由纯粹的气组成的,地是由含气的形质组成的。

(二)精气的存在

天地产生后,天、地、人、万物都是含气的,但含气的方式不同。

具体来说,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纯粹的气,如,《列子·天瑞》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日月星辰,亦积气中有光耀者。”而且是气之精者,《淮南子·天文》曰:“宇宙生气……清阳者薄靡而为天,……火气之精者为日;……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白虎通·天地》曰:“清浊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精者为三光。”

地以及地上的万物本身是形质,但都含气。《淮南子·天文》曰:“天地之袭精者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又,《列子·天瑞》曰:“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人也是含气的。《管子·内业》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汉书·礼乐志》曰:“人函天地阴阳之气。”《管子·内业》曰:“凡物之精……流于天地之间,则为鬼神。”《汉书·刘向传》载刘向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魂气则无不之也。”

(三)精气的作用

有什么样的精气,就决定有什么样的事物。《易纬乾凿度·卷上》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节,故生四时;四时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万物各以其类成矣。”又,《史记·律书》曰:“气就形。形理如类有可类:或未形而未类,或同形而同类;类而可班,类而可识。” 这句话的意思归结起来是说:有形体的东西之所以各种各样,是所含不同的气所造就的;事物的性质由所含气的性质决定。

精气可以出入形质,《汉书·艺文志》曰:“形与气相首尾。”含气的人和物,气离开其形体后就死了,《后汉书·赵咨传》载赵咨曰:“夫含气之伦,有生必终……夫亡者,元气去体,贞魂游散,反素复始,归于无端。”

二、精气本体说之一:基本阴阳气

(一)阴阳和阴气阳气

精气最基本的性质和种类是阴阳,《庄子·则阳》曰:“阴阳者,气之大者也。”《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曰:“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在两汉文献里,“阴”“阳”分别指精气的阴阳性质,如,《春秋繁露·阴阳义》曰:“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也可以分别指阴气和阳气,如《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本书行文也一样,无论指阴气阳气还是指阴阳性质,都用“阴”“阳”表示。

(二)阴阳的产生

前面讲过,精气从混沌即天地未分中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是阴气和阳气。具体来说,先有阴气,然后由阴气生阳气,《越绝书·外传·枕中》曰:“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阳生天地。”

因此,阴气和阳气是精气最早的种类,阴阳是精气最基本的性质。阴和阳并非独立存在的物;凡是说到阴阳,都是指精气的阴阳;没有离开精气的阴阳。

(三)阴阳的性质和作用

《白虎通·五行》曰:“阳名生,阴名煞。”《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曰:“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生和杀是阳和阴的基本性质。

阴阳的作用就是生成万物。 [1] 《淮南子·原道》“阴阳为御则无不备也”,高诱《注》曰:“阴阳次叙,以成万物。”

具体来说,阳的生的作用表现为施予,使万物得以生、长。《论衡·寒温》曰:“阳道施予。”又,《诗泛历枢》(《纬书集成》收)曰:“阳施气。”所谓“施气”,《论衡·说日》曰:“施气则物自生,非故施气以生物也……气不施,物不生。”“施”的意思也可以用“吐”来表达,《后汉书·荀爽传》载荀爽曰:“阳性纯而能施,阴体顺而能化。”《春秋元命苞》(《纬书集成》收)作:“阳吐,阴化。”

阴的杀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杀阳,使万物死亡。《论衡·寒温》曰:“阴道肃杀。”《论衡·变动》曰:“使物生者,春也;物死者,冬也。春生而冬杀。”又,《论衡·偶会》曰:“死谓阴气杀之。”另一方面表现为抑阳,即抑制万物生长,也就是收藏作用。这对万物的生长是有利的,因此,阴对万物又有间接的化生作用。《文子·上仁》曰:“阳气畜而后能施,阴气积而后能化。”又,《春秋元命苞》(《纬书集成》收)曰:“阳吐,阴化。”《后汉书·荀爽传》载荀爽曰:“阳性纯而能施,阴体顺而能化。”所谓“化”,《礼记·乐记》“故百物皆化”,郑玄《注》曰:“化,犹生也。”《史记·乐书》曰:“化不时则不生。”

(四)阴与阳的关系

第一,阴和阳具有对抗关系。阳生阴杀,生杀是对立的;阳的作用是生,阴却抑阳、杀阳,阻碍阳发挥生的作用。

第二,阳和阴又具有配合关系,即阳主阴辅。《白虎通·五行》曰:“阳为君,阴为臣。”《春秋繁露·天辨人在》曰:“阴者,阳之助也。”前面讲到,阴对万物有间接的化生作用,这其实就是阴对阳的助生作用,《春秋繁露·基义》曰:“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秋繁露·天辨人在》曰:“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没有阴的辅助,阳的生长作用也发挥不出来。

第三,阴和阳又具有依存关系。即阴、阳必须彼此交通、会合,才能发挥生长作用。《周易·泰·象》曰:“天地交,泰。”《周易·否·象》曰:“天地不交,否。”《汉书·刘向传》载刘向曰:“《易》有《否》《泰》,……否者,闭而乱也。泰者,通而治也。”这里的“天地”,指阳和阴。泰卦,乾下坤上:天和乾为阳,地和坤为阴。否卦相反。这里是说,泰卦是阳在下阴在上,阴阳不能交通,所以不能起到正常的生长作用。“治”在这里表示正常的阴阳气作用,这在后面会讲到。而否卦相反,所以不能起到正常的生长作用。“乱”在这里表示不正常的阴阳气作用,也将在后面讲到。《周易》关于《泰》《否》的思想核心就是,如果阴阳彼此不交通,就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文子·上仁》曰:“阴阳交接,乃能成和。”《后汉书·周举传》载周举曰:“二仪交构,乃生万物。”

阴阳交通,两汉文献中除了用“交”表达外,还有用“会”表达的,《周易·系辞下》曰:“观其会通。”李鼎祚《集解》引张璠曰:“会者,阴阳合会。”或者用“袭”“合”表达,《淮南子·天文》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高诱《注》曰:“袭,合也。”或者用“感”“与”“薄”表达,《周易·咸》曰:“天地感而万物生。”王弼《注》曰:“二气相与,乃化生也。”《淮南子·天文》曰:“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或者用“摩”“荡”来表达,《礼记·乐记》曰:“地气上 ,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

《春秋繁露·基义》曰:“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阴和阳必须彼此交通才能发挥作用,所以,阴和阳必须相配,不能独存。如,《〈春秋〉左传·昭公九年》“妃以五成”,孔颖达《疏》曰:“《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郑玄云:‘天地之气各有五,五行之次:一曰水,天数也;二曰火,地数也;三曰木,天数也;四曰金,地数也;五曰土,天数也。此五者,阴无匹,阳无耦,故又合之:地六为天一匹也,天七为地二耦也,地八为天三匹也,天九为地四耦也,地十为天五匹也。二五阴阳各有合,然后气相得,施化行也。’”

第四,阴和阳具有相对关系。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春秋元命苞》(《纬书集成》收)曰:“火精阳气,故外热内阴。”《白虎通·五行》曰:“火,阴在内;……水、土,阳在内。”火是阳,但其内有阴;水和土都是阴,但其内有阳。另,《西京杂记》曰:“水极阴而有温泉,火至阳而有凉焰,故知阴不得无阳,阳不容都无阴也。”可参。

第五,阴和阳又具有转化关系。阴阳到极点时又可以相互转化。《大戴礼记·本命》曰:“阴穷反阳,阳穷反阴。”《汉书·五行志》曰:“董仲舒以为……积阴生阳。”

三、精气本体说之二:阴阳气消息

(一)阴阳气消息一年一循环

《易纬乾凿度·卷上》曰:“孔子曰:‘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所谓“天气”,一年之间任何时间的天地阴阳气都可以叫“天气”,如《后汉书·孝章帝纪》载《诏》曰:“方春生养,万物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天气周”,是指阴阳气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的周期是一年,所以说“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

所谓循环,是指阴气和阳气在对抗中此消彼长过程的重复,《淮南子·天文》曰:“阳生于子,阴产于午。”《易纬乾凿度·卷下》“太一取其数”,郑玄《注》曰:“阳起于子,阴起于午。”“子”,斗建子之月,指冬天;“午”,斗建午之月,指夏天。这里意思是说:冬天阴气最盛行,阳气最弱,但随后阳气一天天地强起来;到了夏天,阳气最盛行,阴气最弱,但随后阴气一天天地强起来。如此一年一循环。

阴阳气此消彼长一年一循环,两汉称“期”。《周易·系辞上》曰:“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所谓“期”,《白虎通·丧服》曰:“期者,复其时也。”“时”是指阴阳气消息的某个特定阶段 ;“复”是指重复;“复其时”就是从一年的某一个阶段回到下一年的这个阶段,由此构成一个循环,就是“期” 。阴阳气在天地一年一循环的此消彼长过程,本书行文表述为“阴阳气消息”。“阴阳气消息”并非两汉文献中存在的表达,但“消息”二字取自古义。“消”,《释名·释疾病》曰:“弱也。”“息”,《孟子·告子上》“是其日夜所息”,赵岐《注》曰:“长也。”“消息”,《周易·丰》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高亨《注》曰:“消息,犹消长也。”

阴阳气消息一年一循环的过程,可以被随意地分为不同阶段,或者选定其中不同的节点;每个节点、每个阶段的阴阳气消息表现都不同。先秦两汉文献里表达各节点、各阶段阴阳气消息表现的方法和范畴有许多。或者罗列不同节点、不同阶段的物候之象来表达,如《逸周书·时训》曰:“立春之日,东风解冻;……雨水之日,獭祭鱼。”或者以阴阳生杀万物的范畴来表达,如《史记·律书》曰:“明庶居东方。明庶者,明众物尽出也。二月也……其于十二子为卯;卯之言茂也,言万物茂也。”或者直接以阴阳范畴表达,如,《汉书·律历志》曰:“黄钟者……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或者以寒温范畴表示,如《易纬稽览图·卷上》曰:“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夏至日之后,三十日极温。”

两汉对阴阳气消息一年一循环的过程的认知,并不仅限于阳气从冬天兴起,阴气从夏天兴起的模糊认知。对于某些节点和阶段的认知,已用特定的理论范畴作了精确而具体的总结。

(二)阴阳气消息的节点

第一,冬至和夏至是阴阳气消息过程中两个最重要、最基础的节点,因为阳气和阴气分别从冬至日和夏至日产生并从弱向强发展。《淮南子·天文》曰:“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又,《史记·天官书》曰:“冬至日,产气始萌。”又,《易纬通卦验》(《太平御览·时序·夏至》引,今本无)曰:“夏至大阳始屈,阴气始升,阴阳相向。”又,《白虎通·诛伐》曰:“《孝经谶》曰:‘夏至阴气始动,冬至阳气始萌。’”这都是说,在冬至那天,阴气达到最强,阳气达到最弱;冬至以后,阴气一天天弱,阳气一天天强。到夏至那天,阳气达到最强,阴气达到最弱;夏至以后,阳气一天天弱,阴气一天天强。如此反复。

第二,在冬至到夏至和夏至到冬至之间,阴阳气消息过程出现两次阴阳强弱相等的节点情况,这就是春分和秋分。《淮南子·天文》曰:“八月、二月,阴阳气均,日夜分平。”又,《春秋繁露·阴阳出入》曰:“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阴日损而随阳,阳日益而鸿,故为暖热。……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阳日损而随阴,阴日益而鸿,故至于季秋而始霜,至于孟冬而始寒。”这就是说,春分日以后,阳气开始超过阴气并一天天增加,阴气则相反;秋分日以后,阴气开始超过阳气并一天天增加,阳气则相反。

第三,在两分两至四个节点的基础上,将阴阳气消息过程的节点再分为八个节点:取冬至和春分中间节点作为春的开始,即立春;取春分和夏至中间节点作为夏的开始,即立夏;取夏至和秋分中间节点作为秋的开始,即立秋;取秋分和下一个冬至中间节点作为冬的开始,即立冬。这样,就有了八个节点,即分、至、启、闭。《春秋·僖公五年》曰:“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杜预《注》曰:“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

第四,上述八个节点,每两个节点之间是四十五日左右。再将这四十五日细分,每两个节点之间再有两个节点,每个节点之间有十五日左右。这样形成了二十四个节点,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集中表述,见于《逸周书·时训》《淮南子·天文》《易纬稽览图》《易纬通卦验》和蔡邕《〈月令〉章句》。

《逸周书·时训》曰:“立春之日,东风解冻;……雨水之日,獭祭鱼;……惊蛰之日,桃始华;……春分之日,玄鸟至;……清明之日,桐始华;……谷雨之日,萍始生;……立夏之日,蝼蝈鸣;……小满之日,苦菜秀;……芒种之日,螳螂生;……夏至之日,鹿角解;……小暑之日,温风至;……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立秋之日,凉风至;……处暑之日,鹰乃祭鸟;……白露之日,鸿雁来;……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寒露之日,鸿雁来宾;……霜降之日,豹乃祭兽;……立冬之日,水始冰;……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大雪之日,鸮鸟不鸣;……冬至之日,蚯蚓结;……小寒之日,雁北向;……大寒之日,鸡始乳。” 《淮南子·天文》曰:“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五日而立夏;……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加十五日指子。”

《易纬稽览图·卷下》曰:“立春正月节”“雨水正月节 ”“惊蛰三月节 ”“春分二月中”“清明三月节”“谷雨三月中”“立夏四月节”“小满四月中”“芒种五月节”“夏至五月中”“小暑六月节”“大暑六月中”“立秋七月节”“处暑七月中”“白露八月节”“秋分八月中”“寒露九月节”“霜降九月中”“立冬十月节”“小雪十月中”“大雪十月节 ”“冬至十一月中”“小寒十二月节”“大寒十二月中”。

《易纬通卦验·卷下》曰:“冬至,广莫风至;……小寒合冻,虎始交;……大寒,雪降;……立春,雨水降,条风至;……雨水,冻冰释,猛风至;……惊蛰,雷候应北;……春分,明庶风至;……清明,雷鸣;……谷雨,田鼠化为 ;……立夏,清明风至;……小满,雀子蜚;……芒种,蚯蚓出;……夏至,景风至;……小暑,云五色出;……大暑,雨湿;……立秋,凉风至;……处暑,雨水;……白露,云气五色;……秋分,风凉渗;……寒露,霜小下;……霜降,候雁南向;……立冬,不周风至;……小雪,阴寒;……大雪,鱼负冰。”

蔡邕《〈月令〉章句》(《续汉书·律历下》“二十四气”刘昭《注》引)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为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每次三十度三十二分之十四,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为中气。自危十度至壁九度,谓之豕韦之次,立春、惊蛰居之;……自壁九度至胃一度,谓之降娄之次,雨水、春分居之;……自胃一度至六度,谓之大梁之次,清明、谷雨居之;……自毕六度至井十度,谓之实沈之次,立夏、小满居之;……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谓之鹑首之次,芒种、夏至居之;……自柳三度至张十二度,谓之鹑火之次,小暑、大暑居之;……自张十二度至轸六度,谓之鹑尾之次,立秋、处暑居之;……自轸六度至亢八度,谓之寿星之次,白露、秋分居之;……自亢八度至尾四度,谓之大火之次,寒露、霜降居之;……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谓之析木之次,立冬、小雪居之;……自斗六度至须女二度,谓之星纪之次,大雪、冬至居之;……自须女二度至危十度,谓之玄枵之次,小寒、大寒居之。”

可见,先秦两汉文献里具体的二十四节气名一般与现在的基本一样,即“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但《淮南子·天文》将清明称作“清明风”;《〈月令〉章句》在立春之后,是先“惊蛰”再“雨水”。

前面讲过,表述各节点、阶段阴阳气消息表现的方法和范畴有许多。这里,直接用阴阳范畴,将二十四节气点的阴阳气力量对抗情况表达如下:

冬至:阴气达到最大,阳气达到最弱;但阳气从此开始渐强,阴气从此开始渐弱。

小寒:阳气较冬至强,阴气较冬至弱,但总体上还是阳弱于阴;趋势上阳气渐强,阴气渐弱。

大寒:阳气较小寒强,阴气较小寒弱,但总体上还是阳弱于阴;趋势上阳气渐强,阴气渐弱。

立春:阳气较小寒强,阴气较大寒弱,但总体上还是阳弱于阴;趋势上阳气渐强,阴气渐弱。

雨水(《〈月令〉章句》“惊蛰”):阳气较立春强,阴气较立春弱,但总体上阳弱于阴;趋势上阳气渐强,阴气渐弱。

惊蛰(《〈月令〉章句》“雨水”):阳气较雨水强,阴气较雨水弱,但总体上阳弱于阴;趋势上阳气渐强,阴气渐弱。

春分:阳气与阴气达到平衡,但趋势上阳气继续增长,阴气继续衰减。

清明(《淮南子·天文》“清明风”):阳气较春分强,阴气较春分弱,阳胜过阴;趋势上阳气继续增长,阴气继续衰减。

谷雨:阳气较清明强,阴气较清明弱,总体上阳胜过阴;趋势上阳气继续增长,阴气继续衰减。

立夏:阳气较谷雨强,阴气较谷雨弱,总体上阳胜过阴;趋势上阳气继续增长,阴气继续衰减。

小满:阳气较立夏强,阴气较立夏弱,总体上阳胜过阴;趋势上阳气继续增长,阴气继续衰减。

芒种:阳气较小满强,阴气较小满弱,总体上阳胜过阴;趋势上阳气继续增长,阴气继续衰减。

夏至:总体上阳达到鼎盛,阴气降至最弱。

小暑:阳气较夏至弱,阴气较夏至强,总体上阳胜过阴;但趋势上阳气开始衰弱,阴气开始增强。

大暑:阳气较小暑弱,阴气较小暑强,总体上阳胜过阴;但趋势上阳气继续衰弱,阴气继续增强。

立秋:阳气较大暑弱,阴气较大暑强,总体上阳胜过阴;但趋势上阳气继续衰弱,阴气继续增强。

处暑:阳气较立秋弱,阴气较立秋强,总体上阳胜过阴;但趋势上阳气继续衰弱,阴气继续增强。

白露:阳气较处暑弱,阴气较处暑强,总体上阳胜过阴;但趋势上阳气继续衰弱,阴气继续增强。

秋分:阳气较处暑弱,阴气较处暑强,总体上阳和阴平衡;但趋势上阳气继续衰弱,阴气继续增强。

寒露:阳气较秋分弱,阴气较秋分强,总体上阳弱于阴;趋势上阳气继续衰弱,阴气继续增强。

霜降:阳气较寒露弱,阴气较寒露强,总体上阳弱于阴;趋势上阳气继续衰弱,阴气继续增强。

立冬:阳气较霜降弱,阴气较霜降强,总体上阳弱于阴;趋势上阳气继续衰弱,阴气继续增强。

小雪:阳气较立冬弱,阴气较立冬强,总体上阳弱于阴;趋势上阳气继续衰弱,阴气继续增强。

大雪:阳气较小雪弱,阴气较小雪强,总体上阳弱于阴;趋势上阳气继续衰弱,阴气继续增强。

(三)阴阳气消息的阶段

阴阳气一年内的此消彼长过程,可以分成多个阶段;各阶段有自己不同的消息表现。理论上说,如何分阶段是随意的,可疏可密。而实际上,都是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的,各阶段的阴阳气消息意义也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进行定义。

1.两个阶段

《周易·系辞上》曰:“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论衡·寒温》曰:“寒温,天地节气。”《论衡·变动》曰:“寒温之气,系于天地而统于阴阳。”可见,可以将阴阳气消息过程分为寒温两大阶段。从理论上说,寒和温的时间段应该分别指以冬至和夏至为中心点的一百八十多天,也就是寒的时间段是从秋分到春分,温的时间段是从春分到秋分。而在现代观念里,是秋冬为寒,春夏为温,即寒的时间段是从立秋到立春,温的时间段是从立春到立秋。但是,未见两汉文献有明确说法。

2.四个阶段

从文献上看,分为四个阶段的阴阳气一般是指大阴、少阳、大阳、少阴。《汉书·律历志》曰:“大阴者,北方。北,伏也,阳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大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可见,也就是冬春夏秋四时,《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淮南子·天文》曰:“阴阳之专精为四时。”这是以两至两分为中心点进行均分而形成的。

3.五个阶段

从文献上看,分为五个阶段的方式一般是将一年的阴阳气消息过程进行均分,每个阶段大约七十二天,即,《淮南子·天文》曰:“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赤;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烟黑;七十二日而岁终,庚子受制。岁迁六日。”

另外,可能还有一种方式。《〈春秋〉左传·昭公元年》曰:“天有六气……分为四时,序为五节。”杜预《注》曰:“得五时之节。”所谓“五时之节”,孔颖达《疏》曰:“序之为五行,每行得七十二日有余。土无定方,分主四季,故每季之末有十八日,为土正王日也。”这恐怕不是汉朝人之意。

不过,《淮南子》这种分法是西汉初产生的,目的是与五行强配,与最能体现阴阳气消息过程的二分二至不相应。这种分法在两汉没有形成主流。

4.八个阶段

从文献上看,分为八个阶段的范畴有两种。

一种是八风。即分别以分、至、启、闭八个节气点为起点,将阴阳气消息过程均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四十五天左右。如,《淮南子·天文》曰:“何谓八风?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可见,这实际上是把四季里的每一季一分为二。

一种是八卦。即分别以分、至、启、闭八个节气点为中点,将阴阳气消息过程均分为坎、艮、震、巽、离、坤、兑、乾八个阶段,每个阶段四十五天左右。其中巽、坤、乾、艮所主阶段,跨了两季。这种方法主要见于《易纬》,详见第四章第二节之二。

5.十二个阶段

从文献上看,分为十二个阶段的方式一般是将冬、春、夏、秋每一季均分,成为阴阳气消息意义上(而不是历法上)的十二个月,即,《白虎通·五行》曰:“四时有孟、仲、季。”这样,阴阳气消息分为孟冬月、仲冬月、季冬月、孟春月、仲春月、季春月、孟夏月、仲夏月、季夏月、孟秋月、仲秋月、季秋月十二个阶段。

定义这十二个阶段的前提是先将二十四节气分为“节”和“中气”两类。蔡邕《〈月令〉章句》(《续汉书·律历下》“二十四气”刘昭《注》引)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为十二次,……每次三十度三十二分之十四,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为中气。”所谓“中气”:先将两分两至作为四时的中间节点,也分别是仲冬月、仲春月、仲夏月、仲秋月中间的节点;依这四仲之例,其他月也有中间节点;这十二个月中间的节点,作为阴阳气消息十二个阶段的中间节点,成为十二“中气”。即,《逸周书·周月》曰:“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气以著时应。春三月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所谓“节”,如在十二月中,立冬、立春、立夏、立秋作为节点不在月中间,而是分别在孟冬月、孟春月、孟夏月、孟秋月的月初。依这四孟之例,其他月也有月初节点。这十二个月的月初节点,也作为阴阳气一年消息循环的十二个阶段的开端起点,成为十二“节”

这样,作为阴阳气消息十二个阶段的十二月,每个月时间段都是在两个相近中气之间。据此,可以知道每个阶段的阴阳气消息性质。

6.二十四个阶段

从文献上看,分为二十四个阶段的方式一般是以二十四个节气点为起始点,每个阶段十五日左右,如,《易纬乾凿度·卷上》“天气,三微而成一著”,郑玄《注》曰:“五日为一微,十五日为一著,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日成一气也。……冬至阳始生,积十五日,至小寒,为一著,至大寒,为二著,至立春,为三著。”两汉文献里未见以二十四个节气点为中点来分阶段的。

以十五日左右为一个阶段,可称作“气”,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可称作“时”,《淮南子·天文》曰:“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二十四时”,就是指二十四个阶段。

7.六十个阶段

从文献上看,分为六十个阶段的方式是将一年阴阳气消息均分为六十份;每份是六又八十分之七日。 这实际上是《易纬稽览图》的分法,即在《易》六十四卦中,取震、离、兑、坎与四季配,其他六十卦主一年阴阳气消息,每卦主六又八十分之七日。两汉文献多称作“六日七分”。详见第四章第二节之二。

8.七十二个阶段

从文献上看,分为七十二个阶段的方式一般是将两个节气点之间的十五日左右均分为三份,由此形成七十二个阶段,每个阶段大概五日。

这个时间为五日的阶段,古人一般称作“候”,《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易纬乾凿度·卷上》“天气三微而成一著”,郑玄《注》曰:“五日有一候。”七十二候实际上就是将前面所说的“二十四时”平均一分为三,如《逸周书·时训》曰:“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

9.以每日为一阶段

将阴阳气消息过程的七十二个阶段再细分,就是每日。《汉书·魏相传》载魏相曰:“天地变化,必繇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

四、精气本体说之三:五行气

(一)五行的本质是阴阳

《白虎通·五行》曰:“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

五行的本质是阴阳,《潜夫论·叙录第》曰:“五行八卦,阴阳所生。”具体来说,《白虎通·五行》曰:“五行之性……火者,阳也;……水者,阴也;……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汉书·律历志上》曰:“以阴阳言之:大阴者……水润下;……大阳者……火炎上;……少阴者……金从革;……少阳者……木曲直。”可见,五行的阴阳性质分别为:大阴为水,少阳为木,大阳为火,少阴为金。至于土,《白虎通·五行》又曰:“五行所以二阳三阴何?尊者配天,金、木、水、火,阴阳自偶。”“自偶”,是指大阴水配大阳火,少阴金配少阳木。而土是与天配的,《春秋繁露·五行之义》曰:“土之事天竭其终。”土为与天配合,天是阳,所以土的阴阳性质是阴。其实,土就是地,《白虎通·五行》曰:“地,土之别名也。”地以阴与天阳配,所以土为地阴。

像阴阳范畴一样,在两汉文献里,五行范畴可以指精气的五种阴阳性质,也可以指五种阴阳性质的精气。《汉书·艺文志》曰:“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释名·释天》曰:“五行者,五气也。于其方各施行也。”

(二)五行是天地化生万物的阴阳方式

前文已述,万物是阴阳相配合化生的。阴阳是天地剖判的结果,因此,阴阳化生万物的实质是天地化生万物。如,《列子·天瑞》曰:“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又,《后汉书·周举传》载周举曰:“臣闻《易》称‘天尊地卑,乾坤以定’。二仪交构,乃生万物。”又,《易纬乾凿度·卷上》“是故八卦以建”,郑玄《注》曰:“天地气合,而化生五物。”“五物”,指按五行将物分为五种。

五行是天地共同化生万物的具体阴阳方式。《史记·律书》曰:“律历,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论衡·物势》曰:“天用五行之气生万物。”这两处“天”,应理解为包括地,否则,天作为独阳,无阴相配相辅,是不可能生万物的。

天地如何通过五行成就万物呢?首先,五行中除土行以外的四行,其阴阳性质分别是大阴(水)、少阳(木)、大阳(火)、少阴(金)。这正是阴阳气消息的四个阶段。阴阳气消息是“天气”,与地无关:在古人看来,阴阳气消息循环,显然不会因不同地域而有所区别的。这四行合起来,其性质就是“天”。其次,万物要生长,除了要有“天气”外,还要有“地气”,因为天的本质是阳,孤阳不能生万物,天阳必须与地阴相配。地就是土。四行为天阳,土为地阴,天地配合,即阴阳配合,才生万物。所以,《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判为四时”指天,“列为五行”指天合地。因为这里的“列”,指地,《说文·土部》曰:“地,万物所陈列也。”又,《史记·历书》曰“定清浊起五部”,裴骃《集解》引孟康曰:“五部,五行也。天有四时,分为五行也。”也是这个意思。

(三)五行彼此的关系

五行虽然是天地化生万物的阴阳方式,但一旦从天的阴阳气消息与地阴的关系中脱离出来,就有自己独立的性质和彼此关系。

第一,土行与其他四行的关系。《淮南子·天文》曰:“中央,土也。”又,《太玄·玄数》曰:“五五为土,为中央。”又,《白虎通·五行》曰:“土在中央。中央者土。”五行居中央,统四方,也就是统其他四行,《汉书·律历志》曰:“中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土,稼啬蕃息。”所以,五行是其他四行之主,最为尊贵,《春秋繁露·五行对》曰:“五行莫贵于土。”又,《白虎通·五行》曰:“土所以不名时者,……比于五行最尊。”又,《尚书帝命验》(《纬书集成》收)“黄曰神斗”,注曰:“土精澄静,四行之主。”

第二,五行之间有两两相生相克关系。《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曰:“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具体来说,相生关系就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白虎通·五行》曰:“五行所以更王何?以其转相生,故有终始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就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淮南子· 形》曰:“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五行相生关系,显然是阴阳气消息阶段相继关系和天地阴阳关系的结合。至于相克关系,本质也是阴阳关系,《白虎通·五行》曰:“五行所以相害者,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也;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天地之情也就是阴阳之性。

第三,五行还有五者之间的旺、休、死、相、囚五种休旺关系。 所谓休旺关系,是在五行两两相生相克关系上产生的五者之间的关系。《太玄·玄数》曰:“五行,用事者王,王所生相,故王废,胜王囚,王所胜死。”《白虎通·五行》曰:“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以木王,火相、土死、金囚、水休。王所胜者死,囚,故王者胜。”即以木为例,木为当下之气,则木“旺”;木是由水所生,则这时生木的水是“休”;木克土,则这时被木生的土就是“死”;木生火,则这时被木所生的火就属于“相”;火生金,这时的金就属于囚。其他依此类推,如,《淮南子· 形》曰:“木壮,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壮,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土壮,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壮,土老、水生、火囚、木死;水壮,金老、木生、土囚、火死。”

第四,五行有某一行与其他行的生、壮、死关系。以木为例:生木的水作为木的生;木本身作为壮;木所生的火作为木的死(衰)。《淮南子·天文》曰:“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也。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土也。金生于巳,壮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故五胜,生一,壮五,终九。”这里的“一”“五”“九”是指十二地支循环的相隔顺序;从五行角度来说,就是指木、火、土、金、水循环相生顺序中的任意相挨着的三行的关系。

五、精气同类相感说

(一)精气的类别

将精气分为阴气和阳气,即分为木气、火气、土气、金气和水气,只是作最基本的划分。精气远远不止阴阳五行这几类。前面讲过,事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含有不同种类的精气。不同种类的事物,包括不同种类的精气。不仅地上的物如此,天象也是如此。前文已述,天象本身就是精气,汉朝人以为,地上有什么性质精气的事物,天上就有什么性质精气的天象,如《汉书·天文志》曰:“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此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

(二)同类可以相互感应

汉朝人认为,同类的事或物能够相互感应。如,《春秋繁露·同类相动》曰:“物固以类相召也。”“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又,《淮南子·天文》曰:“物类相动,本标相应。”又,《史记·乐书》曰:“万物之理以类相动也。”又,《汉书·刑法志》曰:“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又,《汉书·翼奉传》载翼奉曰:“万物各以其类应。”又,《汉书·杜钦传》载杜钦曰:“变感以类相应。”

(三)同类相感的类是指同类精气

至迟到战国后期,同类相感的“类”就被理解为指同一种精气。不同的事和物彼此能够相互感应,是因为含有同一种类的精气。如,《周易·乾·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又,《吕氏春秋·应同》曰:“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又,《春秋繁露·同类相动》曰:“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又,《汉书·公孙弘传》载公孙弘曰:“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 这里,气的“合”“会”“从”与声的“应”并提,“合”“会”“从”实际上也是感应的意思,即同一种精气的两个事物,一个怎样,另一个也跟着怎样。

精气最基础的类别是阴气和阳气,因此,同类相感首先是指阴气与阴气的相感应,阳气与阳气的相感应,《春秋繁露·同类相动》曰:“阴阳之气,固可以类相损益也。”又,《汉书·匡衡传》载匡衡上书曰:“阴阳之理各应其感。”含有同类阴阳气的不同事物,可以相互感应,《汉书·食货志》载萧望之曰:“夫阴阳之感,物类相应,万事尽然。”五行气也一样,同含一行精气的不同事物,可以相互感应,《春秋繁露·同类相动》曰:“气同则会,声比则应……试调琴瑟而错之:鼓其宫而他宫应之,鼓其商而他商应之。”这里的“宫”“商”是指宫弦、商弦。不同的弦因同音相感应,正是因为五音的五行性质,《白虎通·礼乐》曰:“土谓宫,金谓商,木谓角,火谓徵,水谓羽。”

前面讲过,地上有什么性质精气的事物,天上就有什么性质精气的天象,含有同一精气的地上事物与天象也可以相感,张衡《灵宪》(《续汉书·天文志》“以显天戒,明王事焉”刘昭《注》引)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三形;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万殊,旁通感薄,自然相生。”具体如山川位置与星象分野的对应关系,《春秋感精符》(《纬书集成》收)曰:“地为山川;山川之精,上为星辰,各应其州域分野,为作精神符验也。”

(四)精气同类相感的机制

《汉书·匡衡传》载匡衡曰:“阴变则静者动,阳蔽则明者晻,水旱之灾随类而至。”又,《汉书·天文志》曰:“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此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鄕之应声。” 可见,精气的同类相感,并不是指某一物产生新的精气,同类的另一物也相应产生同类的精气;也不是指某一物所含精气的种类发生变化,另一物所含精气的种类发生相应变化,而是指某一物所含的精气发生变化,另一物所含的同类精气也会发生同样性质的变化。

[1] 阴阳气发挥作用,两汉文献中多用“用事”一词。如,《史记·律书》曰:“应钟者,阳气之应,不用事也。”“申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无射者,阴气盛,用事,阳气无馀也。”又,《史记·乐书》“动静有常”,裴骃《集解》引郑玄《注》曰:“动静,阴阳用事也。”又,《汉书·丙吉传》载丙吉曰:“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论衡·龙虚》曰:“夫盛夏,太阳用事。”《淮南子· 形》“东南方……曰阳门”,高诱《注》曰:“东南月建在巳,纯阳用事,故曰阳门。”其实,五行发挥作用也一样,《汉书·艺文志》曰:“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本书行文也用“用事”一词,表示阴阳五行精气发挥作用。 6UnAKYFiJCstR0rW/dazxiSyDN3Cttild3R/NpKVFsoWB6AosB+nsn0uRh3d7R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