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你是否曾有到了美术馆、展览厅,面对琳琅满目的各式作品却不知作者意欲何为的经历?是否也曾有“这种艺术为什么美”的感触?甚至有时会有“这到底是什么”的疑惑?或许惊艳,或许惊讶,或许困惑,或许震撼,或许抵触,总之,当代艺术经常以非常态甚至不可思议的表达方式,出其不意地呈现在你的面前。一堆生锈废铁拧成的奇异造型,一张大渔网网罗着的废旧人字拖,一棵会移动的大树,一个真实得令人害怕的树脂仿真人,一堆垒成山的黑白旧电视,一桌子老旧生活用品,一幅在黑板上不断画圈圈的奇怪的画……一个个突破你对传统艺术认知的当代艺术展,犹如一个个包罗万象的跳蚤市场,有时候像另类服装店,有时候像充满奇异生物的动物园,有时候则像堆砌废弃物的收购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富足,人们对情感表达的诉求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趋强烈,一成不变的物态呈现已难以满足自我表达和充盈内心的需求,人们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与途径,来实现表达自我的诉求以及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代艺术就是基于这种诉求与追求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风格与艺术状态,更是人们生存状态的呈现和意识形态的表现。现代社会中,艺术与生活、商业密不可分,这种没有边界束缚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存在,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自我倾诉、审视和精神消费的渠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艺术。艺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是“奢侈品”的时代已过去了,尤其是20世纪观念艺术的兴起,“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观念慢慢成为艺术的主流思想与主张,艺术通过各种个性十足的表现形式反映人们感知、经历甚至想象的生活百态。现当代艺术可能是矛盾甚至是混乱的,但同时也是开放和包容的,以更为多元的形态,全方位、立体性地呈现于当代社会之中,与人们进行一次次的亲密艳遇。

19世纪末期起,西方艺术界的思潮与主张更迭异常活跃,到约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艺术思潮与表达,常被广泛冠以“现代艺术”(modern art)之名,之后的艺术则常被称为“后现代艺术”(post-modern art)或“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在现代艺术之前,笛卡尔“现代哲学观”出现,西方绘画亦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尤其是摄影技术的出现使绘画原本的再现和写实功能被淡化,渐而出现新的艺术路径,绘画也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表现主义、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派等即在此时脱颖而出,从对现实事物的再现转向“再现的再现”,从描绘外在世界转向探索绘画本身,发掘自身的平面性本质,并不断向纯粹及抽象发展。现代主义的出现,不是简单续接于浪漫主义之后的一种风格,而是艺术的一种裂变式转变,是艺术成为意识形态的表现。与此同时,精英式的抽象审美品位与普罗大众对于具象的欣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清晰,艺术家不断创新纯粹化的艺术表现,崇尚意识形态的表达,甚至出现“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标榜,渐而转为形式主义。

印象派之后,艺术便早已不是为了单纯地表现现实和美,而是直接地表达艺术家自身的想法和情感,在艺术家的不断实验和颠覆艺术思维的过程中,现代艺术的边界被极大拓宽。卢西奥·丰塔纳的刀痕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只是拿刀在画布上轻轻一拉就成了一幅名作,并且拍出过亿的天价,实在让普罗大众感觉匪夷所思。殊不知在丰塔纳之前,绘画界极尽所能于二维画布之上呈现三维形态,即便像毕加索这样伟大的艺术家,其立体主义也脱不掉二维的束缚,而丰塔纳就这样拿刀子一划,直接打破了二维与三维界限,亦打破了架上绘画同雕塑乃至建筑的界限。而当现代艺术运动发展到极致,亦遭遇形式、信条等的僵化,原创不断地遇到瓶颈,在一切都被“原创”过后,似乎难以再出现原创事物,你想做的都有人做过甚至做得更好,“后现代”的挑战随之而来,尤其以波普艺术为代表,在厌倦艺术不断“原创”的概念之后,开始利用传统——“前现代”的元素进行挪用、拼贴、混仿,运用幽默、诙谐甚至嘲讽、挖苦的调侃手法进行再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文学、音乐、建筑及视觉艺术等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开始反思现代主义的弊病和极限,思考人类与艺术的关系,于是在后现代主义的激浪中渐渐诞生了“当代艺术”。对于当代艺术,大众普遍有着各自的理解和想象,事实上艺术界对其定义也仍有不少争议,因为它在艺术家、艺术运动等方面与现代艺术有诸多接壤,对其起点的界定也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可以“二战”的结束作为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划分标志,“战后艺术”被认为是当代艺术在美国的第一篇章,反映了否定一切、精神虚无和怀疑主义的生存状态;另有学者认为,当代艺术起点应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该时期在美国思想、文化、艺术各领域都爆发了诸如女性主义运动、嬉皮士运动等一系列反对现代理性及社会结构的思想革命,视觉艺术中产生了极简主义、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视频艺术等众多全新创作流派与表达方式,是对传统艺术的极大颠覆;亦有学者认为,当代艺术为正在进行的艺术风格,具体可以1989年全球化及信息化为起点,同后现代艺术具有许多相似特征,更强化在时代语言与社会性特征上的表现力度;此外还有一种划分,较粗浅地将当代艺术划为21世纪的艺术,这种方式虽有待商榷,但也反映出当代艺术年轻、流行、时尚、先锋等特点和趋势。当代艺术在展示、传播的方式方法上越来越依赖于新科技,在创作手段不断丰富与观众口味逐渐改变的情况下,从硬件、软件上都为当代艺术家提出新的要求并提供新的契机。

当代艺术处于正在进行时,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概念在学术界还存有争议。当代艺术既是一种艺术方式也是一种艺术结果,还是材料、方法、观念和主题的动态结合,目前还处于不断运动、发展和演变之中。如丹托所说:“当代艺术的主要特质之一,就是当代艺术家可以任意将过去的艺术派上用场,同时却不采用原先的创作精神跟初衷。”

关于“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等概念的界定,在时间上具有交叉和重叠,现在不少艺术家仍以现代主义进行创作,因而本书使用具有较大包容性的“当代”一词进行统称。如今艺术世界的巨变是以往任何时期都不可比拟的,艺术的追求与主张、表达与呈现的形式日新月异,艺术的材质与手段不断更迭,艺术的种类、样式的界线也不断被打破,各种诡谲奇异的艺术现象层出不穷。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艺术从思想到形式的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在绘画、摄影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从对传统艺术美与技法性的追求,更多地转向创造性与观念性的表达,附于艺术品之外的意义或成为比艺术品本身更为重要的东西。独特的风格和个性的符号,成为在现代商业社会中鹤立于当代艺术世界的重要法宝。个性化、趣味化的呈现,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对主流和正统文化品位的反叛和背离,也体现了某种青年亚文化对另类时尚与标新立异的追求。面对这种变化,许多人对当代艺术产生好奇与疑问,一方面对艺术作品独特的另类风格表现出兴趣与关注,另一方面对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产生误解或不解。

为使大众可以更直接地深入了解当代艺术的内在观念与生发状态,本书选取了20位极具代表性和特殊性的艺术家,通过对其艺术逸事的趣味阐释,力图生动地呈现现当代艺术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特点,具体包括:马塞尔·杜尚、约瑟夫·博伊斯、安迪·沃霍尔、草间弥生、达明安·赫斯特、杰夫·昆斯、莫瑞吉奥·卡特兰、安塞姆·基弗、安东尼·葛姆雷、亨利·斯宾赛·摩尔、让-米切尔·巴斯奎特、班克西、格哈德·里希特、大卫·霍尼克、赛·托姆布雷、托马斯·鲁夫、斯宾塞·图尼克、荒木经惟、马修·巴尼、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这些艺术家或另类,或个性,或叛逆,或典型,或争议,涵盖了观念艺术、波普艺术、涂鸦艺术、新绘画主义、摄影艺术、行为艺术等不同时期的多个样式与流派,对当今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书中艺术家独具特色的作品、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特殊的创作经历,几乎构成当代艺术发展历史的缩影,成为观照艺术和社会的一面镜子。

当今世界艺术最为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成为文化对话的一部分,艺术家似乎有意把对艺术的理解全权交予观众,往往提出一个问题而不是给出某个答案,或是表达某种深层隐匿的情绪。如果说杜尚当时用小便池向世人提出了“艺术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现在的气候环境、文化认同、家庭关系、性别问题、社会结构、国家民族等各种现实问题,则都成为艺术家讨论的话题。艺术多元化的产生过程,一方面反映了当代艺术的大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符合艺术家的自身要求,即挑战传统艺术的边界,反对审美的单一性,拒绝标准答案和统一答案,并质疑和反问社会对某些事物的定义。本书所提及的这些极具个性的艺术家们,以超乎常人的敏感及独特的视角、手法,发掘并记录着稍纵即逝的体验与情感,用作品言简意赅地点明了一个时代大背景下的各种欲望,关注与遵从自我,尤其关注当下生活,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关注内心感受与想法,通过自在的艺术作品或明或暗地表达情感或想法,同时通过艺术作品唤起人们更高的精神追求以及对自身内心世界的观照。

郑晓君 kNhSGIQ75dFDral6/gEj5JIY93zArwGBDQAcTDB2YPbmm75uo3RO0fh+AsBjHDZ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