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记得80年代初,我还在美术学院就读时上西方美术史课,讲到20世纪毕加索时就戛然而止了,因为老师认为毕加索之后的西方艺术逐渐走向坠落、走向消亡,这应该也是当时国内大多数学者所持的主流观点。

而我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关注正是源于好奇和困惑,为什么毕加索之后西方依然有许多主义、流派层出不穷,不但没有消亡,反而似乎更加热闹了,并且影响力遍及全球?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高科技主导的全球化时代,资讯的高度发达与我们的父辈、老师辈所处的年代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因此我们能更加广泛和更加快捷地接触到各种讯息。如果我们用一种开放、客观且并非先入为主的态度去看,其实西方当代艺术并非像我们原来单一认知的那样,而其中具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也许会有许多与你的审美主张和趣味相悖的但也可能有与你的价值观相一致的)思想形态和表现形式:有用现成品来反诘和颠覆传统艺术定义和程式化从而将艺术行为从传统技艺转变为观念游戏的,比如杜尚的《泉》;有反战、反权贵、反消费主义的讽喻和调侃的,比如班克西;有脱离精英主义趣味,提倡大众文化的,比如安迪·沃霍尔和杰夫·昆斯;有探寻自我和他者关系,可与东方静观相对应的文化哲思,比如葛姆雷的雕塑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家此在”等。

这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确实就像镜子,能让我们在不同的文化纬度上相互映照,使我们在全球化时代看清世界同时也看清自己的样子,从而对自身的文化定位和审美价值作出准确的判断。

这就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mtzR5NLGQu/4TLQ8KXMM4p58OD6b5LKkXyOrlgRKuEBAtziTdK6xQ6TVjnF0EiR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