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关键词有三个:媒介、文化与社会。吉见俊哉在《媒介文化论》的译本序中指出,媒介具有左右现代社会的强力动能,“战争、全球化、消费、经济、政治,乃至教育、宗教,现代的各种欲望与不安,媒介都是中介者。事实上,媒介论的视野横跨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含盖(狭义的)大众传播理论、社会学、文学研究、资讯研究、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下,认识媒介应该是今日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步”。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初衷,我们需要通过媒介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至今的各种文化,特别是不断涌现的新兴文化。我们也需要通过媒介理解社会,离开了各种媒介,我们是没有办法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的。当然,反过来,要理解日新月异的各种媒介,不仅要懂得一定的媒介技术知识,还需要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理解媒介。将媒介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加以考察,能够让我们摆脱仅仅将媒介视为信息传递渠道的单一认识。
具体而言,本书共分为六章,包括媒介文化理论、媒介与文化认同、媒介与政治传播、电视文化批判、新媒介与亚文化、媒介时代的性别图景等内容,涵盖了这些年来我对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不同媒体的观察分析,同时也包含了这些年来我对媒介与文化认同、媒介与政治传播、媒介与青年亚文化以及媒介与性别认同等问题的研究思考。我试图通过对上述议题的探究更好地认识种种新旧媒体,进而通过对各种媒介的研究,思考中国当代的文化与社会问题。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对读者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了解各种媒介的价值,以及从媒介的层面了解我国当代文化和社会的真实状况有所帮助。当然,由于才疏学浅,我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近年来,在“文化研究热”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文化背景下,媒介文化研究在东西方都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如英国的尼克·史蒂文森,美国的道格拉斯·凯尔纳以及日本的吉见俊哉都长期关注媒介文化;中国大陆的蒋原伦、隋岩、陈龙、蒋晓丽等人早已对媒介文化展开了研究;中国香港和台湾则有马杰伟、史文鸿、吴俊雄、冯应谦、张锦华、卢岚兰等人关注媒介文化。一些学校还在新闻传播学、文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领域开设媒介文化的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媒介文化研究渐成气候,且跨越不同的学科领域。媒介文化研究在方法上也开始多元化起来,既包括传统的文化主义和文本研究,也有日益壮大的社会调查研究和民族志研究。不过,就整体而言,媒介文化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还相当不足。特别是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迅速推进,关于新媒体文化理论和现象的研究都还显得薄弱。
因此,我的这本书其实是“抛砖引玉”,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媒介文化,走进媒介文化,切实地展开媒介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著 者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