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研究背景、基本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及基本问题

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这样描绘网络世界:

各种沟通模式整合入一个互动式的网络中。换句话说,通过超文本和后设语言的形构,历史上首度将人类沟通的书写、口语和视听模态整合到一个系统里。经过人脑两端,也就是机械和社会脉络之间的崭新互动,人类心灵的不同向度重新接合起来……

曼纽尔·卡斯特的观察是在20世纪后十年,仅凭电脑展开互联网沟通刚成为崭新的社会现象,作者就已经做出了相当有远见的预判:电子沟通的整合、受众的终结和互动式网络的出现必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真实虚拟文化的典型特征。

21世纪的前20年,互联网的普及让上述预判逐渐变为现实。极速发展的各种传播介质演绎出越来越复杂和多元的媒介景观,成就了公共领域内多向的、独立个体展开互动的沟通现实。尤其近十年来,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催生了社交媒体,其功能不断丰富,嵌入电脑、手机等各类型智能终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通信方式、消费习惯甚至生活方式。诚然,它们都在摸索如何利用声图文整合传播来进一步表达人类的思考,这种动态的、复合的、社交性的影像,已然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生活环境。与传统媒体时代大家坐在一起观看电视、讨论同一份报纸的共同文化空间不同,智能终端召唤着身处不同空间,却可在同一社群内的人们以不同方式共同参与。 熟悉的传受关系开始模糊,传播者和接受者不再是独立的两个人,而是一个人身上的多元角色。伴随数以亿计的用户数量的激增,社交媒体逐步帮助个人用户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络人际关系。个人的能力不断得到解放,个人从被动接受的客体变成传播的主体,社交媒体因此而构建起新的社会网络和社交模式,将互联网上的社会关系网络重构推向高潮。今天,媒介化和社会化已然连接为一体,社交媒体把“内容为王”推向“连接一切”。

美国学者安东尼·梅菲德在2007 年出版的《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一书中,首次使用“社交媒体”这一概念,阐述其内涵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的特点。十年来,伴随传播介质的不断更新,社交媒体逐步明确了两大特征:内容生产与社会关系融合一体,主角是用户而非平台的运营者。 人们对其产生的共识即用户庞大、自发传播和参与生产。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将承载社交媒体的终端屏幕整合为声图文并茂的物质媒介,不仅复制了先前所有传统媒介的表征和交流媒介的特征,而且将它们重新整合于一个交互界面上,它能够整合“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多”的传播形态,能将声音、图像和文本整合于许多既有的表达类型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表达类型。“我们可以暂时把交互界面视为处于人机之间的一类隔膜(membrance),它既区别又联系着两个大相径庭却又彼此依赖的世界。” 交互界面能在不同客体和系统的边界之间游走,而这一过程不仅使得网络得以运行,也拓展了新的空间。 交互界面成为一个重新思考社会和物理空间联系的关键概念工具, 交互界面给用户提供了更多样的交互性体验。

口语——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沟通手段,是交互性体验的重要构成元素,以“面识”的人际传播本质贯穿于传播历史的各个阶段,是建构人类文化的重要力量。口语传播历史经历了“初级口语文化时代”(即印刷文字普及之前的“原生口语文化时代” )、“文字与口语二元对立时代” 进入当下的“次级口语文化时代”(又称“电子口语文化时代”)。次级口语文化时代的第一个阶段是广播电视大众媒介时代,第二个阶段是以社交互动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言语使人们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形态的世界,交流与传播则将这些世界加以分享。从历史和进化的意义而言,面对面的交流并不必然地代表标准或理想状态的传播形式,诚如约翰·杜伦·彼得斯所言,作为一种真正的“私人化接触”的“交流的梦想”也许不可能始终通过亲身接触得以实现:“物理性在场同样无法确保‘交流’的发生……” 我们总是以虚拟的形式彼此相伴。联想今天的语音问答、微媒体社交语音、视频直播,虚拟环境中随处可以发生的人际沟通,不正是清晰、便捷地让我们实现了詹森 的预言吗?原本口语传播必须“面识”“在场”才具有的“协商属性”,在社交媒体跨越时空的传播环境下,获得了拓展新意的巨大空间,正如台湾学者夏春祥所指出:新媒体时代的“口语性” 得以回归,并重新昂首,随媒介环境变迁有了新的内涵与外延。

社交媒体中的口语传播,是通过交互界面而触发多向主体间以口语及整合符号的多维交互,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增加了社会互动的更多可能性,那么,主体之间的口语传播行为,其交互性是如何实现的?若从技术角度看,交互性被列夫·曼诺维奇视作新媒介特性的产物、系统硬件的产物,他专注于技术系统的结构对人机交互界面(HCI)进行变量测试以得到交互的类型和结构。 但同时,交互性也可被视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斯皮罗·基欧希斯认为,交互性还可以与用户对这种交互的感觉以及他希望从机器中产生的预期效果相关。 当来到社交媒体时代,口语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参与传播与消费,作为回应世界的最基本的言语工具,口语在社交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维度的交叉运用,表现出多主体、即时互动、整合符号、参与生产等特征。异于以往的口语传播历史分期,其交互性得以显著提升。

那么,本书研究的问题是,在公共传播领域内,社交媒体用户如何通过口语及整合符号展开跨越时空的信息交互,其具有什么样的交互体验?这种信息交互对用户建构多元社会身份和拓展社会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会有如此影响?具体来看,社交媒体中口语传播的交互性是通过哪些现实形态来实现的?社交媒体所潜藏的技术革命是如何改变用户的语境,进而影响用户的交互体验的?在互动界面呈现的交互内容,表现为声图文整合的一套话语,是如何通过界面技术的交互进而记录了用户体验的交互?口语传播产生了哪些积极的、消极的社会影响?围绕口语传播的交互性,后文将通过对现实形态、口语性内涵、交互性的语境外因、交互性的话语内因、交互性的社会影响等内容的阐释分别论述。

二、研究意义

审视在不同媒介中的口语实践,须先回顾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中的口语实践。“一对多”传播模式下,口语传播的主体是研究的主要对象,正如对媒介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实践行为和言语语用特征的研究,语音、发声、语用、主持传播等研究基本延续了从规范到应用、从音准到意义、从字词句到情境的变迁路径。可当媒介发生了根本性的传播性征的变化,用口语生产信息,不再是信息生产者独立的创造行为,而演变为传媒架设在传者和受众之间,并可进行话题沟通和文化交流的一种沟通行为时,口语传播的主体、角色、生成过程、意义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口语表达不再是单向传播意义层面的行为,而是成为社会不同阶层与群体为解决问题、交流思想、生产知识所寻求的一种沟通目的背后的符号支持。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社交媒体中口语传播的交互性,这对口语传播研究是一个方面的拓展。

口语传播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大陆的研究多数以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口语传播为主,如播音主持艺术学的研究。回顾口语传播历史,以公共演讲为起点,是人类传播学的起源,以美国媒介环境学派学者沃尔特·翁为代表人物。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沃尔特·翁基于大量口头文学文献展开对口语传播的历史阶段划分,提出了原生口语文化时代、口语—文字二元争论时代、电子口语文化时代的三段论。台湾口语传播学者赵雅莉、沈锦惠、游梓翔、秦??、夏春祥等人,延续此学术脉络,对电子口语文化时代的传播主体、网络传播行为、网络文化等话题展开研究。基于传播模式的颠覆性变化,沈锦惠将电子口语文化时代划分为大众媒介时代和新媒体时代。本书正是延续这一脉络,基于社交媒体的基本范畴,对多元主体的口语传播实践进行细致观察,发现其进入整合感官的多符号沟通,实现了多指向个体之间的信息交互、体验交互、感官交互,对个体意识的交流、社会行动的提速和知识文化的融合具有结构性的推动作用。交互性,这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一个重要学术概念,已有研究主要为媒介技术的视角和交互的社会理论两个方面,从口语传播这一切入点展开交互性的研究,符合社交媒体传播符号多样性带来的传播环境的变化,剖析口语传播对社交媒体中人际沟通产生的效果,此人格化关怀也符合交互性研究的社会理论视角。因此,本书尝试做一点理论探讨,并希望有一定的指导实践的意义。

(一)观点创新

(1)口语传统的重要特征不仅是听觉性质,还在于它强调对话,是有支配力量的政治权威和权力、财富不当分配的知识垄断的一种表达手段。社交媒体中的口语传播有多种实践形式,为用户建构了新型对话空间,促进了社会公众的广泛互动。如语音问答,可以辅助用户满足个人对知识、兴趣、生活服务信息的需要,用户之间的协作再生产助推知识变现的趋势;微媒体社群内的多符号整合沟通,直接建立了精英话语和草根话语之间的感性经验积累;语音和视频直播,将口语沟通和同时空场景的传播情境融入跨阶层和板块的人群范畴,建立了多向、即时沟通的新范式;移动音频中的有声书、个人主创音频,充分发挥语音低流量、人文性、个人价值无限的特点,重塑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模式。

(2)人类传播轨迹中,传播的互动性表现出U形的发展态势。原生口语和二元争论时代,人与人之间主要依赖口头传播信息,互动程度最高,协商属性为上;来到广播电视大众传播时期,一对众的传播模式下,信息的互动性、公共性程度最低;当互联网出现,新媒体势头迅猛,个体用户被技术赋权后,信息的互动性和公共性在社群形成的过程中重新昂首。“口语性”的内涵、外延得以拓展:社交媒体中人类言语的口语性表现为多向主体间的感官统合,使用口语及整合符号在即时交互时态下的口语沟通。

(3)社交媒体的口语传播将“面识”的人际传播和公共沟通结合,并将碎片信息形态和多层级沟通需求契合起来,建立了用户使用口语与社会的新型连接模式,其公共意义在于建构个人在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的双重身份。在这多阶层、跨时空的沟通进程中,口语的音声性、直接性、生动性及口语思维的单向性大大增强了沟通效果。口语沟通可将社会信息或知识予以记录、呈现与变迁,形成新媒体时代独特的印迹。

(4)语境是口语传播交互性的外因逻辑。传播语境中的用户交互,虽被赋予技术平权,却逐步显现出“趋中心化”的知识权力导向;终端互动生成了基于社会场景的关系型符号场景;生产交互中传播主体和用户完成了更多信息、知识的搬运,但尚未完全实现协作生产的社交媒体本质。声图文整合符号的文本语境内,与大众媒介的话语框架、文本被口语传播主体单方面控制不同的是,社交媒体口语传播的主体和用户在跨时空的框架内协作生产出完整的话语文本。不论是物理场景的语境,还是互动界面的符号语境,其流动变化的背景,是传播主体口语表达的重要依据,谓之“语境还原论”。

(5)话语是口语传播交互性的内因呈现。沟通话语文本因其纯语音或多符号、长短不一的碎片形态,而引入“多模态”话语理论。从“话语”“设计”“生产”三个维度看:社交媒体平台的话题情境规约了丰富的内容资源,语音时长的可控性扩大了沟通关系的多种可能性,语气含有内在语,丰富了话语的意义潜势。深入语用层面,最大公约数的陈述语态最利于提高公共议题的沟通效率,而语言的交换结构毗连对在交互中有明显的运用。

(二)视角创新

在国内的学科建制内,口语应用,是应用语言学和播音主持艺术学的主要对象。本书从传播学视角,在梳理历史不同口语文化时代的口语性内涵的基础上,发现当下社交媒体给予口语性“协商属性”的回归,实现了人际传播与公共传播的融合,对广大用户建构多元社会身份及社会现实有积极意义。 1j0Q7xlFdJK2Aopa1IeGd40lYfGMgqlzhUmSDXMoz8yrPsHRYJUSIEJ0+4MvsUi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