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是古代人类文化的巅峰之一,也是全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公元前 9 世纪至公元前 8 世纪,那时还没有希腊字母表,那时的行吟诗人没有文字可以依傍,希腊盲诗人荷马却能够“编织”出数万行的巨型史诗《伊利亚特》,口口相传,代代延续。这传播的过程好似星星之火,但也有燎原之势。直到公元前 700 年至公元前 650 年间,《荷马史诗》才被写定并以书面形式流传于后世。
公元前 5 世纪的雅典,当男性公民和智辩士在公共演说的各种舞台上实践着言语的说服力量、展现修辞的魅力时,柏拉图便开启了在探寻恒定真理的道路上,修辞术到底有没有合法角色的争辩。后来,亚里士多德用以解决争辩的研究成果,便是引领人类传播研究基本观念的《修辞学》。
当古登堡将印刷术推广开来,识读文字和信息传播不再是贵族等少数人的专利,人们对资讯的渴求慢慢渗透到商品交换、政治观念、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这逐渐普及的书写文化和以公众演讲为代表的口语文化互相角力,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和民主进步。再后来,这漫长的书写文化与口语文化的二元争论时期,逐步被转向视觉的力量所主导。
进入 20 世纪,大众传播媒介下的口语文化,被单向的、一对众的传播秩序所限定,表达的主体和言语的内容都在规范的框架之内,精英且权威的信息选择和内容生产,让口语文化的光芒总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闪耀,观众在仰头观赏。
近十年来,不断迭代的互联网技术,把全世界的人们带入移动终端里的资讯世界。每个人只要按住手机交互界面的语音键,录下声音,或是开启自己的直播频道,世界那头的某个人,就可能感受到你的呼吸,沉醉于你的声音,聆听到你正在行走的哪怕是微小、自在的脚步声。
回望、驻足、瞻望,一起探寻千年来口语传播演变历程中那些有力度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