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围绕“丑女贝蒂”个案,分析全球电视模式在中国的改编,探究全球文化与地域特性间的张力。“丑女贝蒂”模式讲述出身平凡的女孩,因为长相丑陋,事业和爱情都遭遇困境,却意外地成为帅气男主角的助手,最终收获成功与幸福的故事。这样的情节在今天看来似乎平淡无奇,影视屏幕上不乏类似丑女逆袭的故事,但这些丑女故事正是源于鼻祖“丑女贝蒂”模式带来的辐射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影视剧中的其他丑女故事大多将重点放在爱情的戏剧性上,沉迷于“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桥段。而“丑女贝蒂”模式以大量的文本空间界定“美”的含义,商榷传统的性别政治,立意高下有别,该模式因而获得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丑女贝蒂”模式源自拉美,哥伦比亚版电视剧Yo soy Betty,la Fea是其第一个版本,由RCN电视台在1999 年到2001 年制作。其后墨西哥的Televisa公司成为这个模式的版权拥有者,在2002 年到2007 年间制作、播出了电视剧La Fea
Más
Bella。最初两个版本的成功引来多个国家的效仿改编,如德国版
Verliebt in Berlin
,荷兰版Lotte,俄国版
Ne Rodis Krasivoy
,印度版
Jassi Jaissi Koi Nahin
,土耳其版
Sensiz Olmuyor
,希腊版Mary、
i Aschimi
,西班牙版
Yo soy Bea
,巴西版
Bela a Feia
,波兰版BrzydUla,菲律宾版
I Love Betty La Fea
,比利时版Sara,捷克共和国版
,克罗地亚版
Ne daj se
、Nina,越南版
美国版Ugly Betty和中国版《丑女无敌》等。“贝蒂化”(Bettyfication)现象就此形成。
[1]
[2]
当然,在这样的全球文化形构中,不同版本间也存有等级差异。全球化与文化混杂(cultural hybridization)存在不均衡的文化纳入和渗透,不可避免地涉及权力因素。
[3]
[4]
[5]
哥伦比亚版本作为起源,奠定了模式的基本面貌。墨西哥版本的制作公司作为版权拥有者,掌控界定模式形态的话语权。热播的美国版《丑女贝蒂》(Ugly Betty)让该模式真正拥有世界知名度,成为观众理解“丑女贝蒂”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版的《丑女无敌》由湖南卫视拍摄,于2008 年至2010年连续播出四季
,播出时获得了极高收视率,并引发社会热议。“丑女贝蒂”模式在多年改编过程中逐渐糅杂进各地文化特质,形成一种跨地域的文化空间(a translocal culture)。受本土社会情境影响,中国版在模式转译过程中融入了很多特殊性,但同时又努力遵循原版模式的标准,因而别具一格。比较分析于全球化研究中是不可或缺和颇有裨益的
[6]
[7]
[8]
,对其他地域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析地域。
[9]
理解中国版文本的特殊性同样需借助于比较研究。借助文本分析技巧,本章将解构美国版《丑女贝蒂》与中国版《丑女无敌》的文本结构。
通过两个改编版的文本对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丑女贝蒂”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丑女贝蒂”其他模式所建构的互文性(intertexutality),则是本章做比较分析的背景。
文本分析源自语言学传统,将意义生产视作意指过程(a signifying process)。该方法有赖于言语劝服,将文化视作语言并力图揭示其结构中内含的意识形态。 [10] [11] [12] 文本分析其实是一系列不同的方法,包括符号学分析、叙事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等。符号学分析(semiotic analysis)聚焦意指过程 [13] ,主要关注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在外延(denotation)、内涵(connotation)和/或神话(myths)层面的主观勾连(the arbitrary articulation)。 [14] [15] 叙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凭借各种技巧剖析文本的叙事结构 [16] ,对时间表征(timerepresentation)敏感,常关注故事讲述中的角色及其功能。 [17] 对斯托克斯而言,意识形态(ideology)内嵌于文本中,只有借助深度解读方可发现。 [18] 本章即综合运用了符号学分析、叙事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的方法,对“丑女贝蒂”模式做细腻的文本解读。作为一种优雅的方法,文本分析是研究者基于自身经验,对文本结构进行推测或审视。由于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文本分析被认为不能充分回答研究问题,但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诠释。 [19] [20] 事实上,文本分析的发现是(流行)文化研究的重要起点,当它与其他探索文本生产与消费的方法结合时,威力尤为巨大。因此本书将文本分析章作为开端,它与其后的第三章和第四章相辉映,共同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文化故事。
[1] Lippert,B.The“Bettyer”Way to Success. Critical Studies in Television ,2008,3(2):pp.19-39.
[2] Miller,J. Ugly Betty Goes Global:Global Networks of Localized Content in the Telenovela Industry.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2010,6(2):pp.198-217.
[3] Kraidy,M. M. Hybridity ,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Globalization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5.
[4] Pieterse,J. 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 Global Mélange ( 2nd ed. ).Lanham:Rowman& Littlefield,2009.
[5] Straubhaar,J.D. World Television : From Global to Local .Los Angeles:SAGE,2007.
[6] Hallin,D. C.,Mancini,P. Comparing Media Systems : Three Models of Media and Poli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7] Landman,T. Issues and Method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 An Introduction .London:Routledge,2000.
[8] Livingstone,S.On the Challenges of Cross- National Comparative Media Research.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3,18 (4):pp. 477-500.
[9] Kraidy,M.M.,Murphy,P.D.Shifting Geertz:Toward a Theory of Translocalism in Glob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Communication Theory ,2008,18(3):pp.335-355.
[10] Barker,C. Cultural Studies : Theory and Practice ( 3rd ed. ).London:SAGE,2008.
[11] Stokes,J. C. How to Do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SAGE,2003.
[12] Storey,J.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 ( 8th ed. ).London:Routledge,2018.
[13] Stokes,J. C. How to Do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SAGE,2003.
[14] Berger,A.A.Semiological Analysis.In Barrett,O.B.,Braham,P.(Eds.). Media , Knowledge and Power : A Reader .London:Routledge,1990.
[15] Thwaites,T.,Davis,L.,Mules,W. Tools for Cultural Studies : An Introduction .South Melbourne:Macmillan Education,1994.
[16] Stokes,J. C. How to Do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SAGE,2003.
[17] Berger,A.A.Semiological Analysis.In Barrett,O.B.,Braham,P.(Eds.). Media , Knowledge and Power : A Reader .London:Routledge,1990.
[18] Stokes,J. C. How to Do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SAGE,2003.
[19] McKee,A. Textual Analysis : A Beginner’s Guide .London:SAGE,2003.
[20] Stokes,J. C. How to Do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SAGE,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