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女贝蒂”模式之意义在于重新界定“美”的含义,契合了女性主义的呼声,因而颇受女性观众欢迎,同时也开启了影视屏幕上“丑女”逆袭的先河。作为“另类版”的灰姑娘神话,“丑女贝蒂”的故事力图改写传统的性别政治。
[1]
原版女主角的拉丁裔身份与并不苗条的身材,是对“美即苗条白皙”(beauty- as- slimness- and- whiteness)的符号抗争。有学者通过对美国版《丑女贝蒂》的分析,指出该剧刻画现代独立女性对社会地位与事业成功的追求。
[2]
“丑女贝蒂”模式作为一种全球文化,嵌入不同地域时衍生出各种本土改编版。这些改编版既共享原版模式的文化基因,有着标准化的文本公式,但同时又进行着各自的转译,以契合本土的社会情境、文化习俗与观众审美品位。美国版的女主角贝蒂相貌平平,因此难以求职成功,却意外地在著名的《时尚》杂志社找到一份助理的工作。原来,出版界大亨布拉福德希望贝蒂能够辅佐自己不成器的儿子丹尼尔。英俊的丹尼尔接手管理《时尚》杂志,因为缺乏经验遇到很多困难。贝蒂和丹尼尔一起抗衡威廉敏娜等众多笑里藏刀的生意对手,两人的感情也逐渐融洽起来。《丑女无敌》的主角林无敌是个善良聪明的女孩,虽为硕士高材生,却因为丑而找不到工作。在机缘巧合之下,她成为英俊的富二代费德南的秘书。费德南子承父业,成为概念广告公司的总裁,但不善经营。林无敌辅佐费德南经营公司,共同挫败竞争对手李安瑞等人的阴谋,最后两人相恋。
从故事梗概可见,两个电视剧源于同一电视模式。本章重在比较中美两个版本在叙事公式、文本结构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异同,以揭示全球模式在改编过程中因本土特性而做的调整。具体聚焦三个研究问题:①“丑女贝蒂”模式通过“美”与“丑”的符号,表征了怎样的性别政治?②“丑女贝蒂”模式讲述了哪些神话?又是如何重塑这些神话的?③“丑女贝蒂”模式的叙事公式及其中的意识形态是什么?
“丑女贝蒂”的文本叙事以“美”与“丑”的符号对照贯穿始终。首先是对“丑”用多个能指集中表征:牙套、土气的眼镜、杂乱的眉毛、凌乱的头发、臃肿的身材、笨拙的举止、胡乱搭配的衣服等。能指具有多义性,同一个能指可指向不同含义的所指。如丰满在现代大多与丑相连,但过去在唐朝表征美,如今在汤加这个国家仍是表征美。又如林无敌戴眼镜显得丑,但该剧男主角第一次出现时也戴了眼镜,以彰显其帅气斯文。可见能指是不稳定的,其含义随时代更迭、社会变迁及具体场景而变化。符号因其多义性(polysemic),存有多种解读可能。 [3] “丑女贝蒂”模式选择了诸多以“丑”为潜在含义的符号,这些符号单独存在时并不必然指代“丑”。但是,“当不同符号并置时,它们会强调其共有的含义” [4] ,从而遮蔽每个符号的其他可能内涵。所以,“丑”的含义是在这些符号并置、组合后,才被准确地生产出来。这种多个能指重复叙事、夸张强调的符号表征方式极为有效,为“丑女贝蒂”模式的各地版本所遵循,从而让所指稳定下来,观众得以迅速明白女主角是个丑女孩,为将来丑女孩的逆袭埋下伏笔,并逐渐展开对美与丑的讨论。
“符码常互为对照,体现不同的价值与意义。” [5] 深谙指意规则的“丑女贝蒂”,同样通过范例选择和句法组合来表征“美”,并与“丑”的符码在文本中形成映衬,将有关美丑的刻板印象凸显出来。“美”的表征机制集中浓缩于模式中的美丽女配角形象——美国版的阿曼达和中国版的裴娜。阿曼达和裴娜是公认的美女:貌美肤白、明眸皓齿、长发袅袅、身材婀娜、声音甜美、性格柔媚、造型时尚。这些符码塑造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丽人形象,为男性所向往。在《丑女无敌》第一季第2集中,费德南描绘了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特别指出“那身材要S S S”。S型身材正是指代“女性的性感与可得性” [6] 的重要能指。由此可以理解为何中美两版电视剧,都常让阿曼达与裴娜展现她们S型的完美身材。这种戏剧性的夸张,实则是带有些许喜感的淡淡嘲讽。
上述有关美与丑的表征过程,包含了范例选择(paradigmatic choice)和句法组合(syntagmatic combination)两个重要机制。在意义的生产过程中,这两个机制往往是遵循惯例的。 [7] 惯例是在社会中约定俗成的,当我们将惯例的符号解构出来,就能发现意识形态所在。
承袭自“丑女贝蒂”模式的要旨,《丑女贝蒂》与《丑女无敌》都力图超脱社会陈俗,建构新的女性美。如贝蒂在第三季第15集中宣称:“如果我能在时尚圈有一席之地,我将决定什么是美!”贯穿“丑女贝蒂”模式的美丑符号对照,彰显内心良善的平凡女孩也能获得爱情与事业成功的核心要义,邀约观众将“丑”(内在美)置于外表美之上。无论是在电视剧播出之时,还是在“颜值即正义”和“P图网红”当道的今天,贝蒂与林无敌的形象对样貌平凡的女性都颇具意义。当然,除了能指的范例选择和句法组合,受众在社会中长期习得、明了于心的表征惯习与文化符码,是“丑女贝蒂”模式的符号表征体系能够被顺利理解的重要原因。“丑女贝蒂”模式中的丑女孩在符码的表征中跨越地域,向不同的观众讲述美与丑的故事。
不过,故事的讲述仅凭借符号“默默传情”和观众“心领神会”实为不够,还需由话语直接揭示。“丑女贝蒂”模式的可贵在于将大量台词“浪费”在讨论性别政治上。《丑女贝蒂》第二季第11集,借贝蒂和丹尼尔的对话商榷美的标准。这段剧情围绕时装周展开,《时尚》杂志的T台秀上满是瘦骨嶙峋、穿零号衣服的模特。过来杂志社参观的孩子也受到这种美貌标准的影响,对阿曼达的骨感身材艳羡不已。对此情此景不满的贝蒂冲去了丹尼尔的办公室,对话由此展开:
贝蒂:我们需要彻底改变这本杂志。
我们为什么成天要秀这些穿在高级定制时装里,忍饥挨饿(控制体型)的女人呢?
丹尼尔: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为什么突然对此感到惊讶?
…………
贝蒂:听着!我知道很难彻底改变《时尚》杂志,但我们至少可以展示多元的女性形象!
丹尼尔:怎么个多元法?
贝蒂:正常的,只要不是快饿死的……
丹尼尔:你要我做什么?
贝蒂:你可以给时装秀定一个主题——比如说“健康的模特”。
…………
你甚至可以在下期杂志上就此出个专题。丹尼尔,你不知道这对女孩们来说会意味着什么?
丹尼尔:想想公众的反应。
贝蒂:再想想那些会读到杂志的孩子们。
这段对话直抒胸臆,以正常体型取代不健康的极端消瘦为身材标准。丹尼尔和贝蒂最终在《时尚》杂志的时装秀上颠覆美的窠臼,推崇“真实的女性,或高或矮,可年轻,可年长——反正不会是那些热辣、消瘦的女孩”。丹尼尔在时装秀上骄傲地宣称:“时尚不等于零号衣服”“美可以是多种身形”,以及“拥有真实身材的真实女性都是有魅力的”。《丑女无敌》第一季第39集也出现了类似的情节。概念广告公司发布会的T台上,年轻美丽的模特正在展示多芬公司的产品,此时无敌和公司同事不小心闯到了T台上,为了缓解尴尬她们只好跳起健身操。她们虽然高矮胖瘦不一,但是充满了自信和活力。这场意外的表演受到客户代表黄贻明的赞誉。
黄贻明:女人有多少种,美丽就有多少种,这才是我们多芬一直追求的感觉啊。
老费总:说得对啊。这才是多芬一直寻找的真实的女人。真实的美呀。
拒绝身材过分消瘦的模特,不论是在电视剧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难以实现的。2019年9月,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在社交媒体Instagram上发布了一张图片,内容是女模特身着维多利亚品牌服饰的街拍。这个模特身材高挑但瘦骨嶙峋,已经到了有些病态的地步。此事引发了一些粉丝的关注和批评,认为“维多利亚在向女性推崇非常危险的身体形象”。
这不是维多利亚第一次使用超瘦的模特,她也不是唯一这样做的人。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理解“丑女贝蒂”希望重塑人们对美和身材标准观念的重要意义。
赋权平凡女性,“丑女贝蒂”模式肯定多元的女性美,认为不论年纪和高矮胖瘦皆是美。同时看重女性的内在美,反对人们对外表美的过分追求。在《丑女贝蒂》第三季第7集,贝蒂爱上了一个男人,但发现那个男人根本不喜欢她。贝蒂难过地跟丹尼尔说:“当他说我美的时候,他指的是内在美。”丹尼尔回答她:“贝蒂,男人都是大猪蹄子,他们只追求肤浅的东西……但你要相信,我这么说的时候是真的觉得你美。”在《丑女无敌》第一季第4集,无敌第一天上班回来,父亲送她一个娃娃,父女二人及唐亚军
的对话揭示了电视剧主旨。
无敌:娃娃。买给谁的?
父亲:给你的呀。
无敌:怎么不买个漂亮点的呀?像白雪公主之类的。
父亲:看被你妈拐带的。什么叫漂亮,真材实料这才叫真漂亮。喜欢吗?
唐亚军:这叫真实美,就像无敌。
简而言之,“丑女贝蒂”将美重新定义为真实的美、多元的美和内在的美。这样的定义一定不会有人否认,否则就是政治不正确,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更推崇外在美,见美人则心喜而忘忧,言谈举止皆失措,所以才有如今的“颜值即正义”之说,随处可见对“小鲜肉”“小仙女”的膜拜。人美受宠倒也罢了,但人们常常因为不够美而受到歧视,让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不可见或不被承认。“丑女贝蒂”模式就是用文本的力量反复讲述美与丑的故事,希望人们在内心深处能够真正认同“贝蒂”的美,并批判不正确的性别政治。
[1] Sivado,L. E. Six “ Ugly Betty ” Characters Stolen from Beautiful “ Cinderella ”: The Modern Woman and Telenovela .Louisville:University of Louisville,2009.
[2] Su,T.,Xue,Q.The Analysis of Transition in Woman Social Status:Comparing Cinderella with Ugly Betty .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0,1(5):pp. 746-752 .
[3] Stokes,J. C. How to Do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SAGE,2003.
[4] Thwaites,T.,Davis,L.,Mules,W. Tools for Cultural Studies : An Introduction .South Melbourne:Macmillan Education,1994:p.71.
[5] Thwaites,T.,Davis,L.,Mules,W. Tools for Cultural Studies : An Introduction .South Melbourne:Macmillan Education,1994:p.80.
[6] Taylor,L.,Willis,A. Media Studies : Texts , 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 .Oxford:Blackwell,1999:p.26.
[7] Taylor,L.,Willis,A. Media Studies : Texts , 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 .Oxford:Blackwell,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