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央电视台再次明确提出“新闻立台”的办台方针,7月份央视新闻频道再次“变脸”,推出《大直播时段》,组建“大新闻中心”,《新闻直播间》《环球引擎》《时事解码》等新节目也纷纷上马,同时特邀评论员龙永图、曹景行等人的加入壮大了新闻频道评论员队伍。同年,东方卫视也于6月23日进行改版,重新确立“新闻立台、文艺兴台、影视强台”的宗旨。截至2009年9月27日,笔者键入“新闻立台”一词,在百度搜索到的网页有63 700个,新闻1 760篇,在Google上搜索到的词条高达1 740万条。一个久违的概念——“新闻立台”似乎又回到了人们关注的视线。虽然并非所有电视媒体都喊出“新闻立台”的口号,但“新闻立台”的话题热议和重新回归,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一概念再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剖析。
“新闻立台”的概念具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文献中提出来的,已无从考证,但它的起源还是清晰的。
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办了《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简称《新闻联播》,标志着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电视新闻网的初步形成。“作为中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代表的《新闻联播》集中体现着国内新闻的优点和缺点。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倾全力于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指令、号召,反复宣传政治性的内容,参与统一幅员辽阔的中国及其十多亿人民思想的巨大工程。”
1983年春,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广播电视节目要“以新闻节目为主体、骨干,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广播、电视各类节目的改革”。
与此同时,随着“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方针政策的确定和落实,“新闻立台”的理念就在全国各级电视台的建台过程中逐渐形成,新闻就此成为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的立台之本。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发表、改革开放的推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大环境之下,电视新闻也开始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的新闻改革三部曲——《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可谓唱响了“新闻立台”的最强音。而与此同时,各种节目类型和各色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国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总量也逐年增加……1997年香港回归直播,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视新闻人的身影。
然而,进入世纪之交,随着我国电视市场化进程和电视频道剧增带来日趋激烈的竞争,电视媒体的产业功能得到了凸显和强化。先是湖南卫视借助《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掀起了强劲的娱乐旋风,在其影响下各地电视台纷纷跟风大办娱乐节目,甚至作为国家大台的央视也不能免俗。此时,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均在娱乐节目中尝到了甜头,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此同时,不少电视台不断减少甚至放弃新闻节目,电视新闻改革知难而退,国内电视媒体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不作为屡见不鲜,“新闻立台”的声音逐渐减弱。
“新闻立台本是媒体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一个公理和通则,无须论证。但在中国当下的电视竞争格局中,对收视份额的一纸诉求,却让这个公理轻易地被遮蔽、被忘却。尤其是上星电视频道,新闻节目已经萎缩成了主频道中的‘鸡肋’,出于宣传功能的体现,不能没有;但如果由着市场的‘性子’,这装点门面的东西,恐怕也会被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这种收视率‘伟哥’所替代。”
在收视率的压迫下,电视剧更是大行其道,全国省级卫视纷纷狂播电视剧抢占收视市场,有的电视台几乎变成了电视剧台。有人发出无奈的叹息: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呀!有人认为电视台就是一个娱乐媒体,“新闻立台”的理念渐已被抛诸脑后。
进入21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拷问着中国电视人。2001年“9·11事件”,内地电视集体失语;2003年SARS(非典型肺炎)早期,内地传媒全体失声。与此同时,凤凰卫视高举“新闻立台”的大旗迅速崛起,让内地电视媒体重新审视立台之本。2002年1月1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节目诞生,成为“民生新闻”的发端。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但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新闻立台”还远没有形成整个中国电视界的共识和信念。
2008,是中国电视新闻的“大年”。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大悲大喜;从地面直播到太空直播,大开大合,这些中国新闻热点均为世界所瞩目。围绕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从传播观念到新闻改革,从信息公开到新闻法规,对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与发展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新闻立台”的理念似乎在一夜之间又回来了,其实不然,它是在一连串狙击中的穿越,是在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进入21世纪,电视媒体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加剧了传媒业的竞争,同时也猛烈冲击作为第一大媒体的电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为3.38亿,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5.5%”,相当于平均每四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网民。而“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45.9%,半年内手机网民增长超过3 700万”,而调查还显示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上网人数将会呈现出爆炸式增长。
互联网日益发展成熟,手机媒体3G时代的到来逐渐改变了公众接收信息的消费习惯,从过去单纯依赖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转为积极接触新媒体,从而更快地获取最新资讯。网络的交互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舆论形成所需要的有充分言论自由和意见交锋的要求。相对于其他媒体,网络带来了极大的自由空间,网络舆论逐渐发展为社会舆论的重要来源,它所占有的信息资源优势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主流媒体的传播。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到《人民日报》社视察,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对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等理论做了最新阐释,着重强调了如何在新的、变化的舆论环境中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增强舆论引导力。
为了应对新形势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我国新闻传媒规制也在改革。2003年起我国各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完善。2006年1月正式公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其中明确要求“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这无疑是对新闻媒体报道突发事件大开方便之门。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并且应当遵循公平、公正、便民的原则。这些文件的出台实施对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有着深刻的影响,政府信息公开、准确、及时是与媒体报道要求相一致的,这不仅保障了媒体获取信息的准确性,还保证了媒体能够第一时间对事件做出相应反应。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人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认为软实力就是国家的文化力量。现在软实力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硬实力强势,软实力自然需要相应提升。这对中央电视台的要求更加迫切,“对国际、国内重要新闻的报道能力和报道权从来就是国际一流媒体一分高下的必争之地。在中央电视台建设‘技术先进、信息量大、覆盖广泛、影响力强’的国际一流媒体的今天,新闻与新闻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立台之本,是中央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
。
2008年,吹响了新闻回归电视的集结号。汶川地震的及时报道和信息公开,北京奥运的成功转播和巨大影响,让中国电视界重新审视电视的媒体本性和媒体的社会责任,如同“9·11”让严肃新闻在一夜之间又回到了美国电视新闻网。然而,这个新闻学原点的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认识的螺旋式上升,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重新审视“新闻立台”。
在当今新的新闻传播秩序和新的传媒生态环境下,“新闻立台”能否真正立得起来?如何才能立得起来?也就是说“新闻立台”的立足点在哪里?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来重新审视它。
我们先来弄清楚“新闻立台”的真正含义和价值所在:
“‘新闻立台’是一个传统的命题,它起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电视台的喉舌功能;二是指其节目的构成和节目的重心。”
“所谓‘新闻立台’,反映在电视节目构成中,就是电视新闻类节目要在电视台所有节目中,特别是主频道中成为节目骨干并形成强势。”
以上“新闻立台”的定义主要有两点:一是媒介功能,二是节目构成。喉舌功能和产业功能是我国电视媒体的两大功能,在电视市场化的现实环境下,既要做注意力,更要做影响力。从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来看,新闻是根本,是办台的立足点。电视媒体作为大众媒体和主流媒体,“发布信息”始终是其第一职能。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受众对于电视媒体的消费可知,人们消费电视媒体最基本追求的也是能够从中获得保障自己生存的最基本的信息,这也就是电视新闻节目对观众的重要职责。同时,在我国作为主流媒体和党的喉舌,传播新闻信息也是其社会责任和宣传任务所在。但从收视市场和媒体利益来看,新闻在节目构成中的比例却不一定会很大。“在新闻立台的战略框架中,首先需要梳理的是全台频道群以突出新闻主线为原则的合理配置。”
有破才有立,对于“新闻立台”我们还要走出若干误区:第一,认为“新闻立台”单一化,“新闻立台”排斥娱乐节目和产业功能。实则不然。从东方卫视确立的“新闻立台、文艺兴台、影视强台”的办台宗旨来看,可以说很好地理顺了两大传播功能的关系及地位。第二,认为“新闻立台”以量取胜,而非以质取胜。对于这一误读,笔者认为“新闻立台”不要求我们把所有频道都改为新闻频道,也不要求盲目增设新闻节目和增加新闻播出量,而是要求以优质的新闻节目和强势的新闻传播拉动全台频道和节目。第三,“新闻立台”大台宜提,小台不宜提的谬论。对于中央电视台,“国家一流媒体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国际一流媒体的战略目标需要新闻立台的发展战略来支撑”
;而对于地方电视台,“新闻立台”也是牢牢掌握信息传播话语权和社会舆论引导力的根本保证。例如,市县电视台更应该把有限的节目资源投入新闻节目中,事实上对于许多小台,由于其接近性,地方新闻节目往往是全台收视最高的节目。第四,认为新闻节目投入大、产出小,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其实,影响力包括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以最近的央视新闻频道改版为例,收视份额平均增幅达到了40%,而改版后的《新闻联播》就算是在新闻频道的重播,也能给央视带来近一亿元的广告收入。由此可见,“新闻立台”可谓“名利双收”。
在实际操作层面,“新闻立台”还要回答两个现实问题:一是“新闻立台”如何立得起来?二是如何评价它立起来了?这就涉及“新闻立台”的实施路径和评价标准。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通过媒体内部的新闻改革和媒体外部的制度安排来达到。一方面,我们要大力推进电视新闻改革进程,如对时政新闻、公共新闻和新闻评论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另一方面,“新闻立台”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新闻立台”心存疑虑的人,往往把困难归咎于我们的新闻管制。其实,近年来我国电视新闻报道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宽松的舆论环境,面对各种危机事件不是能不能说的问题,而是如何说的问题。当然,如何进一步改进新闻管制和适应新的传播制度,还需要政府和媒体的共同努力,而“传媒业的制度创新必须确立一个原则:公共利益至上”
。这也是“新闻立台”之本。
对于第二个问题,这需要把电视媒体放在媒介竞争格局下的传播区域中去考察,具体要看这个台在众多媒介竞争的区域里传播力如何?是否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力?是否成为一个强势媒体?比如说中央电视台,凭借其资源和政策的优势,目前在国内成为一大强势媒体。但在全球化语境下,在国际传播中与CNN、BBC比拼,能否发出中国的强音?这也是一个评价标准。
至此,“新闻立台”可以重新理解如下:
(1)在办台宗旨上,确立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以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来统领全台宣传业务;
(2)新闻节目必须奠定其在全台的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品牌节目和强势播出;
(3)充分利用各种新闻资源和各种传播渠道,在传播区域内形成强大的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
在此,我们重新认识并界定了“新闻立台”的性质、构成、目标和任务。由此可见,“新闻立台”理念的再现不只是一次历史的回响,也不仅是对传媒本性和媒体责任的回归,而是一个时代的呼唤。大国崛起的开放,国际传播的新形势,如何提升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对“新闻立台”提出更高的期望和更大的挑战。
(本文原载于《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2期,作者:谭天、覃晴,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