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南方罕见的雪灾给广东的春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冰雪袭击使铁路运输严重受阻,广州火车站的滞留旅客有二十几万。广东省紧急启动应急预案,急调军警维持秩序疏散旅客,成功组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春运战役”。对此,各大媒体迅速聚焦,新闻大战随之而来。其中,《广州日报》以一张新闻照片引发的“寻兵行动”系列报道最为出彩,且引起了众多媒体的持续跟进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奏响了一曲英雄的赞歌和抗灾交响乐。本文将从新闻学、叙事学、符号学等多个视角来解读这一成功报道。
2008年2月5日,《广州日报》于A5春运动态版刊登一幅题为“换防下来的部队士兵正靠在广州火车站的一角休息”的照片,在持续半月之久的春运高峰期间,这张照片并未引起特别的关注。2月14日,春运高峰基本过去,抗雪救灾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时,《广州日报》又在A2要闻版发出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题为“最可爱的人你在哪里?”配以2月5日刊登的站着睡觉的大兵的照片,呼吁广大读者参与“寻兵行动”,为寻找照片中几位不知姓名的大兵提供线索。
一张照片何以值得兴师动众?那要看它蕴藏着怎样的新闻价值。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照片第一次刊发体现的是新闻的“发生价值”,即针对一则新闻的表面事实信息的报道,是对新闻事实进行的一般性动态报道。
而在春运结束后,大兵的照片再次被搬上报纸版面,并以此为“导火线”来大做“寻人启事”的文章,新闻报道开始往纵深方向发展。此时,编辑部不再局限于关注新闻的事实层面,而是透过事实层面,发掘新闻背后的价值。通过后来一系列的追踪报道,我们不难看出,《广州日报》已从最初的关注新闻的“发生价值”,向挖掘新闻的深层价值方向迈进,整个过程即是一个“发现价值”的过程。由此可见,发生和发现构成新闻的“二重价值”,使新闻报道更具深度和厚度,折射出新闻事实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新闻不一定都具有双重价值,基于“发生价值”的新闻我们通常称为事件性新闻,基于“发现价值”的新闻我们通常称为主题性新闻。而有关“大兵”的系列报道则属于两者的综合,即事件性新闻引发的主题性报道。从事件性新闻角度来看,比起那些春运期间惊心动魄的场面来说,这张照片只是记录了战斗的间隙、英雄的剪影。但《广州日报》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将春运报道进行延伸、推向纵深,继续挖掘出其中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张征在《新闻发现论纲》一书中指出,新闻发现的任务有三个:事实真相发现、新闻价值发现和新闻表达发现。这些大兵是从哪里来的?“站着就能睡着”,何以累成这样?读者希望了解事实的真相。原来他们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危连续工作了数十小时的解放军战士。这些大兵如此忘我、如此奉献,是一种怎样的力量驱使着他们?传媒应该揭示新闻意义层面的价值,这些普通的大兵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并不了解他们。发现新闻的事实和价值,还要找到最佳的新闻表达方式,进行有效的新闻信息传播,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对此,《广州日报》胜利地完成了一次“新闻发现之旅”。
过去,我们讲新闻价值更多的是讲新闻事实的价值,很少讲新闻报道的价值。什么是新闻报道的价值呢?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价值就是指新闻报道所展现的表现空间和所能传播的新闻信息,同时也能满足受众的接收心理和认知需求。在这里面,叙事方式和叙事视角十分重要。“独特的新闻表达方式需要独特的新闻发现过程。”
报道价值体现在整个新闻报道的过程之中。
纵观《广州日报》迄今为止有关“站着睡觉的大兵”的报道,可以看出整个报道贯穿在一个完整的新闻故事里,新闻的叙事方式也渐渐显出故事化倾向,自此报道发稿之日起约一个半月时间里,《广州日报》有关大兵的报道总共有20篇之多,体裁更是涵盖消息、图片新闻、通信、连续报道、现场聚焦、幕后故事、新闻评论等。同时,也吸引了其他媒体跟进报道。后期中央电视台也开始高度关注“寻兵行动”,央视五次聚焦此事:2008年2月15日,央视二套节目《第一时间》之《马斌读报》;2月22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社区》之《寻找“站着睡着”的子弟兵》;2月23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之《特写——寻找最可爱的大兵》;3月2日,央视一、三、四套节目并机直播“情满中国—2008抗击冰雪专题文艺晚会”,邀请四位大兵参加;3月20日,央视十套节目《走进科学》之《非常京广线》,四位大兵再次出镜。与此同时,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等各大网络媒体也对此事件频繁关注,关于“最可爱大兵”的报道由此演化成一个纵横交错并不断深入发展的新闻系列和立体式报道。
整个新闻报道过程可以概括为:寻人启事—全民寻兵—找到大兵—系列报道—社会反响。这一叙事模式也可以被称为新闻故事化。故事在第一个阶段便设置悬念,以一句“最可爱的大兵你在哪里?”的追问式标题来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同时,在故事讲述中,记者采用限知视角,即由于认识能力、观念上的局限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叙述者只能从某个角度进行叙述。在跟踪报道中,记者以旁观者和侦探的角色与读者一起深入“寻兵行动”,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起来,拉近了新闻报道与新闻受众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强了报道的亲切感、现实感与可信度,降低了读者的接受门槛,让读者产生期待心理。第二个阶段是热火朝天的“全民寻兵”,报纸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对对象逐一排查,读者的参与兴致也一直高涨。据《广州日报》2008年2月15日报道,一天之内提供大兵线索的群众便有40余人。故事发生到此,已开始在读者心理上掀起了一次次小高潮,其参与程度之高不难看出读者对报道的接受和认可,在记者和读者的不断互动中,充分展现了《广州日报》娴熟的报道技巧。报纸在“寻兵行动”的报道中,采用有限叙述结构,即根据不断出现的不可靠叙述,层层设置冲突,让读者在心怀期待的同时又不断“遭遇挫折”,最终在真相大白时,所有的读者也都随之松了一口气。第三个阶段,即当大兵找到之后,记者开始采用全知视角,对大兵的家庭背景、部队背景、个人背景、就业前景等进行全方位报道,这种报道方式既满足了读者对事件主角的好奇心理,又引发社会各界对大兵更广泛的关注,使整个报道显得更加深入、更有层次。
由上可见,关于大兵的报道,《广州日报》运用了各种表达方式和叙事技巧,同时加强参与性和互动性,使整个报道过程跌宕起伏,有声有色。
从最初简单的事实层面报道到最终所引起的强烈社会反响,“寻兵行动”的整个报道过程可概括为:动态报道—追踪报道—系列报道—超越报道。前三个阶段均是对新闻本身所进行的报道,而最后一个阶段即“超越报道”阶段,已经超越了新闻报道的范畴,这主要表现在找到大兵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行为和社会反响。根据《广州日报》相关报道及其他各大媒体的反映,我们了解到,“最可爱的大兵”的照片在2008年广州摄影展上荣获金奖;四位大兵到广州购书中心参加《2008:中国惊天大雪灾》新书发布会,受到市民的热烈追捧;四个大兵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情满中国—2008抗击冰雪专题文艺晚会”,让全国人民更直观地领略到他们的风采;《广州日报》配发评论《最可爱大兵为“80后”正名》,把可爱的大兵升华为一代人的精神代表。“四个站着睡觉的大兵”甚至感动了艺术家,激发了雕塑家许鸿飞的创作冲动:“事情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每次提到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就会想起那些可爱的战士们,没有他们的坚持奋战,就没有旅客回家团聚的幸福,作为一名艺术家,我要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这段历史,让人们永远记得那些可爱的人。”
为此,许鸿飞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可爱的大兵雕刻成巍然屹立的英雄群像,他希望四个大兵的可爱形象能够永远感动着每一个来往的旅客,感动着每一个广州市民!(见图1)
图1 “站着睡着的士兵”雕塑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面对的价值客体主要是现实世界中的新闻事实,而接受主体面对的主要是传播主体建构的新闻文本世界。……新闻文本是认识、反映的结果,是以符号形式存在的新闻事实。”
符号的意义由能指和所指构成,就“四个站着睡觉的大兵”而言,能指就是四个站着睡觉的解放军战士,属于基本事实的浅层表意;所指就是这个群像的深层表意——抗雪救灾的英雄典范。而整个报道和传播现象都在表明这个所指具有三层表意:一是四个大兵是抗雪救灾的英雄代表;二是四个大兵是新时期人民子弟兵的模范代表;三是四个大兵是“80后”甚至一代青年的先进代表。“四个站着睡觉的大兵”已经升华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质朴正直、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的符号。报道的深度挖掘与最终在精神层面上的升华使报道对象的符号意义彰显出来。这种新闻人物符号化正是众多媒体竞相报道的根本原因,而它所取得的传播效果可以说达到了正面人物宣传的最高境界。
近年来,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激烈竞争的背景下,网络媒体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使一些不实传闻不时误导、影响着传统媒体。而且,这次寻兵报道让传统媒体着着实实地唱了一回主角。笔者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最可爱的大兵”,搜索到新闻有218篇,相关文章有92 700篇;键入“站着睡着的大兵”,搜索到相关文章有125 000篇。网友纷纷发表评论:
“没想到他们竟累到站着都能够睡着,可想而知他们有多累。”
“广州人民感谢您!全国人民感谢您!你们辛苦了!祝好人一生平安。”
“没有你们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向你们致敬!”
…………
为什么一张看似普通的照片能够打动这么多人,为什么因它而起的报道具有那么大的传播力?关键就在于新闻文本的符号价值,“四个大兵”没有以往英雄人物的“高大全”形象,而是兼有正面人物的亲和性和网络媒体的草根性。“亲和性是指新闻文本在符号再现与表达方式上,容易被接受主体所理解,再现的方式正是接受主体喜闻乐见的方式。”
有关“四个站着睡觉的大兵”的新闻报道从最初并未引起多少人关注的图片新闻,到广大市民积极热烈参与的“寻兵行动”,再到众多媒体的追捧及网络媒体的跟风,一直到“大兵精神”的广为传颂和时代感召。《广州日报》对于“最可爱的大兵”的报道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成功也使我们再次认识和思考新闻的多重价值以及实现这些新闻价值的有效方法。同时,新闻报道过程化和新闻人物符号化也大大丰富和创新了我们的新闻理念,并且给我们两点启示:正面人物宣传大有可为,党报舆论导向大有可为。
(本文原载于《岭南新闻探索》,2008年第2期,原文名为“《广州日报》‘寻兵报道’的多重价值解构”,作者:谭天、刘海霞,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