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报纸贯彻企业化经营的方针。到了20 世纪50年代中期后,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取代了兼有商品属性的报纸的“双重属性”。到了“文革”十年动乱,更是将报纸推到难以“成行成市”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三大改造”完成、反右前夕,是报纸企业化经营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中央管理部门就强调报纸要走企业化经营的道路。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在北京召开全国报纸经理会议,提出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方针。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提议,要求“条件好的公营报纸争取自给”,“多登有益广告”。
1950年,中宣部发布了《关于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情况的通报》,明确指出:“企业化经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可以实现的。”
国家层面之所以允许报纸开展“企业化经营”,是因为当时报纸经营处在这样的政治社会生态环境中: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三大改造”之前,中国是多元化的经济。这种经济基础,也对意识形态和报纸经营产生影响。当时还有民营报纸,不仅有过去留下来的,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创办的。此外,也与当时国家的财政状况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百废待兴,财力紧张,要求报纸尽量争取自负盈亏。许多报纸都重视建立经营的队伍,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比如成立公司,设立“经理”职位。
“三大改造”完成,尤其是反右斗争之后报纸的属性: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反对报纸的商品属性。
经济政策:变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国家统收统支。赚了钱,利润全上交,需要钱用时再向国家申请。经营部门按事业行政设置:取消“公司”“经理”的提法,设科室、处室,相应设“科长”“处长”。民营报纸也消失了,除了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还由于在“三大改造”中私人企业都公私合营了。毫无疑问,具有浓厚意识形态属性的报纸企业更不能民营。
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态环境: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无限制夸大报纸的意识形态属性。尤其是在反右之后,报纸的商品属性受到批判,坚持“商品属性”的学者有的还成了右派。
后果:报纸经营不好对经营者没有切肤之痛,影响报业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不只是报纸经营发生了问题,报纸内容也出现了偏差。最为突出的就是虚假浮夸报道盛行,报纸上发表了大量的粮食“放卫星”的假报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一违背常识的社论赫然出现在党报的重要版面上。
“文革”时期,传媒业出现了有“报”无“业”的萧条状态。绝大多数的报刊被关闭,不只是没有报纸“产业”,连报纸“行业”都称不上,不能成行成市了。
1966年8月22 日,上海的著名晚报《新民晚报》停刊。同样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办在广东的《羊城晚报》也在造反派的冲击下被迫停刊。1968 年9 月1日,被“四人帮”控制的写作班子在中央“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上抛出了《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一文,给一些报纸扣上了“造谣、放毒”的罪名。到了1968年底,国家一级且在全国发行的报刊仅剩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和《红旗》杂志四家,各省(市)只保留了一家机关报。
广告全停了,报刊不讲时效、不讲质量,不讲竞争,也无竞争可言。
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态环境: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的国家,其传媒业自然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劫难。控制中国舆论大权的是“四人帮”。“四人帮”的政治目的就是篡党夺权,他们通过舆论搅乱政局,浑水摸鱼。
“文革”时期,办报摈弃了新闻的真实性,强调“事实为政治服务”,实际上就是为“四人帮”的政治路线服务。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办报遵循的原则是“对口径”。当时的“对口径”也就是各省(市)的地方报纸所刊载的内容必须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的文章观点接轨,达成口径一致。“文革”后期,“四人帮”直接控制的写作班子“梁效”登场,于是又有了“地方报抄中央大报,中央大报抄梁效”的说法。仅有四个版的报纸,登载的文章又长又空洞,虚假报道连篇。当时的文风归纳起来就是“假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