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看待“大跃进”新闻漫画

“大跃进”时期,中国新闻漫画的发展同各项事业一样,呈现出一种表面繁荣的态势。一方面是新闻漫画作者和产量的剧增,另一方面是整体质量的下降,表现在内容单一、表现手法雷同、艺术含量低等。其中也有部分作品,尽管是“戴着镣铐跳舞”,但从某些角度看起来“舞姿”还相当优美。中国艺术家的智慧如同暗夜寒星,在无奈中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一、漫画界的“大跃进”和“大跃进”新闻漫画

“大跃进”开始后,各种宣传手段都开足马力,宣传各条战线上的“大跃进”成果。尤其是在1958 年3 月3 日中共中央提出“生产大跃进和文化大跃进”后,漫画界乃至整个美术界也开始了“大跃进”。各地画家们表决心、定产量,个个不甘人后。在北京,参加跃进计划的39 位漫画家决定当年要创作5 800幅作品(包括漫画插图),还要举办两个展览。在上海,漫画小组也连日积极讨论,分别订出创作规划,“漫画家张乐平今年要创作350幅。分会漫画组从原订的700幅指标提高到2 200幅” 。漫画界的这些“跃进”数字和当时工农业领域追求高指标的浮夸风是非常相像的。漫画家与漫画学者毕克官后来回忆说:“‘大跃进’本身就像漫画中的‘夸张法’,经过反右‘洗礼’的漫画家,当然乐于运用‘夸张法’。人家农民都亩产万斤,我们岂能落伍。记得北京漫画家在编辑部有一次集会,画家们纷纷自报发表数字。有一位画家大放‘卫星’,报了一月发表一百幅漫画。”

从艺术上看,当时的形势使“大跃进”文艺创作片面强调革命浪漫主义,如“谷子长得比牛壮,山药长得像条船”及“公社吃饭不要钱,从此饿字化成烟。米缸拿来当花盆,幸福花开万万年”等,以狂热幻想替代现实的作品泛滥于文艺创作的各个领域。当时新闻漫画的创作主题高度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歌颂“大跃进”

“大跃进”的工作重点是农业和工业。农业上主要是作物的增产增收,而工业上则是“大炼钢铁”。各行各业都大放“卫星”,让人目不暇接,以至于连历史老人都记录不过来了。孙关松的新闻漫画《历史老人:这么多的卫星我记都来不及……》(图1)反映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图1 历史老人:这么多的卫星我记都来不及……(孙关松)

歌颂农业生产“大跃进”的代表作是《大豆过江》《黄山黄山莫骄傲,今年麦囤比你高》和《字的大小》等。

《大豆过江》(图2)是由漫画家华君武与江苏邳县农民朱会然合作画成并由邓拓题句的。它是歌颂“大跃进”“公社化”中浮夸风的新闻漫画。邓拓诗云:“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身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画面上,画家绘制了一个体型超大的大豆,人们以大豆的荚作船,以大豆的叶作船帆,上面乘坐了5 个人,正在“大豆船”上乘风破浪,横渡长江。“大跃进”期间,以同样表达方式表现同样主题的新闻漫画比比皆是,正如前文提到的“谷子长得比牛壮,山药长得像条船”。“刊物上的玉米棒棒粗得像擎天柱,大南瓜大得像地球,连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处处甘拜下风,自叹弗如了。”

图2 大豆过江(华君武、朱会然)

《黄山黄山莫骄傲,今年麦囤比你高》是由《安徽日报》的漫画家文兵创作的。这幅新闻漫画作品以夸张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农村粮食丰收的盛况。为了表现粮食之多,画家画了一个很高的粮囤,上书“大丰收”三个大字;为了表现粮囤之高,画家画了黄山作参照。黄山之高是人所共知的,画家笔下的黄山高耸入云,其高不言自明,而粮囤却比黄山高出差不多一半,粮囤之高就得到了验证。有这样大、这样高的粮囤,里面的粮食之多可想而知。

歌颂工业生产“大跃进”的代表作,如《孙悟空当作火焰山》与《观瀑图》等。

《孙悟空当作火焰山》是“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中,漫画家与农民画家合作的作品,作品上注明“邳县官湖镇新华二社壁画,苗地改画”。当时的中华大地,到处是“大炼钢铁”的高炉,高炉中冒出的烟火自然非常壮观,以至于被“孙悟空当作火焰山”,孙悟空挥舞着能够熄灭火焰山的芭蕉扇,却只能使炼钢炉中的火焰燃烧得更旺,可以想见炼钢炉中火焰之烈和群众“大炼钢铁”的热情之高。尽管这个想象是合理的,但是由于作品所歌颂的“全民大炼钢铁”本身就是一出荒唐的闹剧,作品的价值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苏光的新闻漫画《观瀑图》(图3)描绘了“大炼钢铁”后中国钢铁产量大幅提高的“喜人”景象。画面上,炼钢炉高耸入云,从高炉中一泻而出的钢水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瀑布”上写着“钢铁工业大跃进”的字样。钢水落地后,钢花四溅,景象壮观。英国人看到这一幕“大跌眼镜”,惊呼:“哎呀,太刺眼了!”作者还注明了这幅新闻漫画的背景资料:“我国在一年内将建成二百座中小型炼钢转炉,钢产量将猛增一千万吨;建设上万座中小型炼铁高炉,铁的年产能力将猛增二千万吨以上。”我们从这个说明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是建立在所谓“事实”基础上的,即便夸张失实,似乎也不应该由作者承担责任,因为作者无法对这类“新闻”进行核实。

图3 观瀑图(苏光)

(二)歌颂“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其实是整个“大跃进”运动的高度概括。在1958 年5 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总路线”后,漫画家立即被组织起来,用新闻漫画的形式掀起“宣传总路线,贯彻总路线”的高潮。张乐平的《昨日街头所见》,用宏大的场面表现了宣传总路线的热闹景象,从中可以看到4 个“宣传总路线”的大幅标语,人们在大唱“社会主义好”的地方有6处;栾逵的作品《总路线引导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把“总路线”的内涵通过图解的形式告诉了人们,并描述了一个“总路线”带给人们的美好前景。这些新闻漫画作品大都表现出单一、雷同、艺术性差的特点,但所有这些作品目的都非常明确,那就是为了“让总路线深入人心”。

这种铺天盖地、狂轰滥炸式的宣传可以在短时间内激发起人们的热情。在徐甲英作品《看了总路线,规划要改变》(图4)中,一位工人受到“总路线”的鼓舞,把“三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改成了“半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这幅新闻漫画并没有丝毫的艺术夸张,而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反映。在失去理性的冒进与盲从情绪的感染下,各行各业都有着诸如此类的“壮举”,至于实际上取得了多少效果,就很少有人去“较真”了。

图4 看了总路线,规划要改变(徐甲英)

(三)歌颂人民公社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1958年8月29日正式通过的。《决议》认为,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此后,人民公社进入狂飙突进时期,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全国基本实现公社化。

《全家福》(图5)就是一幅为人民公社唱颂歌的新闻漫画。“大跃进”时期,作者韩羽去河北徐水采访,看见全体“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一手拿着白馒头,一手端着大碗的杂烩肉菜,于是画了这幅《全家福》。作品画的是“红星人民公社全体合影”。“全家福”通常是一个大家庭里所有成员的合影,作者别出心裁,把一个人民公社的所有成员“叫”到一起,来了一张超大规模的合影,称之为“全家福”似乎也十分恰当,因为所有的“社员”都在公共食堂吃饭,是“一个锅里抹勺子”,已经亲如一家了。画面上,男女老少个个笑靥如花,作为背景的是写着“五谷丰登”的粮囤和写着“日产万吨”的高炉,显示着“红星人民公社”的“殷实”家底,也表明了当时“钢铁元帅升帐”和“粮食大放卫星”的时代背景。可惜人民公社家底并未殷实到那种程度,没过多久,社员就高兴不起来了。几十年后,作者这样谈及他在《全家福》发表后的第二年重访徐水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天傍晚,墙外有孩子唧唧哝哝,有一句话我听得真真切切:‘上食堂打饭,别拿碗,拿大茶缸子,能多盛半勺粥哩。’我过去一瞧,小的五六岁,大的七八岁,瘦胳膊瘦腿,腆着大肚子。按说,小小年纪懂得什么?却会‘算计’了,我心里猛地一酸,只这一句话,《全家福》就变成了肥皂泡。”

图5 全家福(韩羽)

对于怀疑或反对人民公社的声音,一些新闻漫画也予以还击。比如李寸松的《挡不住的阳光》把“人民公社好”的颂扬比作红太阳,把所有的不同意见都比作“黑手”,称为“污蔑”与“诽谤”。这种新闻漫画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对“大跃进”新闻漫画的认识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大跃进新闻漫画呢?鲁迅说,“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所以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必须“发芽于诚实的心”。 这对于我们认识、理解“大跃进”新闻漫画有着很大的帮助。

首先,对“大跃进”新闻漫画是应该持整体否定态度的。为什么呢?因为“大跃进”新闻漫画在创作上大都存在着严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未能将漫画的“夸张”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上,从而成了事实上的“胡闹”。受主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大跃进”时期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而“大跃进”新闻漫画却以此为歌颂对象,因违背客观规律和缺乏生活依据而夸张失实,缺乏起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完全成了吹牛皮。

其次,对“大跃进”新闻漫画不应全盘否定。在“大跃进”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在今天看来也不应该完全否定甚至应该充分肯定的优秀新闻漫画。这类作品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歌颂“大跃进”期间所取得的真实成就的新闻漫画。

1959年,容国团获得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运动员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漫画家吴耘及时创作了新闻漫画《体育场上旭日初升》(图6 )。画面上,容国团捧起冠军奖杯“圣勃莱德杯”,奖杯两耳上环绕的彩带在飞舞飘扬,如同空中美丽的彩云,球拍上的“中国”字样,恰似初升的太阳,预示着中国的球运昌盛和国运昌盛。由于乒乓球拍形状基本上是圆的,贴上红色的胶皮,图6 体育场上旭日初升(吴耘)看上去与太阳自然非常相像,与标题“体育场上旭日初升”呼应,丝毫不牵强。这样的比喻使这幅新闻漫画作品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成为流传至今的新闻漫画精品。

再如王里的《迎新》(图7),反映的是农民用上电灯的喜悦。对于世世代代点油灯或使用其他旧式照明工具的农民来说,用上电灯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作品发表在《漫画》1959年第7期上。画面上,农村电工正在为一家农户装电灯,他站在高脚凳上,下面全家老小举着各种照明工具为他照明,有拿手电筒的,有打灯笼的,有点蜡烛的,有举着各式各样的油灯的,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准备迎接电灯带来的新的光明。这个情节很有情趣,充满了生活气息。可以想象,当电灯一亮,其他所有的照明工具都黯然失色的时候,人们会多么欢欣鼓舞。作品通过安装电灯这件事情,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画面上电工和农户全家老小因年龄、经历、身份的不同,人物形象各异,但是都非常生动,对线条的使用以及构图的黑白、疏密关系的处理也都非常考究。

图7 迎新(王里)

此外,一些反映其他方面成就的新闻漫画,如韦启美的《铁桥相会》、缪印堂的《沙漠里发生的事情》是歌颂中国石油工业成就的,江沛扬的《森林交响曲》是表现森林工人技术革新的,他的另一幅作品《立竿见影》是反映农村小水电建设成就的,等等,由于这些作品歌颂的对象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确实存在的事实,因而以此为现实依据创作出的歌颂性新闻漫画使人看了以后感到真实可信。

图8 “让路!”(韩羽)

第二种情况是歌颂“大跃进”期间人们真实劳动热情的新闻漫画。

实事求是地说,在“大跃进”时期,尤其是运动之初,人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怀着对新生活的美好幻想,投入到各行各业的劳动中去。比如韩羽的新闻漫画作品《“让路!”》(图8),发表于《漫画》1958年第7期。在作品的上图中,两座山峰紧紧靠在一起;下图中,一位头裹毛巾、腰插铁镐的孔武有力的农民手推脚蹬,赤手空拳地推开两座山峰,开掘出“丰收渠”,引来渠水灌溉农田。这幅画也经过了艺术夸张,但是有着生活基础,因为现实生活中,中国农村的确取得了许多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河南林县“红旗渠”的开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样的作品,即便保留着“大跃进”时代的痕迹,也还是应当持肯定态度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大跃进”新闻漫画应该一分为二,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不应该对“大跃进”新闻漫画全都一棍子打死。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考察和全面客观的分析,才有可能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促进新闻漫画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原载于《编辑之友》2011年第5期) An9+O1aapQGJoSp9XvNc5bqEApApCX88rSRQ4c4NNOe7ygCDYsut64hbowIuF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