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时局全图(谢缵泰)
《漫画出版阶段志》一文说:“1903 年,上海《俄事警闻》刊登的《时局图》,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报刊漫画。”这幅漫画的确是公认的中国第一幅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漫画,其作者为谢缵泰,但它最早是1898年7月发表在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上的。辅仁文社是清末爱国进步团体,1892年3月13日正式设总部于香港,由杨衢云、谢缵泰领导,提倡学习西方,爱国维新,秘密进行革命活动。《辅仁文社社刊》是辅仁文社的机关刊物。谢缵泰的这幅漫画作品最初发表时名为“时局全图”(图1),此后在日本印刷成彩图后,被带回中国交上海别发洋行发行,并有多个大同小异的版本流行。它在《俄事警闻》发表时题为“瓜分中国图”。编者说:“这一张图,叫做‘瓜分中国图’……这一张图,我们中国人知道的虽然不少,还有一大半是不知道的,所以特地登在第一天警闻上头,请我们四万万的中国人都开着眼看看,扪着心想想,恐怕不知不觉要赶紧去想法子了。”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新一轮瓜分中国土地、侵吞中国权益的狂潮,他们在中国版图上毫无顾忌地圈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兴中会会员的谢缵泰创作了《时局全图》,以形象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把19世纪末中国将被世界列强瓜分殆尽的危机深刻、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图中“熊”代表俄国,“犬”代表英国,“肠”代表德国,“蛤蟆”代表法国,“太阳”代表日本,“鹰”代表美国。当然,关于“肠”代表德国,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比如,朱惠康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7期上撰文认为:“《时局图》上代表德国的是‘旗’,而不是‘肠’。”他的主要理由是:“近得刘德臣先生按原图清绘,并省略了原图中英文字母且印成对开大张的《时局图》时,始得‘一目了然’。尽管该图下方的说明文字也说‘肠子代表德国’,但我却分明地看出了原作者的真意。……《时局图》上山东半岛及胶州湾处,清楚地插着一面德国三色横条旗,意为德国强租胶州湾,以山东为势力范围。而所说的‘肠子’,实为代表英国的老虎尾巴,尾巴套在山东半岛上,意为英国还强租了山东半岛上的威海卫。图上方以太阳代表日本,恰似用三色条旗代表德国,都是用国旗图案来表示国家。”也有人认为代表德国的是“蛇”。《时局图》最初发表时还有题诗一首:“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题诗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这幅漫画此后还经过多次改画,以《时局图》等名称在多种报刊上发表。
1903年12月25日,该作品经过复制后,又以“瓜分中国图”为名发表在《俄事警闻》创刊号上,影响进一步扩大,引起了更多读者的注意。由此可见,将其称为“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报刊漫画”并无不妥,但是如果说成是“1903年,上海《俄事警闻》刊登的《时局图》,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报刊漫画”就有问题了,刊登作品的时间应该前移至1898年,而刊载的媒体应该是《辅仁文社社刊》。
《漫画出版阶段志》一文的开头说:“1925年,丰子恺的画刊登于《文学周报》上,编者特称之为‘漫画’,从此,漫画一词开始在中国正式使用和出现……”这一说法也值得商榷。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漫画”之名是从日本传来的。这主要是受到丰子恺的影响。丰子恺曾说过:“(漫画)这两字在中国向来没有……‘漫画’二字实在是日本最初创用。”
这一说法并不确切。
“漫画”一词古已有之。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漫画”一词最迟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北宋人晁以道(1059—1129)的《景迂生集》中有诗三首,总题为“黄河多淘河之属,有曰漫画者,常以嘴画水求鱼;有曰信天缘者,常开口待鱼。感之,赋三诗”,其中咏“漫画”的诗为:“漫画复漫画,河尾沙软喙一尺。天生刚啄不解秃,倦鱼薄浅幸有得。谋拙力百费,何处有金翅。饥肠倚暮烟,惭愧信天缘。”
从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晁以道诗文中的“漫画”是指一种鸟。后来南宋人洪迈(1123—1202)在其《容斋随笔》中也提到了“漫画”,亦是用作鸟名。《容斋随笔》中有一篇《瀛、莫间二禽》写道:“瀛、莫二州之境,塘泺之上有禽二种。其一类鹄,色正苍而喙长,凝立水际不动,鱼过其下则取之,终日无鱼,亦不易地。名曰信天缘。其一类鹜,奔走水上,不闲腐草泥沙,唼唼然必尽索乃已,无一息少休。名曰漫画。信天缘若无能者,乃与漫画均度一日无饥色,而反加壮大。二禽皆禀性所赋,其不同如此。”
由此可见,“漫画”一词在中国早就存在,但其含义与现在的漫画毫无关联,而仅仅是一种水鸟的名称。在日本也是这样。现在所发现的日本文献中,最早出现“漫画”一词是1771年出版的一本读书随笔——《漫画随笔》,其作者在《自叙》中说:“瀛莫有鸟名漫画,终日奔走水上捞捕小鱼而食之,犹不能饱……”
可见“漫画”一词的含义在日本最初也同中国一样,是指鸟类,并非一种画种。但仅过了40 年,擅长以诙谐、戏谑的特色绘画的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1760—1849)出版了自己的一本画册,取名为《北斋漫画》,后来又相继以“漫画”的名称出版了多种绘本,致使漫画一词成为讽刺与幽默画种的统一称谓。
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有许多留学生在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这当中就有丰子恺。1922 年,丰子恺结束在日本的留学,回国后有意识地创作漫画并著文介绍日本漫画及其画法。1925年,他的漫画被《文学周报》编辑郑振铎冠以“子恺漫画”在该刊上发表,从此“漫画”一词就在中国流传开来。人们据此认为漫画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中国漫画的首创者是丰子恺。然而,实际上早在丰子恺之前,中国就已有人在用“漫画”作为讽刺与幽默的画种的称谓了。从1904 年3 月27 日起,上海《警钟日报》上就出现了名为“时事漫画”的漫画作品专栏(图2)。
图2 《警钟日报》上的“时事漫画”(作者不详)
1916年5月7日,一位署名“方生”的画家在《民国日报》上发表了一幅讽刺袁世凯的画作《掩丑有余御敌不足》(图3),落款即为“方生漫画”。
图3 掩丑有余御敌不足(方生)
图4 逾墙(陈师曾)
最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在日本留过学的民初著名国画家陈师曾,他喜欢创作简笔的风俗小品,其中有不少是带有讽刺性的漫画。1909 年,陈师曾创作了一幅名为“逾墙”的漫画(图4),在画的右上角题有几行字:“有所谓漫画者,笔致简拙,而托意?诡,涵法颇著。日本则北斋而外无其人,吾国瘿瓢子、八大山人近似之,而非专家也……”
综上所述,漫画在丰子恺之前就已经被作为讽刺与幽默的画种的称谓使用。《警钟日报》上的“时事漫画”、《民国日报》的“方生漫画”都远较“子恺漫画”为早,分别早21年和9年。由此可见,不能把1925 年《文学周报》刊载“子恺漫画”作为“漫画”一词在“中国正式使用和出现”的开始。
《漫画出版阶段志》在论及“20 世纪20 年代”这一阶段时写道:“1927年,由丁悚、张光宇等人发起成立的漫画会,是中国最早的漫画团体。”漫画会是中国最早的漫画团体是正确的,但是成立的时间并非1927年,而应该是1926年12月前后。
关于漫画会成立的时间,相关著作曾有不同的说法。《中国漫画史》(毕克官、黄远林编著:《中国漫画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与《中国美术社团漫录》(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中都将漫画会成立时间定为1927 年秋,但从《申报》资料来看,漫画会成立的时间应为1926年12月前后,因为该报1926年12月8日曾刊出《漫画会成立启事》。
事实上,漫画会是于1926 年12 月前后在上海成立的。该会由黄文农、丁悚、张光宇、张正宇、王敦庆、鲁少飞、叶浅予、季小波、胡旭光等发起,之后又有张眉孙、蔡输丹入会。当时丁悚、张光宇都在美英烟草公司从事香烟贴画绘制和包装设计工作,职业稳定,工资收入甚丰,生活较好,住房宽敞,故漫画会常在他们两人的家中举行集会活动。漫画会初址为宁波路65 号3 楼40室,后漫画会的招牌则挂在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天祥里的丁悚家的门口,丁悚家实际也是漫画会的会址。虽然漫画会未推选谁做负责人,但丁悚、张光宇的年龄长于其他人,为漫画会成员公认的长者,所以他们实际上成了漫画会的负责人。
《申报》除了在1926年12月8日刊登了《漫画会成立启事》外,还发表过多篇文章,介绍刚刚成立的漫画会,并点评了部分成员的作品。1926 年12 月10日《申报·艺术界》发表了一篇题为“漫画会”的文章。这篇文章说:“上海近来有一个‘漫画会’的组织,总算是漫画前途一点光明。讲到上海的漫画,在近来总算是有进步,何以呢?就是渐渐从商业化的倾向转到文艺趣味方面来了。从前像沈泊尘、杨左陶诸君的漫画,未始不佳,但是总使人有商业画的感觉,吴人文、鲁少飞、黄文农诸君作品,当然更进一步,在技术上真纯熟极了,但还只能说是有文艺的倾向,尚不能说是类乎有文艺趣味的。叶灵凤、陶元庆、杨荫深诸君作品,当然是我们所认为满意的一种,但是讲技术上的精熟,似乎还差些。这两种不同的现象,将来必能打成一片。这是因为在一个趋势之下的缘故。”12月21日,《申报》上还发表了漫画会的宣言:“……近来画会的创设,好似春之花蓓蕾着,秋之潮澎湃着,这是绘画艺术界前途的光明吗?或是要假团结力的作用来树党称雄呢?谁也不能给我们一个透彻的定断……在我们的艺术作品上表现我们的浪漫主义,使人类的思想向上,换句话说,就是要使这个人类社会,成为我们所开拓的新土地……”
这一宣言并未包含什么具体内容,甚至没有提及“漫画”二字,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艺气息,笼统地将漫画归入艺术的大旗之下。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当时报章的新闻报道和评介文章已经足以证实,早在1926年底,漫画会就已经成立并频繁活动,而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而不是像《漫画出版阶段志》所认为的那样是1927年才成立的。
《漫画出版阶段志》一文分“清末民初”“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和“20世纪90年代后”7个阶段,对漫画出版的情况进行了介绍。但是对各个历史阶段漫画出版的重要人物和重要出版物,《漫画出版阶段志》一文还存在着一些遗漏。或许是因为篇幅所限,几乎每个阶段都有许多重要的出版物没有被提及。笔者对一些较为重大的遗漏略述如下:
在“清末民初”阶段,广州的两本有承继关系的重要漫画刊物《字纸笠》和《半角漫画》没有被提及,中国最早的漫画选集《戊申全年画报·寓意画》也被遗漏了。
在“20世纪20年代”阶段,黄文农的第一部个人漫画集《文农讽刺画集》(1927年由时代图书公司出版)、另一本个人漫画集《初一之画》(1929年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未被提及。而《文农讽刺画集》选入的政治讽刺漫画《中国原料英国制造》《滚出去!》《阿要旧货换铜钱》《最大之胜利》《吃瓜皮》《关云长之吴佩孚》以及《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等,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政治讽刺画创作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本漫画集的出版,在中国漫画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漫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中国漫画真正体现了百花齐放。但是《漫画出版阶段志》一文中的介绍,却并没有体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张光宇所绘《民间情歌》没有被提及,发行量极大、影响海外的黄尧所绘《牛鼻子》没有被提及,梁白波的《蜜蜂小姐》和高龙生的《阿斗画传》没有被提及,郭建英和张英超的名字也被忽略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漫画出版阶段志》一文没有提及胡考的《抗战歌谣》,没有提及叶浅予的《天堂记》,没有提及廖冰兄的《枭暴》与《教授之餐》,没有提及谢趣生的《新鬼趣图》与《招魂曲》,也没有提及国民党军中的“梁氏三兄弟”。
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阶段,专门刊登漫画的《抗美援朝画刊》(图5)、引起漫画界地震的廖冰兄作品《打油词画》、“大跃进”漫画、丁聪的专栏漫画《北京小事记》、“文革”期间的《百丑图》以及著名内部讽刺画作者李滨声、陈今言、郑通校、于化鲤、肖里等都没有被提及。
图5 《抗美援朝画刊》封面
由于上述重大遗漏的存在,《漫画出版阶段志》并不能真实反映中国漫画出版各个阶段的真实情况,也很难让读者了解中国漫画出版的全貌。
(本文原载于《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