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属性烙印。受制于分析技术和研究成本的客观局限,以往人类学家和跨文化心理学家对此仅有过片段式的考察。近年来西方兴起的“地理心理学”(Geographical Psychology)借助大数据技术,使得全面准确刻画大规模人群心理与行为的空间分布特性成为可能。譬如,作为稳定心理特征代表的人格特质,被证明在国际和国家内区域水平上(例如,美国50个州、英国380个地方政府区)存在显著地理差异。尤为重要的是,区域人格分布还与许多重要的公共健康指标存在关联。遗憾的是,地理心理学研究者至今尚未涉及区域人格影响公共健康的作用机制问题。
社会生态心理学视角指出,人类行为,无论是微观个体还是宏观群体,皆嵌套于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主要由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构成)之中。心理学中有着漫长历史的“人与情境”之争,却甚少观照宏观客观环境的远因作用,相应地也缺乏超越个体水平的理论解释框架。受自然界原子核与电子、生物界病毒与细胞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吸引(排斥)、促进(阻碍)的亲和性原则启发,本研究将“亲和性”概念引入地理心理学研究领域,并以公共健康指标作为检验性结果变量,提出“人格与环境亲和性假说”。
鉴于区域人格和公共健康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以美国州水平的人格数据( N =619 397)和公开健康数据(幸福感、寿命/死亡率、心理疾病率、物质滥用和健康行为)为分析基础。本书基于美国州水平上的人格和健康差异,分析了区域人格和公共健康指标间的相关关系,以期验证和弥补以往研究的疏漏。结果显示,美国州水平上的人格和不同公共健康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且相对于生理类健康指标,主观幸福感类健康指标受区域人格特质影响最大。
继而研究者采用调节效应技术,针对“人格与环境亲和性假说”展开系统检验,并尝试提炼出具体的亲和性模式。为此,研究者建立了1 025 个调节效应模型。分析表明,区域人格和宏观环境确实存在着规律性的(积极或消极)亲和性效应模式。整体而论,不同的人格特质在环境亲和敏感强度上存在差异:尽责性的综合亲和性最强,而外向性的综合亲和性最弱。另外,不同的宏观社会生态环境变量在亲和性效应大小上亦存在差异:基尼系数反映的经济环境综合亲和性效应最强,保守—自由主义代表的政治环境次之,而集体主义、松—紧文化所呈现的文化环境作用最弱。
具体而重要的发现还包括四个方面:①反映热情友好、富有同情心、合作利他、追求人际和谐的高宜人性特质,在基尼系数较大时,其促进工作幸福感的积极作用会被削弱,而其降低预期寿命、增大总死亡率和恶性肿瘤死亡率等健康风险的消极作用却被增强,即具有合作、利他等亲社会倾向的高宜人性地区在贫富差异大的社会生态环境下,会付出极为沉重的公共健康代价。②反映创造力、好奇心、偏好新异事物的高开放性人格特质,与紧文化、集体主义、保守主义等具有高规范性束缚的社会环境有着积极的健康亲和性。譬如,集体主义文化能缓冲高开放性暴露于物质滥用的健康风险。③反映责任感和纪律性的高尽责性人格特质,与保守主义政治环境在大多数健康指标上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积极亲和性,但在抑郁等心理健康指标上却表现出显著的消极亲和性。④反映情绪不稳定程度的高神经质特质,与集体主义文化在情绪健康幸福感方面具有积极亲和性,即集体主义文化在抵御负面情绪上具有社会支持功能。但本研究也发现神经质与集体主义、保守主义和高基尼系数等社会生态环境,在死亡率等健康指标上存在显著的消极亲和性。
本研究首次提出“人格与环境亲和性假说”,并在区域层面予以实证检验。研究显示,区域人格特质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社会生态环境普遍存在亲和性,且具有明显的模式规律。这对于理解区域人格分布如何影响公共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数据分析上,本研究融合了线上和线下大型调查、网络社交媒体、国家公共健康机构等多渠道来源数据,为心理学的大数据研究开辟了更为灵活的操作路径。在应用层面上,本研究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健康预防和干预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者在沟通人格、健康、文化、地理、社会生态等多个心理学分支领域上,做出了大胆尝试,未来研究可加入时间维度和不同分析水平进一步探索。本研究所采用的理论框架、实证路线,以及对相关模式的发现,无疑会为中国的区域人格和公共健康关系议题探索,提供重要而直接的启示。
作者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