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步入二十世纪以来,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西方社会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因素不再是传染性疾病,而是心血管、癌症、肥胖等疾病;儿童、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则是意外伤害(Kochane et al.,2004)。而这些疾病因素被越来越多的健康心理学研究证明与个体的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Ozer &Benet-Martínez,2006)。人格作为个体心理与行为倾向的一种稳定反映,是健康心理学研究中用于预测个体健康的重要心理变量。近些年,关注于地区水平心理特征的地理分布的地理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格在国家内的地区层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和地理聚类特征(例如,Rentfrow,2013;Rentfrow et al.,2015)。一些初步的证据显示,区域水平的人格特质与健康存在显著关联(例如,Rentfrow et al.,2008)。但健康是一个内容涵盖面较广的问题,现有研究对于区域人格与健康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少数几个方面,缺乏对不同健康内容与人格关系差异的对比。因此,本章将围绕人格与健康的地理差异,进一步检验和对比区域人格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人格的跨国研究表明,人格在国家层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即以国家为分析单位的国民人格特质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例如,欧美国家在外向性人格特质上显著高于亚洲国家(Allik & McCrae,2004;McCrae et al.,2005;Schmmit et al.,2007)。Allik和McCrae(2004)还对36 个国家的大五人格特质进行了聚类分析,发现国家水平的人格特征具有地理聚类特征。研究者发现,地理上相近的国家,在人格特征上也有较为相似的特征。
在国家内区域水平上,Rentfrow等(2008)、Rentfrow等(2015)、Allik等(2009)等也分别在国家内区域水平上考察了美国、英国和俄罗斯的人格差异,也证实了人格的确具有地理差异以及地域分布特征。在关注单一人格特质在区域水平的地理分布规律的基础上,Rentfrow等(2013)进一步同时综合考虑五类人格特质,从区域人格画像(Regional Personality Profiles)的角度探讨美国各州的综合人格画像上在地理上有何分布规律和特征。研究者根据各州在五类人格特质上的分布,采用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发现美国的48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州因为数据不全而未纳入分析)分为三大类为最优分组。例如,第一类的人格画像特征是具有较高的外向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低开放性和中等程度的神经质。来自这类地区居民的特征可概括为友好的、传统的。符合这类特征的州主要分布在北部中央大平原地区和南部地区,而新英格兰地区与这类人格特征的距离最远。
个体层面的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个体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因此广泛受到临床医学、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重视。但健康的地理分布特征与规律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宏观地域层面的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以及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宏观地理层面的健康问题研究,受到了流行病学、公共卫生,乃至地理心理学等众多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的重点关注,并且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也证明了不同地区的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等一系列健康相关的问题也是存在地域差异和地理分布规律的。例如,医学领域的国际重要期刊《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探索各种类型疾病、健康问题在跨时间、跨地域水平上的宏观大趋势和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Murray等(2015)基于量化流行病学的视角,系统总结了1990—2013年间306种疾病、健康预期寿命在全球、洲际以及188个国家各种水平上的历史趋势和地理分布规律。同样基于1990—2013年的历史,除了有在全球、各洲、各国地域水平上健康问题的历史趋势和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还包括Naghavi等人(2015)关于分年龄、性别的总死亡率以及分240种死因的研究,Wang等人(2014)关于新生儿、幼儿以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研究,Kassebaum等人(2014)关于产妇死亡率和死亡原因的研究,Murray等人(2014)关于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的发生率、死亡率的研究,Vos等人(2015)关于301 种慢性疾病伤害的发病率、患病率等问题的研究,Forouzanfar等人(2015)关于79种行为、环境、职业以及代谢风险水平的研究,等等。类似的研究还有Finucane等人(2011)关于体重指数(Body-Mass Index)、Danaei等人(2011)关于近30 年血液收缩压、Ne等人(2014)关于1980—2013 年间儿童与成人的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率,在全球、各洲以及各国水平上的宏观趋势和地理分布规律。除了疾病健康问题在国家及以上层面受到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研究的广泛关注外,积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幸福感的问题,也受到来自心理学领域研究的关注。例如,Diener和他的同事们对幸福感在国家水平上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Diener,Diener & Diener,1995;Diener,Oishi & Lucas,2003;Ng & Diener,2014)。
关注国家内地区水平的健康地理差异、分布规律以及其影响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国家水平和个体水平的研究而言并不够多,但近些年来关注区域水平的健康问题的研究有快速发展的趋势,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Mokdad等(1999)研究了1991—1998年期间美国各州的肥胖率变化趋势,发现美国各州整体肥胖率都在上升,但是南大西洋地区的肥胖率上升最高,其中佐治亚州肥胖率的增长率超过了100%。Kappelman等人(2007)的研究关注了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的发病率在美国各地区的地理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两种疾病的发病率在南方地区都显著高于东北部、中西部以及西部地区。Ezzati等(2008)关于美国各州高血压相关的研究发现,2001—2003年间,经年龄调整后的高血压流行率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密苏里州、路易斯安那州、亚拉巴马州、得克萨斯州、佐治亚州和南加州地区最高,而在佛蒙特州、明尼苏达州、康涅狄格州、新罕布什尔州、艾奥瓦州和科罗拉多州最低,并且女性的流行率在所有州都高于男性。因此研究者认为在南部和阿巴拉契亚地区,尤其针对女性,亟须采取降低血压的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的措施。
个体层面的人格能影响健康已经得到了一系列健康心理学研究证据支持(详见综述,Ozer & Benet-Martínez,2006;Bogg & Roberts,2004;Roberts et al.,2007;Hampson,2012;Friedman & Kern,2014),在国家层面也得到了一些证据的支持(例如,McCrae & Terracciano,2008)。在国家内的区域水平,主要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的区域人格研究也发现了一些人格特质与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例如,Rentfrow等(2008)和Rentfrow等(2015)分别在美国和英国区域水平的人格研究中发现,地区的神经质水平与预期寿命显著负相关,而对癌症、心脏病死亡率显著正相关。但现有研究也发现了一些较为矛盾的结果,例如尽责性和宜人性与健康的关系在美国样本和英国样本上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已有的区域人格与健康研究中,涉及健康的指标相对比较零散,并且缺乏一个较为综合的分析框架对不同的健康内容与人格的关系进行比较。而健康作为内涵丰富的重要研究问题(Friedman & Kern,2014),它与区域人格之间的关系也会比较复杂。尤其是个体层面的研究者已经发现,绝大多数人格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这要取决于我们讨论的是健康的哪方面(Roberts et al.,2007)。事实上,最近的一些区域人格研究证据已经初步表明,不同的健康内容与人格可能会有不同的关系。例如,美国州水平的自杀率被证明与州水平的神经质显著负相关,而自杀意向、计划等则与神经质等人格特质均无显著关联(Voracek,2009;Lester & Voracek,2013)。因此,研究者有必要对健康的不同内容进行区分,并且关注不同的健康内容与不同人格特质之间的系统性规律。
因此,本章将系统地检验区域人格与健康不同内容(各种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而夯实已有关于区域人格与健康的关系基础。关于健康问题的不同方面,研究者将结合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健康心理学乃至积极心理学等关注的健康指标,已有的区域人格与健康研究中的健康指标,个体层面的人格与健康研究指标,以及数据可得性等多方面因素。本章将通过幸福感、寿命和死亡率、心理疾病、物质滥用和健康行为四大方面来考察健康。其中,幸福感和心理疾病主要关注的是心理层面,突出了积极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视角的重要性;寿命和死亡率、物质滥用和健康行为是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等领域非常关注的健康指标。物质滥用和健康行为也是健康心理学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并且被认为在理解健康作用机制、制定干预方案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章所考虑的健康指标既包括消极的健康指标,比如死亡率,也包括积极的健康指标,比如幸福感。值得说明的是,目前拥有国家内区域水平人格数据并且适合做区域人格研究的国家非常少。例如,中国从领土面积、人口数量而言都比较适合做区域人格研究,但遗憾的是目前尚无法获得区域层面的人格数据。因此,从人格数据可得性,国家内人格差异大小,健康数据可得性、丰富性等综合考虑,本章将以美国50州为分析对象,在州水平上对美国的人格与健康问题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