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区域人格的形成与作用机制

一、区域人格的形成机制

区域人格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居民是否很大一部分都具有某种人格特质。那么为什么不同的区域人格特质会有差异?区域人格差异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具体而言,为何有的地区宜人性特质高于另一些地区,而有的地区开放性高于另一些地区?已有研究在解释国家水平上的人格特质差异的产生机制时,主要从基因、人口流动、文化、气候等因素进行解释(例如,Heine & Buchtel,2009;Hofstede & McCrae,2004;Jokela,2009;Jokela et al.,2008)。例如,Allik和McCare(2004)认为,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基因以及共同的物理环境,可能是地理上临近的国家人格相似的主要原因。Rentfrow和他的同事在关于跨国研究人格差异解释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域人格差异产生的三种典型却并不相互排斥的解释机制:选择性迁移(Selective Migration)机制、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机制以及生态环境影响(Ecological Influence)机制(Rentfrow et al.,2008;Rentfrow,2010;Rentfrow et al.,2015)。

(一)选择性迁移机制

区域人格差异的选择性迁移假说认为,人们有选择地迁移到能满足和强化自身心理需求的地方,这可能是创造并维持地区差异的原因之一(Rentfrow,2010)。流动可能不但消除不了地区差异,反而创造和维持了区域差异(Gastil,1975;Rubenstein,1982;Plaut et al.,2002)。在流动迁移中,人们经常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相似的地区(Borchert,1972;Zelinsky,1973 /1992)。例如,Motyl等(2014)通过一系列研究表明,当个体与群体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更倾向于搬家,两者关系的中介物为群体归属感。具体来说,当自由主义的人住在保守主义的地区,他们更倾向于搬到更自由主义的地区;当保守主义的人住在自由主义的地区,他们更倾向于搬到更保守主义的地区。美国社会是具有高流动性的社会(Perry,2006),这为人们根据周围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来比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住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一些关于人格特质与居住流动性的研究显示,不同的人格特质在居住流动频率或偏好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宜人性高的个体相对于宜人性低的个体更不愿意搬离自己的家乡(Boneva et al.,1998);而开放性和外向性高的个体相对于低开放性、内向性的个体则更倾向于搬家(Jokela,2009)。

同样地,特定群体的人可能更愿意选择住在与自己相似的地区,以便能更好地得到理解以及共享语言、文化等(Rentfrow et al.,2008)。例如,研究发现一些相对特殊群体的人群,倾向于搬迁到相对更容易接受他们生活方式的大都市中(Chauncey,1994;Moss,1997)。鉴于多样性高的城市能够赋予创造能力更高的价值,艺术家更愿意定居在多样性高的城市中(Florida,2002)。因此,Rentfrow等(2008)认为,当很多个体都有选择地流动到某种人格特质比较常见的地区,那么该人格特质在这个地区将变得更加流行,并且能够持续下去。另外,选择性迁移机制还可能鼓励另一些特质的人离开这个地区,从而使得该地区在这种人格特质上的总体水平降低。简而言之,人们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心理需求选择性地迁移和流动,以及由人群流动带来的基因漂变(Genetic Drift),创造并维持了人格特质在不同地区的差异(Rentfrow et al.,2014;Hofstede &McCrae,2004)。

(二)社会影响机制

社会影响假说认为,一个地区主流的传统、规范、生活方式会影响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心理与行为(Rentfrow,2010)。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容易受到周围其他人的影响(Aronson,2011)。例如,社会心理学中经典的从众研究发现,人们会模仿同一环境下他人的行为(Asch,1952)。Fowler和Christakis(2008)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快乐水平显著受到其所在社会网络关系中的他人快乐程度的影响。Kramer、Guillory和Hancock(2014)基于Facebook上近69万用户的实验研究发现,人们仅仅暴露在好友情绪表达环境下,便可以无意识地体验到与他人相同的情绪状态,即产生了情绪传染效应。换言之,个体的情绪、态度以及行为等各方面都可能受到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同一环境中他人的影响。因此,社会环境可能对个体的人格产生影响。

动态社会影响理论(Dynamic Social-Impact Theory)认为,个体与他人的多次重复社会互动导致了态度在地区上呈现出聚类特征(Bourgeois & Bowen,2001;Latane,1981)。Bourgeois和Bowen(2001)认为,人们的态度在地理区域上呈现出聚类的特性并不是因为人们根据相同的兴趣而选择生活在同一个地方,而是社会影响作用的结果(Rentfrow et al.,2008)。那么,当某种人格特质在一个地区比较常见时,原本在该人格特质上水平比较低的个体容易受到这些人格特质高的个体的影响,从而维持甚至加强了该人格特质在该地区的流行程度。此外,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影响的作用使得该地区所推崇、鼓励的人格特质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被内化,从而使得该地区绝大多数个体都拥有这些人格特质(例如,Hofstede,2001;Triandis & Suh,2002)。因此,社会化、社会影响等机制也可能是各地区人格等心理特征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Rentfrow,2010)。

(三)生态环境影响机制

生态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导致区域心理差异的重要原因(Anderson,1987;Gastil,1975;Trevor-Roper,1972;Zelinsky,1973 /1992)。社会生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山脉等地理特征,气温、湿度等气候特征及其构成的宏观生态环境,都可能对人类的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Oishi & Graham,2010;Oishi,2014)。例如,Oishi、Talhelm和Lee(2015)的研究探索了外向性人格特质与高山、大海地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者认为,很多文化中关于隐士形象的图示都倾向于与深山而不是与大海联系在一起。譬如,中国河南的嵩山被认为是佛教的达摩祖师修行并创立禅宗的地方。研究者通过五个研究证实了假设,其中一个研究从美国州水平研究了来自山区的居民是否相对更内向的假设。结果发现,州水平的外向性人格特质显著地与该州的山区程度(包括高山数量、海拔差等)呈负相关( r =-0.42, p =0.002<0.01)。地区的传染病流行率也被证明与人格有关。在传染病流行率高的地区,接触陌生他人、外群体成员,探索新事物,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疾病传染风险。因此,Schaller和Murray(2008)假设地区的传染病流行率与外向性、开放性等人格特质相关。结果发现,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在历史传染病流行率高的国家显著更低。此外,疾病流行率还被证明与服从、偏见等一系列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相关(Schaller & Neuberg,2012;Oishi,2014)。

很多关于生态环境与其他心理与行为特征之间关系的间接研究也能说明区域人格地区差异形成的生态环境机制。例如,气温、光照与季节情感障碍关系的研究(Golder & Macy,2011;Magnusson,2000;Yang et al.,2010);气温与情绪表达(McCrae et al.,2007);气温与城市犯罪率之间关系研究(Anderson,2001);气候与亲社会行为(Guéguen & Lamy,2013);人口密度与死亡率关系的研究(Fleming et al.,1987),生活区绿地面积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White et al.,2013)等。

二、区域人格的表达机制

区域人格差异现象是否可能体现在地区层面的各种社会指标上,如果可能,它又是如何在地区水平上得以表达?例如,开放性特质高的地区,是否在地区教育等相关社会性变量上有所体现,以及这背后的一系列关系和表达机制是什么?为此,Rentfrow等(2008)在综合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证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动态过程模型(Dynamic-Process Model),用以解释人格在地域水平的表达机制。该模型归纳了5条区域人格在地域水平上进行社会性表达的主要作用路径:①区域人格特质影响个体/群体心理与行为倾向;②群体心理与行为影响社会指标在地理水平上的表达;③社会影响群体心理与行为倾向;④社会结构影响心理与行为倾向;⑤社会规范影响区域人格特质水平。

总而言之,揭示区域人格地域水平表达机制的动态过程模型认为,区域人格特质、区域整体心理与行为倾向以及区域社会指标之间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地区的人格特质水平可以通过“自下而上(Bottom-Up)”的作用路径在地域水平上得以表达(路径①~③);另一方面,地域层面的社会性变量又能通过社会规范影响等“自上而下(Top-Down)”的作用机制反作用于区域人格水平(路径④~⑤)。Rentfrow等(2008)认为,虽然动态过程模型的有效性有待充分的实证证据进行验证,但它为开展地域水平的人格同一系列可能与之相关的社会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jzhx0RJnAWRgoWbVBUklCaGh/nxdW+lkmRwPueeVM1XvlAssZ+pHNGieqOsNBE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