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都市报的崛起和城市日报、晚报的后劲勃发成为报业发展的新亮点。2001年,城市类报纸的广告收入达到205.92亿元,占到全国报纸广告收入的66.18%。同时,机关报、周报和经济、体育、娱乐等专业类报纸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市场定位,意识到把城市人群作为自己目标受众的重要性,并在经营战略上逐步体现出一种城市化的趋向。那么,城市化到底对报业发展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报业发展又如何适应目前这种城市化的趋势,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这是报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明晰和解决的问题。
城市是人类人口、经济、文化相对集中的自然地理单元。在社会学的视野中,城市是城和市的统一体,城是人口和建筑物的密集之地,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市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商品交换的发展,交换越发达,人口和商品的集中程度就越高,城市的规模也就越大。交换促进了生产和需求,并成为城市规模扩大化的强大动力。在信息社会中,城市经济活动是以信息产品的交换为主,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活动的进行都依赖于对信息和知识的收集、储存、处理和生产,信息是所有社会过程和知识组织的原材料。可以说,信息化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是城市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信息社会信息生产与交换的主要载体和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其作用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意味着当地的居民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而且意味着当地拥有充裕的资金和良好的科技发展水平,而这正是报业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经济增长刺激了受众对信息的迫切要求,资金充裕有利于报纸种类和数量的增加,而科技进步更推动了报业技术的升级换代。
从国内报业发达的几个区域来看,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还是成都、南京、西安等主要城市,不仅有着厚实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当地报人长期浸淫于这样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将这种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营意识、市场意识活学活用。
首先是受众市场,城市巨大的流动人口促成了现有的或潜在的受众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其次是广告市场,城市企业不断增长的信息交换的需求,使商业广告成为报业经营的主要收入来源;最后是人才市场,报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是报业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城市具有很强的吸纳和积聚人才的效应,近年来新闻院系的学生对京、沪、穗、深等城市的青睐,不仅是出于对报纸的认同,也包括对办报环境的认同。
城市化在形成新的固定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同时,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差别,城市居民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他们的心理距离在扩大,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化,因而迫切需要借助报纸等传媒中介来沟通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个人的价值。城市对报纸等大众传媒的高度依赖性,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大众传媒的社会整合作用的有效发挥,成为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城市化为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提供了广泛的信息需求和受众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报业自身的改革,使报业从观念、体制到内容、方式等多方面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体现出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趋势。
首先体现在城市党报市场定位的调整上,如《北京日报》将自己重新定位为“首都都市机关报”,《广州日报》将拓宽发行领域作为确立区域化优势的战略来抓。其次是省级党报在创办都市报的同时,通过对新闻资源的整合,加大了对城市化地区的报道力度,目标市场更偏重于城市的主流读者。如《南方日报》在2002年8月改版中就明确提出要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的权威政经大报”,以“高度决定影响力”的价值追求在城市报业竞争中树立自己的特色。最后是专业报刊的读者定位更具针对性,中心城市成为其市场开发的主要根据地。
城市化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增长对城市的高度依赖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还体现在作为城市主体的市民的社会参与意识的普遍提高。面对这种变化的传播现实,报纸等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已经不仅局限于为市民提供一个信息市场,还在于创造一个意见市场,在反映社会问题、引导公众舆论、构建社会共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形象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城市的美誉度越高,对城市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特别是中心城市非常注重城市形象的建设,而媒体在城市的形象工程中发挥了积极的造势作用。无论是城市竞争力的评估排名,还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重大成就,均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作为广东省委的机关报《南方日报》就明确提出,“要负起包装广东的责任”。
报纸更为贴近市民、贴近城市现实,全方位地反映和服务市民生活。一是开设城市板块,以广东报业市场为例,各综合类报纸均开辟了广州(都市)新闻、珠三角新闻和深圳新闻等板块,《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还开辟有街区新闻,把报道视野深入“凡人小事”上,很具有亲和力和现实感。《南方周末》则在2002年5月推出了4个版的“城市”专刊,以“理性的城市感性的生活”作为自己的特色追求,把透视城市社会现象的专题报道和轻松有趣的“城市地理”等专栏文章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为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出现了反映市民生活的“城市副刊”,集文学性、娱乐性于一身,内容包括随笔、小品文、笑话、填字游戏等。三是积极引导消费。特别值得一提的国外流行的消费新闻在广州的报纸上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比如《南方都市报》推出的“广深新生活双城记”、《羊城晚报》推出的《新生活周刊》都充分体现出报纸反映城市生活、引导市民消费的特色。
这是报纸城市化趋势的又一个特点,体现在通过社会营销提升报纸的社会影响力和通过多种形式的促销来增强报纸的发行量。作为社会营销的主要参与者,报纸的社会营销不仅可以影响城市的变革,而且有利于报纸品牌影响力的增值。以《南方都市报》为例,2002年其与有关企业合作,先后策划主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广东行”“2002中国南方汽车展”等十项大型活动,不仅拓展了报纸的发行市场,而且为有效地实施南方报业和《南方都市报》的品牌扩张战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最近公布的《2001—2002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的规划,未来5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37%提高到75%以上,能容纳11亿~ 12亿人口,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大中小“城市体系”,城市化水平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社会要进步、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要提高,离不开城市化的推进;中国的报业要发展、办报水平要提高,也需要不断拓展在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就目前报业的发展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我国加入WTO以后,采用国际化的市场管理规则。目前报刊分销市场的开放以及今后制度环境的宽松,为社会资本和外来资本提供了进入的机遇,将大大拓展原有的和新兴的报纸的发展空间。今后的报业竞争将不仅限于“同城竞技”,跨地区和跨媒体经营也对报业的区域地位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报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在稳定现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走出“围城”,在更宽广的视野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物质型消费已经转变为物质加精神型消费,而以信息消费为主要特点的精神型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为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然而与其他行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相比,报业的运作水平还比较低。报业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基本目标,必须通过推动新闻创新,通过市场化来增强比较优势,从而更好地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
我国的社会转型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社会阶层的信息消费模式和特点也有很大的不同。新的消费阶层的出现不仅会催生新的报纸,也将使现有的报纸的定位更具独特性。报纸定位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贯穿整个报业经营活动的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一种旨在确立自身特色的外在形象。报纸的定位应该体现在与城市化相适应的差异化发展趋势,其目标读者应更加具体,与目标读者的互动更加频繁,报纸的定位应充分体现传播者和接受者共生关系的理念。
WTO时代的中国将更多地融入和吸收国外的文化与价值观,因此报纸的社会整合功能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无论是主流报纸还是潮流报纸,不要局限于新闻纸和广告纸的作用,报纸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纸。在城市文化的缔造中,报纸不仅要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更应该成为实现公众社会参与的桥梁和纽带,担当起批评、传承和重塑城市文化的责任,并使其自身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载于《中国记者》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