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的《老外看点》从创办伊始就备受听众好评。该节目是一档新闻谈话节目,也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为了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老外看点》在探索中外搭档主持群模式、以国际性视角打造核心竞争力以及通过跨文化的交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有效地提升了广播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所谓主持群,就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特点鲜明的主持人按照特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一种主持人组合形式。近年来,这种形式被广泛运用于电视综艺节目中。早在开播之初,《老外看点》就采用了主持群模式,而且是中外主持搭档,外国人用纯中文主持节目。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外搭档主持群模式日渐成熟。
《老外看点》的主持人很多,分别来自中国、美国、韩国、爱尔兰、日本、法国、塞尔维亚、贝宁等国家和地区。该节目由两个主持群轮番主持,每个主持群各有三位主持人:一位中方主持人加两名外方主持人。中方主持人博学多才,在节目中扮演着“东道主”的角色,掌握节目的进程和话题的转换,起到调节气氛、穿针引线的作用;外方主持人伶牙俐齿,说一口纯正的汉语普通话,扮演着“客人”的角色,坐而论道。例如:法国的朱利安,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与中国的许多优秀主持人合作过,说话富有哲理,思想深刻;韩国的赵守镇,在中国经营自己的文化公司,是中国奥运以及CBA的啦啦队总教头,还与杨澜搭档主持《天下女人》电视节目;还有美国的柳素英,在中国创办了自己的戏剧社。这些外方主持人,在中国除了主持节目之外还有别的事业,非常了解中国的现状和文化。
在广播新闻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影响节目质量的关键。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在评论热点新闻事件时口吐莲花、妙语连珠,语言饱含智慧,加上个性化的表达以及丰富的背景知识,对于强化节目效果、提高节目质量、提升节目的传播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多名中外主持人联袂主持可以为听众展示文化多元、背景丰富、个性化的主持风格,使节目更加具有可听性和吸引力,也能弥补单个主持人风格固定、单一的缺点。比如李欣、朱利安、董默涵搭档的主持群,李欣温柔知性,朱利安温润儒雅,董默涵活力动感。他们之间的优化组合恰到好处地产生了互补的主持效果,从而塑造出融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于一体的整体节目风格。尤其是在面对同一热点事件时,他们往往以中国人、法国人、爱尔兰人的视角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已成为节目制胜的灵魂。与此同时,外方主持人在节目中难免会有表达失误的时候,中方主持人可以及时地弥补纰漏、拾遗补阙,互相之间也可以起到圆场、补场、救场的效果。
《老外看点》的外方主持人非常多。许多外方主持人都是兼职主持,而且主持阵容仍在继续扩大,最近又新增来自日本、马来西亚和贝宁的主持人。首先,中外主持人组合的主持群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很灵活地调遣和搭配组合,在评论某个热点新闻事件时能够找来更具有发言权的主持人。例如在《中国人更偏爱大电视?》这期节目中,中方主持人Peter搭档韩国主持人赵守镇和俄罗斯主持人安娜。中国人和俄罗斯人都喜欢大彩电,觉得家用电器越大越好,而韩国人喜欢精致小巧的家用电器,这与各国不同的环境和民族心理状况相关。其次,《老外看点》是一档日播节目,每天半小时,主持人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很大。轮番主持可以减少主持人的劳动量,让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准备节目内容,这有利于主持人以及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更为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最后,节目可以以老带新,缓解新的主持人上阵时的紧张感和局促感,避免新的主持人跟不上节目的节奏和变化。
外方主持人朱利安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一句话:“把自己作为外国人的独特视角兼容到中国的本土风格中去才能把节目做得更好。”国际性视角具有多维性和冲突性的特点。当然,国际性视角带来的观点解读同样具有不同文化间殊途同归的包容性。
《老外看点》视角的多维性,体现在“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解读”。对于同一热点新闻,各国的主持人站在各自立场构成节目视角的多维性。这种多维性能够很好地启迪听众,在思想碰撞间获得更多的启发。2009年4月27日《老外看点》讨论“日本的可爱文化”。美国主持人柳素英认为:在美国,如果一个人成年了还整天扮可爱、喜欢毛茸茸的玩具,会被认为是不成熟的表现;中方主持人Peter则认为:这种状况跟日本高压力的生存状态有关,日本人需要有缓解压力的途径,可爱文化就是一种缓解压力的途径;塞尔维亚主持人塔尼亚觉得:很大年纪的人扮可爱不可理解,欧洲也不太能接受可爱文化。显然,面对“可爱文化”,节目呈现了中美欧三种视角的叠加。在2010年2月11日聊春晚的节目内容中,来自爱尔兰的董默涵说:“春晚的定义太死板,不可容忍!”来自法国的朱利安则说中国的电视节目远不如美国成熟,尤其是喜剧类栏目。2009年1月25日的节目讨论“好男人的标准”,节目里中方主持李欣认为好男人要有头脑、有智慧、阳光、温柔、自信;马来西亚主持人严永祺认为有责任感、有人格魅力的男人是好男人;来自美国的潘勋卓认为尊重女性的男人才是好男人。今年两会期间,《老外看点》的特别节目“老外看两会”增加了网络视频,邀请了新的外方主持人加盟,提供更多多维性的视角。其中,《“蚁族”青春何处安放》对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进行专题采访,让她谈论自己对“蚁族”现象的看法,很好地体现了节目的开放性和文化包容性。
戏剧创作很强调冲突性,情节的展开往往是围绕矛盾冲突进行的。广播新闻谈话节目也有冲突,是主持人与主持人或主持人与嘉宾之间视角和观点的冲突。“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视角和观点”同样体现视角的冲突性。所要指出的是,《老外看点》中的视角冲突不是特意安排的,而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在2009年1月3日谈婚庆文化问题的节目中,俄罗斯的安娜认为,故意摆姿势拍婚纱照的方式很假,把放大的婚纱照挂在墙上更让人接受不了;中方主持Peter则认为,这种方式不能算假,很喜庆;美国的小柳认为,美国人注重婚礼现场的真实照片,注重两人结婚时的幸福感觉。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婚纱照文化,美国和俄罗斯人很反感。源于主持人不同文化背景的视角和观点的冲突,让听众领略到多元的、立体的世界观。2009 年3 月9 日讨论“美国梦”问题时,朱利安认为在某种情况下美国的社会模式很好,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创业,有利于经济复苏;董默涵则认为美国梦就是噩梦,很多收入其实是虚拟收入。
观点的包容性指可以容纳、宽容别人的观点。大家观点不同,会有冲突,但是可以体会不同文化的差异,并且包容彼此。包容的过程也是启迪思维、创新思想的过程。有包容节目才能更有生命力,才能走得更长远。人类的许多主题,例如和平、自由、民主,都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在《富豪高消费就是爱国?》这一期节目中,关于消费和爱国,各位主持都有自己的视角。小柳说:“这个在美国没有用。大家都用代金券买吃的东西,而把钱存在银行里。”安娜说,在俄罗斯则是以打折为主,鼓励大家购物。但是,对于爱国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爱国是一种沉积于内心的情感,一个有国籍者的朴素情感,没有任何利益驱动。爱国需要理性,盲目消费不是爱国。在2010年2月5日播出的《见义勇为模范广州本地人少广州人情冷漠?》节目中,外国主持人都认为,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人与人之间很冷漠。韩国的赵守镇说,生活在广州,感受到许多行业的服务态度以及人们的态度不太好,他们的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冷漠的。美国的小柳则认为,不光是广州,中国的每个大城市都有类似问题,人们彼此之间不信任,不够温情。不过,大家都认为要努力打造公民社会,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环球资讯广播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一个对内宣外频率,自开播以来,《老外看点》就是环球资讯广播的王牌栏目。受众群包括对西方文化感兴趣,想要了解西方观点的东方人,同时也包括对东方文化感兴趣,想要了解东方文化的西方人。《老外看点》提供一个平台,让中外人士换位思考,促进跨文化交流。通过这个过程,换位思考、反观中国,让听众了解一个真实、客观、全面的中国。
主持人Peter常说:“放轻松,我们这就是聊天。”《老外看点》就是在提供一个轻松的话语平台,让大家表达观点、互通有无。在这个“聊天室”里,中外主持人间、主持人与听众间形成一种强烈的气场,在一个自由、轻松、宽容的氛围里交谈。观点与观点碰撞、视角与视角对接,气氛时而紧张时而轻松;主持人之间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推心置腹;听众在收听节目过程中体会不同视角和观点带来的思想碰撞。在宽松的氛围中,任何新闻话题都能提炼出新鲜的观点。从大量的听众留言就可以了解到《老外看点》的火爆程度,每期节目开头,主持人会对听众的留言进行回复,听众的留言有的很调皮,有的很严谨,有的很中肯,主持群同样用他们或搞笑或严肃的语言进行回复。随后,中方主持人提出今天节目的话题,引发外方主持人的讨论。主持群通过叙述个人经历和想法来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和欣赏性,并在主持人与主持人以及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这正是新闻谈话节目制胜的关键。
人们在接触另一种文化时,由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并依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文化之间的误读不可避免,关键是要消除误读。通过异地文化反观本土文化,是双方达成谅解的契机。2009年5月27日播出的《外国人对中国人还有偏见吗?》谈到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塞尔维亚的塔尼亚认为,一些国家媒体的错误宣传,使得自己的民众对其他国家或者民族的人民有一定的偏见;人们要去感受一个国家,通过日常的生活去感受去了解,才是一个“好路子”;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另外一个国家生活,在其他国家生活过的人回去告诉同胞,述说自己在那里的真实感受是另一个“好路子”。其他外方主持人则积极反馈他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看到本土文化的不足。2010年两会期间的特别节目关于房价、“蚁族”、医改、个税,还有奥运冠军先谢国家还是先谢父母的讨论,都是中国当前讨论最激烈、听众最关心的话题。《老外看点》的网络调查显示,虽然三分之一的听众不认为一个老外可以代表他的国家,但还是认为其可以反映出他国文化中的某些共性。
塞缪尔·亨廷顿所著《文明冲突论》早就预言21 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较量。在经济实力日益提升的今天,中国成为文化大国已是亟须实现的目标,而其面临的重要课题则是跨文化传播。《老外看点》就是一档跨文化传播的节目。该节目提倡“观点集纳”,文化的差异在所难免,所以需要节目中有多种观点的存在、多种声音的传播,包括不同意见的表达、讨论和争辩,这样更能形成广泛的传播效应。让在中国生活的老外说出他们的感受,从外国人的嘴巴说出的亲身体会比中国人自己的厉声反驳更可信。长期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感受到的应该是立体、丰满的中国。在2009年3月2日播出的《中国带给世界越来越多的好奇》节目中,塞尔维亚主持人塔尼亚介绍自己回国后被当地电视台邀请去讲中国的故事。2009年2月25日的《中国人和美国人像吗?》节目列举了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异同点。节目就是这样将立体的中国推向世界,靠一点一点的传播累积起来,才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古人云:水无常形。新闻谈话节目也应该像水一样,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借势而发,使节目有意义、有深度,既能符合时代的需求,又能照顾听众收听需求。《老外看点》是一档优秀的广播新闻谈话节目,相信它在未来还有更多的上升空间。
(原载《中国广播》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