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广播节目:形态变革进行时

多年来,广播媒体在不断推进频率专业化改革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和规律所进行的节目形态的变革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回顾2007年的广播节目,我们看到,在受众本位观念的牵引下,广播节目形态的变革表现出一种新闻节目碎片化、文艺节目娱乐化、广播剧小品化的倾向。

一、新闻节目碎片化

广播是单信道传播,声音是听众收听广播节目时可感知的唯一信号。传统意义上的解说加音响的新闻节目,尤其是持续时间较长的新闻专题节目,往往会因为声音元素的单一以及制作手法的呆滞与僵硬,给听众带来单调感、乏味感。有人认为,广播媒体更适合做资讯类节目,道理就在这里。不过,更适合做资讯服务,不代表广播媒体就不可以解读新闻,也不意味着广播媒体就不能做深度报道,关键在于能否消除节目的单调、乏味感,让听众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状态下收听节目。因此,以强化听众收听兴趣,消除听众收听疲劳为旨归的新闻节目碎片化追求,成了广播节目形态变革的主要内容。

1.直播,通过信息的分解与组合解读新闻

直播化的播出方式不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信息,而且改变了广播新闻的传播模式。在这里,专题类节目已不只是通过解说加音响对新闻进行渲染式的解读与评说,而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用现场主持、嘉宾访谈、记者连线、采访音响、新闻资料、背景音乐、主题歌曲、片头片花、短信互动等多种方式与手段,在主持人、嘉宾、听众乃至前方记者之间通过信息的分解与组合,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新闻进行解读与评说,从而形成新闻场,在对听众形成一定作用力的同时,丰富了节目形式,淡化了节目时长。而且,听众不管何时走进节目,都能获得新的信息。如今,直播化的新闻专题已经成了常规性的节目形态,而在大型的宣传活动中更是被广泛运用。在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宣传活动中,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与内蒙古电台合作推出的《直播中国》特别节目《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就是由《为内蒙古喝彩》《蓝色的蒙古高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歌曲组成,并配合现场采访音响播出的。节目中,主持人还采用活泼的形式,巧妙地向听众介绍马头琴、长调、呼麦等蒙古族传统乐器、乐曲。

2007年7月1日,中央电台与上海、深圳、香港电台联合推出了12小时的特别直播节目《潮涌香江》,全程直播了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各项重大活动,并对香港回归十年来的风雨历程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现。为了减少听众的收听疲劳,让听众能不间断收听,《潮涌香江》采用了现场主持、连线报道、采访音响、故事、资料、各类片花、歌曲、衬乐、互动短信等表现手法。所有这些内容有机串联、环环相扣、及时切换,让听众始终保持新鲜感。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江西电台联合辽宁、广东、上海、深圳等十省市电台于8月1日推出三小时特别直播节目《八一军旗红》,节目分为庆典篇、军史篇、英模篇、拥军篇四大版块。来自十省市电台的主持人连线全国各地记者,现场报道当地纪念建军节的盛况,并且重访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追寻记忆中永不褪色的英模人物。

2.录播,新闻专题涅槃后重生

为了体现节目样式的丰富多彩,虽然新闻专题直播化成了各家电台的最爱,但是录播化的新闻专题依然拥有自己的价值空间。不过,如今的新闻专题努力摒弃解说加音响的传统做法,尽量缩短篇幅,丰富音响,并采取多种形式反映内容、表现主题。两会期间,中央电台在《新闻联播》和《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中推出全新栏目《两会时评》,约请《人民日报》、新华社、国际台等媒体的专家或资深评论员,就两会重大主题推出了12篇短小精悍的录音述评,实现了“录”与“播”的两者合一,突破了读和写“两张皮”的现象。与此同时,《两会时评》每一期节目都包括统一的栏目曲、固定的节目结构以及相近的节目风格,更为重要的是声音元素的相对丰富,如大气的栏目曲、带有背景音响的引言及主体评论,这就摆脱了以往广播评论一播到底、纯粹声音的单调。

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的宣传活动中,中央电台推出的10 集广播文献特别节目——《背负着民族的希望》采用大量珍贵的历史音响和首次解密的最新军史研究成果,通过原音再现、旁白解说、专家点评、模拟音效等形式再现了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

3.互动,新闻资讯在“说”与“聊”中成为“碎片”

说到新闻碎片化,人们会认为新闻资讯本身就非常碎片了,但传统的新闻资讯需要在一个固定的结构中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相对完整。而目前流行的连线报道则更多的是在前方记者与后方主持人互动交流中“聊”出新闻的。中央电台经济之声的《都市聊聊吧》是在连线各个城市的记者,介绍当地爆炒的热点新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都市人感兴趣的新鲜话题,采用传受互动的形式聊之说之。这样,完整的新闻在“聊之说之”中成为“碎片”。据了解,《都市聊聊吧》的收听率在2007 年处于稳健上升的态势。该节目的收听率在北京地区名列前茅,在上海地区名列第一。广州电台的《新闻风云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文艺节目娱乐化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广播媒体的娱乐功能一直是通过文艺节目实现的。无论是文学、音乐、综艺节目,还是曲艺、戏曲、电影录音剪辑节目都在丰富广大听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在听众审美趣味和媒介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以介绍和评说艺术家或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的广播文艺节目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有的甚至已退出了广播舞台。然而,当传统的文艺节目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时,一些明显表现出娱乐化倾向的文艺节目则登上了舞台。

1.节目主持追求娱乐效果

如今的广播文艺节目大都是以主持人、直播化的播出方式与听众见面的。节目中,主持人秉持鲜明的娱乐精神,将自己定位为快乐的制造者与传播者,努力通过制造快乐来打动和感染听众,所以往往用搞怪的方式主持节目,与听众快乐互动。广东电台的《靓靓娱乐圈》属于音乐类的娱乐节目,很受听众追捧,目前正向新媒体网络电视迈进。该节目以“打造明星上座率最高的娱乐节目”为宗旨,常常邀请音乐圈中的明星做嘉宾主持。而明星主持不只是单纯地访问和推荐歌曲,还会在节目中表演、进行心理测试或者用搞怪的方式播报娱乐信息、与听众互动,所以听众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既能欣赏音乐,又能笑个不停。广州电台《老婆音乐俱乐部》同样是一档音乐类的娱乐节目,主要选播老公送给老婆的精彩短信,并配合一些有节奏的流行歌曲。在这档节目“点播读留言”的环节中,主持人利用他独有的声音特点,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点播者的语气和声音,加上选取了相得益彰的背景音乐和声音效果进行衬托和点缀,令整个节目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独树一帜的点播主持风格令听众“眼前一亮”。

2.让听众在互动和参与中获得娱乐满足

早在1944年,美国广播研究专家赫卓格在访谈中发现,人们喜爱知识竞赛节目的心理需求有三种: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需求和自我评价需求。当听众的这些需求在收听节目过程中得到满足后,其内心便产生娱乐快感。而广播文艺节目的娱乐化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赫氏理论的合理性。为了让听众在收听节目时从心理满足中获得娱乐快感,节目制作者特意设置了互动或者直接参与环节,最大限度地满足听众的心理需求。2007年中央电台“春节文艺大联播——欢乐中国”采用与地方电台合作的方式,与上海、天津、辽宁、陕西等13家电台联合制作了时长达28小时的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广播文艺节目。这里,不仅有明星们加盟助阵,大量的普通听众以及文艺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也成了节目的亮点。其中,浙江电台的节目选取了民工们的才艺表演,别具一格;上海、安徽、河南电台的节目则突出了越剧、黄梅戏、豫剧票友的参与;中央电台安排播出了3个小时的《浓浓故乡情》直播互动节目,从初一到初七每天一个话题,围绕故乡的年俗、故乡的亲人、故乡的歌曲、故乡的美食美景、故乡的变化等与听众真诚互动,同时为听众送上歌唱家乡、歌唱亲情的歌曲、乐曲、相声、戏曲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陕西延安电台的《家和夺宝行》栏目,听众除了可以打进电话回答主持人问题以赢取奖品外,还可以打进电话比比谁讲的故事最精彩,谁的诗歌朗诵得最好,谁的歌唱得最好。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来临,北京文艺广播从2007 年8 月8 日起正式推出了《奥运全知道》节目。该节目通过热线电话答题系统,架起人人参与、人人关注奥运的空中桥梁。主持人事先限定一个与奥运相关的范畴,听众可通过电话进入节目互动。每期节目都会从独特的着眼点出发,内容映射纷繁复杂的奥运文化、奥运知识、奥运礼仪等相关领域的多个有趣细节,让听众在兴奋、快乐和浓郁的参与氛围中获得相关知识。

3.巧用影视资源搭建新的娱乐平台

曾几何时,收听电影录音剪辑是听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许多人是从广播中认识简·爱、牛虻,了解祥林嫂、李双双的;是通过收听电影录音剪辑熟悉巴黎圣母院、克里姆林宫的。如今,电影录音剪辑已渐渐地淡出了广播,年轻人甚至对这一节目样式感到陌生了。好在聪明的广播人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从传统的节目制作模式跳出来,利用丰厚的影视资源努力为听众搭建新的娱乐平台。北京电台的《如影随行》是一档融时效性、娱乐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影视谈话节目,包含影视资讯、热点讨论、影人故事、台前幕后、新片看点、影视票房评析等精彩内容。主持人带领一群影视爱好者扫描影视动态、分析影视现象、追踪影视明星,同时链接各类娱乐媒体,扫描影视名流的各种社会活动。

武汉长江经济电台的《我爱电视剧》则紧跟电视剧播放进度聊电视剧,通过对热播电视剧的及时介绍,将电视这种视听艺术转换为听说谈话的方式,创造了新的节目形态。其中的“剧情辩论会”环节根据已播的电视剧情,精心设计辩论题,由听众组成甲乙两队就电视剧的情节、演员、对白等方面进行辩论,让大家在唇枪舌剑中获得交流沟通的快乐体验。

三、广播剧小品化

一个时期以来,在电视剧强有力的冲击下,广播剧陷入困境。不过,任何事物都会在自我扬弃和脱胎换骨中获得新生。当传统的广播剧艺术困难重重、难以为继的时候,一种新型的广播小品却风头正健、颇为流行。广播小品沿用了广播剧的某些表现手法,同时吸收了小品中的艺术精髓,深受听众的欢迎和喜爱。目前,北京电台的《都市人》、浙江电台的《阿亮的烦恼生活》、山东电台的《老鲁一家亲》等都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名牌栏目。而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语广播小品更是深得当地听众的青睐,几乎每家电台都开设了这样的栏目。其中,广东电台的《大吉利车队》还与电视台合作推出了动漫版,同样受到观众欢迎;而中山电台的《庆记茶寮》则已持续11年之久,长盛不衰,至今已播出3 000 多集。2007 年9 月13 日,在《庆记茶寮》开播3 000 集之际,广东省广电协会与中山广播电视台联合举行“粤语广播小品生存与发展研讨会”。与会者在充分肯定《庆记茶寮》的同时,对广播小品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广播小品自身的形态特征决定了它的风靡与流行:

1.注重矛盾冲突,集中故事情节

传统的广播剧艺术是很注重矛盾冲突的,只是由于时间普遍较长,一个剧有很多集,往往将矛盾经过多方铺垫和渲染后才揭示出来,即使是单本的广播短剧也需要半个小时左右,所以剧中演绎的故事展开比较慢。收听广播剧必须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来龙去脉,才能体会出其思想真谛,获得美感享受。这对于伴随性收听的听众来说有些强人所难。而广播小品就有所不同,人物少、事件简单、时间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广播剧艺术的不足。同时,为保证广播小品的质量,故事推进过程中不宜将矛盾铺得太开,应该遵循“快切入、快推进、快收拢”的原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并在充分展示情节焦点的基础上,见好即收,戛然而止。这样,听众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能感受事件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而产生情感的起伏波动。

2.突出荒诞色彩,情感冲击力强

谈到小品,人们总会将它与喜剧小品画等号。其实,小品并不都是喜剧小品,除了喜剧小品还有正剧小品。广播小品同样如此。既然是小品,不管是正剧还是喜剧,都应该借鉴传统曲艺艺术中的表现方法,将误会、巧合、夸张、对比作为小品的结构方法和情节设计的主要手段,使可信的东西成为不可信,再从不可信的艺术处理中体现可信的生活情趣,从而突出故事情节的荒诞性,才具有情感的冲击力,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受到听众的欢迎。广播小品在干预社会、反映民情、引导舆论的同时,应该给人乐趣。这种乐趣来自于故事情节的突变、陡转以及对生活的夸张、变形处理,而且广播小品中许多意味深长的东西也往往只能从这里体现出来。

3.语言的智慧与幽默

幽默是小品的生命。而一个小品是否幽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幽默程度,语言的幽默是小品的本质要求。无论是广播小品、电视小品,还是舞台小品,都离不开语言的幽默。可以这样说,小品的艺术魅力离不开语言的智慧与幽默。有声语言是广播能够传递给听众的唯一信号,所谓的行为动作、场景、道具对广播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广播小品的幽默品质只能通过语言的幽默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小品的幽默对语言的要求远远高于电视小品和舞台小品。目前,一些作品多以俗语、俚语和乡音土语来增强语言的亲和力,试图形成平民式的幽默,但小品中常见的由语体变异、语义变异、语音变异、词曲隐意和夸谬产生的高层次的语言幽默,更应该得到重视和运用。

(原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期) EKnOR2PAISQN4sD2v6YhmTZppC9vbL0nuZ6zDcgMhIWUTmCRJ2MjoNVl3wQA8j0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