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传输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合理对接,创造了连线报道这一新的节目形态。连线报道进一步强化了广播媒体快捷性的传播优势,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推向了极致,因此为广播媒体所普遍采用。目前,以连线报道的方式传递新闻信息在广播节目中比较常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中国》中,连线报道就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
从本质上说,连线报道应该是指前方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关节点,以电话连线的形式接通直播室信号,并通过电话直接向听众报道自己在新闻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报道。比如2001年7月13日,在决定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进入最后阶段,开始进行第二轮投票的关键时刻,中央电台记者陈建奇在莫斯科世贸中心所作的“漫长的瞬间”就属于典型的连线报道。在这里,连线报道属于独立的个体,而前方记者在连线报道中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强。
连线报道减少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中的诸多环节,集“采、编、播、录”于一体,能够以与新闻事件发展变化同步的速度,将不可重复的新闻信息变成瞬间的永恒,从而实现让听众直接感受新闻现场并与新闻事件进行零距离接触的传播效果。
不过,由于受国内广播传播模式的制约和影响,真正意义上的连线报道在日常播出的广播新闻节目当中并不多见。除非是一些引起全民关注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新闻事件,在非报不可的情况下,才可能以这种连线方式进行报道。因为它需要中断正常播出的节目,实施插播。目前,在日常播出的广播新闻节目当中,比较常见的连线报道往往被纳入节目的整体框架之中进行操作。在节目行进的过程中,主持人在充分把握节目运行节奏的前提下,根据节目的需要,电话连线前方记者,以交流对话的形式让前方记者将自己在新闻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传递给广大听众。在这里,连线报道既是独立的个体,又要服务于节目整体,前方记者在报道过程中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弱。因为选择什么作为连线报道的关注点,不是取决于记者本人的意愿,而是要服从于节目运行的整体需要。
即便如此,由于许多新闻节目本身关注的是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新闻事件怎样发展?如何变化?结果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在节目行进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听众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也会生发出这样的种种疑问。这些问题在主持人和嘉宾无法回答的情况下被连线报道有效地解决了。因此,被纳入节目整体框架之中进行操作的连线报道依然具有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直播中国》中的连线报道,则在一定程度上实证地体现了它的这种意义和价值。
《直播中国》是中央电台中国之声频率2005 年1 月4 日推出的一档大型新闻直播节目,每周一到周五10:10—11:30 与听众见面。节目以“行走中国,感知世界”为传播理念,集连线报道、专家解读、短信互动于一体。除周一的“名人版”外,每天针对一个新闻事实或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密切关注新闻发展变化的趋势,深刻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开播半年多来,以其鲜明的特色与风格逐渐为广大听众所接受和认可。
回顾与考察《直播中国》,我们发现在多数节目中,连线报道都能及时捕捉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最新动态,向听众传递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的新闻信息,将听众从一个新闻现场带到另一个新闻现场,让听众的脉搏与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节奏一起跳动,为节目增添了不少亮点。但是,有些节目,尤其是每周四“特别节目”中的连线报道却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于《直播中国》这样一个在固定的时间段与听众见面的节目来说,连线报道的成败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目制作者对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的判断与把握能力。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性质有别,特点各异。有的急剧变化,有的稳定发展;有的随时间流动纵向延伸,有的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横向扩散。一般说来,稳定发展、横向扩散的新闻事件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少,对此类新闻事件发展变化趋势的判断与把握比较容易。当《直播中国》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这些新闻事件时,节目制作者在前期的策划活动中,可以根据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推测该事件某些地方或领域可能会出现怎样一种新情况,然后委派记者深入新闻现场调查采访了解具体内容,最后以连线报道的方式,在节目中将这一内容迅速、及时地传递给广大听众。因此连线报道在《直播中国》一些关注稳定发展、横向扩散的新闻事件的节目中往往比较成功。
然而,当《直播中国》关注那些随时间流动纵向延伸的新闻事件时,不管它是稳定发展还是急剧变化,也不管它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多还是少,都会给节目制作者带来判断与把握上的难度,因为时间的流动性与节目的固定化之间的矛盾是节目制作者所无力解决的。不用说变化莫测的新闻事件,就是那些可预知性强的新闻事件,连线记者能够及时捕捉到事件发展的最新信息的规定时间,也可能离节目播出的时间相去甚远。因此,连线报道在《直播中国》一些关注随时间流动纵向延伸的新闻事件的节目中则往往留下遗憾。例如2005年5月16日,“2005全球财富论坛”在北京开幕。第二天,《直播中国》关注了这一世人瞩目的盛会。对于这样一个随时间流动纵向延伸的新闻事件节目,在行进的过程中应该通过连线报道随时关注事件发展的最新动态、传递会议的最新内容。遗憾的是,在节目仅有的两个连线中,只有第一个连线及时报道了上午会议的主要内容及相关花絮。第二个连线却只报道了中央领导在昨天开幕式上讲话的主要内容,显然有悖于连线报道的操作规律与要求。我们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纵向延伸型新闻事件与固定化节目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二次连线时会议正在进行,没有什么新的信息可供传递。这样的问题在同年4月26日和5月24日播出的两期“关注2005再测珠峰高度”的节目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作为进行式的动态报道的连线报道理应在线性播出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在线性播出的状态下,前方记者可以在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关节点以电话连线的方式主动接通直播室的信号,将自己在新闻现场捕捉到的最新动态在节目中插播。插播本身无疑就为连线报道设置了一个大大的悬念。但是,被纳入《直播中国》的整体框架之中进行操作的连线报道,必须服务服从于节目运行的整体需要。也就是说,连线报道在节目中出现的次数以及何时出现不是取决于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最新情况,而是取决于节目制作者对节目运行的整体把握,取决于节目对新闻事件如何解读与评说。这样前方记者在连线报道过程中的主动性就基本丧失了。前方记者主动性的丧失意味着连线报道悬念感的丧失。丧失了悬念感就等于丧失了听众对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产生的心理期待,就等于丧失了连线报道甚至整个节目对听众的吸引力。《直播中国》中的一些节目确实让人觉得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结果似乎已在预料之中。例如在4月26日播出的“关注2005再测珠峰高度”节目中,主持人在一开始介绍节目内容时就这样说:节目在行进的过程中将在三个不同的时段连线前方记者郎峰蔚,让她介绍新闻现场的最新信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定要在三个不同的时段与记者连线。怎么能肯定在与记者连线时就有新的情况发生?显然连线记者在节目运行的过程中是缺少主动性的,连线报道也就没有悬念感了。
进行式的动态报道应该报道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因为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及其发展变化的条件、过程和结局都具有不确定性。连线报道关注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及时捕捉其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就是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给听众以心理上的满足。但是,每周四的“特别节目”中的连线报道就很难让我们得到这样的心理满足。原因是它关注的不是变化发展的新闻事件,而是某个城市的发展变化。也许节目制作者试图通过“特别节目”进一步地体现《直播中国》“行走中国,感知世界”的传播理念,每一期节目都要走进一个城市。问题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变化不管有多快,这种变化与发展呈现给人们的依然是静态的信息。以动态的直播方式去传递静态的信息,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当然,如果这些“特别节目”能舍弃连线报道,单单以谈话类直播节目的方式,围绕城市的历史沿革与现实变化,在主持人、嘉宾、听众的三方互动中共同讨论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辅以介绍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短小精致的专题报道,效果可能会很好。遗憾的是,连线报道却偏偏在这些“特别节目”中占有很大比重,且关注点往往集中在这个城市的厂矿企业、风景名胜。在这里,连线报道不是将不可重复的信息变成瞬间的永恒,而是更多地重复那些不变的内容,所以难免充斥着大量的景观概貌、背景资料、历史掌故等静态信息的介绍。而连线记者似乎成了训练有素的景点导游。
辩证地看,将连线报道纳入《直播中国》的整体框架之中,虽然为它带来了操作上的难度,但同时也为它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只要节目制作者树立大时空意识,将连线报道放置在一种线性开放的节目框架中进行合理操作,为连线记者捕捉与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提供更多的机会,赋予连线报道消除新闻事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并精心设置悬念,最大限度地将连线报道向动态方向延伸,连线报道依然会成为节目的亮点。为此,节目制作者应该做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首先,将关注的对象更多地向稳定发展、横向扩散的新闻事件倾斜,并多层次、多角度地关注事件发展变化的趋势,为连线报道捕捉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提供机会,从根本上消除固定化节目给连线报道带来的束缚。稳定发展、横向扩散的新闻事件对于《直播中国》这样在固定时间与听众见面的节目来说,不仅因为其发展的稳定性而容易为节目制作者判断与把握,而且因为它波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那么对哪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影响有多大?具体表现又是什么?这些都是连线报道应该捕捉的信息。因此,稳定发展、横向扩散的新闻事件为连线报道突破固定化节目的束缚,在节目规定的时间向听众传递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提供了可能。
其次,倡导《直播中国》以“特别节目”的形式开辟“直播日”,为连线报道捕捉纵向延伸型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搭建平台。强调将关注的对象更多地向稳定发展、横向延伸的新闻事件倾斜,并不意味着《直播中国》就放弃对急剧变化、纵向延伸型的新闻事件的关注。其实,对于一些世人广泛关注、影响深远的新闻事件,在《直播中国》现有的80分钟时段根本无法把握的情况下,节目制作者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取得台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让日常播出的其他节目为《直播中国》让道放行,专门开辟“直播日”,以“特别节目”的线性播出形式取代原有的固定化的播出形式,保持连线报道的频度与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关节点相一致。这样连线报道就有了非常大的操作空间。记者在新闻现场一旦捕捉到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就能够随时在节目中连线插播。而在节目运行的其他时间里,则依然可以沿袭《直播中国》惯用的方式,即根据新闻事件的性质与特点确立话题,通过专家解读和短信互动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与评说。当然,“直播日”的时间可长可短,应根据事件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决定,以能够反映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完整过程为最佳。我们认为,以“直播日”的方式关注那些变化急剧、纵向扩散的新闻事件不仅能够展现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及时传递来自新闻现场的最新信息,而且放大了连线报道的功能优势,进而提升整个节目的影响力。
再次,精心设置悬念,让听众对新闻事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产生心理期待,以增强连线报道乃至整个节目的吸引力。我们认为,节目制作者应该利用《直播中国》80分钟的大时段优势,在节目行进的过程中精心设置悬念,让听众对新闻事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产生心理期待,以增强连线报道乃至整个节目的吸引力。其实,《直播中国》的一些节目让我们看到,节目制作者已经意识到了悬念的设置对于连线报道的重要性,所以主持人在连线报道与听众见面之前多少都会做些铺垫,有时还利用听众短信设置悬念,以提醒听众对连线报道的注意。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悬念的重要性依然没有被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正确的做法是主持人在与前方记者连线之前就对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逻辑关系有一个基本的叙述,并围绕连线报道的关注点反复强调事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听众接收信息的神经,激发听众对新闻事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心理期待。
最后,坚持进行式动态报道方式传递动态的新闻信息的原则,合理操作“特别节目”中的连线报道。我们认为,《直播中国》应该将“特别节目”的形式运用到上文提到的“直播日”中去,开辟专门的时间段,采取一种理想的传播方式去关注城市的变化发展。当然,如果节目制作者无意大动干戈、另起炉灶,也应该坚持进行式动态报道方式传递动态的新闻信息的原则,合理操作目前“特别节目”中的连线报道。比如,报道一个城市的风景名胜时,不要一味地陈述景区的景观概貌、背景资料、历史掌故,而是将这些静态信息的介绍留给节目中的嘉宾——连线记者,让他们捕捉景区当时所呈现出来的动态信息,包括游客的人数、游客的来源、游客的感受以及游客为何到这里旅游等。这样既符合连线报道的要求,也同样能达到宣传城市、介绍景区的效果。
(原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