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到国家经济政策的颁布执行,小到百姓家庭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人们的生活始终都跟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经济的重要性,经济类新闻进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解读政策,提供理财指导。
传统的经济新闻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只注重数字和状况的动态分析。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深入,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人们投资热情的日渐高涨,人们渴望获得更多的背景材料和战略指导,以便让自己作出稳健的投资。传统经济新闻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财经报道应运而生。财经报道在提供动态信息的同时,能充分对背景材料进行深度剖析,成为普通民众投资理财的引导棒,也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密集关注。
李本乾、李彩英在《财经新闻》中指出财经新闻的功能,其中包括“提供经济信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解释经济现象,提供分析预测”以及“反映经济问题,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等。
由于财经新闻本身所具有的分析、解释、预测的特殊功能,难免会应用一些专业的术语以及专门的经济、金融知识等。但若是专业性太强,往往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很多读者反映财经新闻艰涩难懂;换言之,财经新闻的专业性与其可读性之间存在矛盾。然而,实际上专业性与可读性绝非水火不能相容,正如《华尔街日报》的一位总编辑曾经所说:“二流的记者能把事情向专家说清楚,一流的记者则能同时把事情向一个小学生讲明白。”能够恰到好处地将复杂的财经新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实现专业性和可读性的结合,这正是每一位财经新闻记者应该努力的方向。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定量研究的方式,总结探讨财经新闻写作中的技巧和规律,从而实现财经新闻专业性和可读性的融合,进一步贴近读者。
近年来,财经新闻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例如,截至2019年9月25日,在中国知网输入“财经新闻”关键词,可以搜出1 012 篇文献。其中,2000年之前,每年的文献均不超过10篇,但从2000年开始,关于财经新闻的研究论文快速增加,并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110篇和121篇。这主要是因为在21世纪初,国内涌现了大批财经杂志和报纸,包括《第一财经》《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它们的蓬勃发展也引来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通过梳理这些文献,可将它们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探讨财经新闻的报道方式,其中主要集中在如何贴近读者,如何故事化、如何“软化”经济新闻等角度,如艾红霞的《让财经新闻“软着陆”——实现专业性与可读性的“联姻”》等;结合某个时事热点背景对财经新闻报道的样本分析和研究,如罗才盛的《财经纸媒深度报道策略分析——以中航油事件报道为例》等;通过对国外成熟财经媒体的研究,分析国外财经报道蓬勃发展的原因,以期为中国财经报道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如张佳佳的《中西方深度报道差异比较——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与〈纽约时报〉的房地产报道为例》等。
总体而言,国内学术界的论文主要是从业务经验总结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大多是结合财经媒体的从业经验或是立足国内成功财经媒体的特点进行研究。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考虑财经媒体如何贴近读者,运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为数较少。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思路。
本研究的特色在于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通过内容分析法,对《21世纪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写作规律,创造性地开发出财经新闻可读性指标量表,并通过实验法进行检验,量化研究可读性强弱对传播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