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数据分析

一、信度分析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受众的信息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意图,运用SPSS 18. 0软件分别对其进行检验,其Cronbach's α 如表3 -2所示:

表3 -2 量表信度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问卷量表的整体信度系数大于0. 9,表明所有变量的量表题目之间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各个变量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 8,可以继续接下来的分析和研究。

二、假设检验

1.对假设1的验证

首先检验的是假设H1 -1:“专家信源类别”对传播效果中的“认知”(认为该信息是否有用、易于理解和接受)是否有显著影响。

表3 -3 专家信源类别×受众认知单因素方差分析

从表3 -3中可以发现,在受众对不同专家信源的报道的认知中,专家信源为政策决策者的均值为3. 317,专家信源为专业研究者的均值为3. 592,专家信源为民间环保组织人士的均值为3. 548。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发现认知一项的 p 值为0. 031,小于0. 05,在统计学上可以认为不同专家信源对受众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假设H1 -1 得到验证。其中,人们对专家信源为“专业研究者”的认知程度最好(认为该信息具有较高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对专家信源为“政策决策者”的认知程度最差。

继而检验假设H1 -2:“专家信源类别”对传播效果中的“情感态度”(认为该信息是否有吸引力、值得信任、有说服力)是否有显著影响。

表3 -4 专家信源类别×受众情感态度单因素方差分析

从表3 -4中可以发现,在受众对不同专家信源的报道的态度中,专家信源为政策决策者的均值为2. 918,专家信源为专业研究者的均值为3. 168,专家信源为民间环保组织人士的均值为2. 948。“专业研究者”组的均值要略高于另外两组。然而对它们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发现,p值为0. 109,大于0. 05,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H1 -2无法得到验证,即不同的专家信源类别对受众的情感态度不存在显著影响。

接下来检验假设H1 -3:“专家信源类别”对传播效果中的“行为意图”(如是否会继续关注此类新闻、是否会转发给朋友、是否会更加关注雾霾的危害等)是否有显著影响。

表3 -5 专家信源类别×受众行为意图单因素方差分析

从表3 -5中可以发现,在受众对不同专家信源的报道的态度中,专家信源为政策决策者的均值为3. 350,专家信源为专业研究者的均值为3. 527,专家信源为民间环保组织人士的均值为3. 398。对它们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可以发现 p 值为0. 286,大于0. 05,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H1 -3无法得到验证,即不同的专家信源类别对受众的行为意图并没有显著影响。

2.对假设2的验证

首先检验假设H2 -1:“专家身份呈现”对传播效果中的“认知”是否有显著影响。由于专家身份仅有“明确”和“模糊”两种属性,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表3 -6 专家身份呈现×受众认知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3 -6中可以发现,专家身份明确的均值是3. 589,专家身份模糊的均值是3. 382。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可以发现 p 值为0. 024,小于0. 05,所以接受原假设,说明专家身份是否明确对被实验者的认知有显著影响。其中“专家身份明确”比“专家身份模糊”的认知效果要好。

继而检验假设H2 -2:“专家身份呈现”对传播效果中的“情感态度”是否有显著影响。同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表3 -7 专家身份呈现×受众情感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3 -7中可以发现,专家身份明确的均值是3. 073,专家身份模糊的均值是2. 948。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p值为0. 239,大于0. 05,所以拒绝原假设,说明专家身份是否明确对被实验者的情感态度并没有显著影响。

接下来检验假设H2 -3:“专家身份呈现”对传播效果中的“行为意图”是否有显著影响。同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表3 -8 专家身份呈现×受众行为意图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3 -8中可以发现,专家身份明确的均值是3. 468,专家身份模糊的均值是3. 382。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 p 值为0. 363,大于0. 05,拒绝原假设,即说明专家身份是否明确对被实验者的行为并没有显著影响。

3.对假设3的验证

首先检验假设H3 -1:“信息呈现方式”对传播效果中的“认知”是否有显著影响。由于信息呈现方式在本实验中仅有“负面”和“正面”两种属性,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表3 -9 信息呈现方式×受众认知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3 -9中可以发现,信息负面呈现组的均值是3. 700,信息正面呈现组的均值是3. 271。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 p 值远小于0. 05,接受原假设H3 -1,即说明信息的正负面呈现对被实验者的认知有显著影响。“信息负面呈现”比“信息正面呈现”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

继而检验假设H3 -2:“信息呈现方式”对传播效果中的“情感态度”是否有显著影响。同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表3 -10 信息呈现方式×受众情感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3 -10中可以发现,信息负面呈现组的均值是3. 188,信息正面呈现组的均值是2. 833。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 p 值为0. 001,小于0. 05,接受原假设H3 -2,即说明信息的正负面呈现对被实验者的情感态度有显著影响。信息负面呈现时比信息正面呈现时的情感态度更好。

接下来检验假设H3 -3:“信息呈现方式”对传播效果中的“行为意图”是否有显著影响。同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表3 -11 信息呈现方式×受众行为意图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3 -11中可以发现,信息负面呈现组的均值是3. 568,信息正面呈现组的均值是3. 282。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 p 值为0. 002,小于0. 05,接受原假设H3 -3,即说明信息的正负面呈现对被实验者的行为有显著影响。信息负面呈现时比信息正面呈现时的情感态度更好。

4.对假设4的验证

最后,假设4探讨的是受试者所在地区(北京或广州)对于雾霾新闻的传播效果是否有影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探讨所在地区对受众对雾霾新闻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意图的影响,其结果汇总如表3 -12所示:

表3 -12 受众地区×传播效果(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倾向)独立样本t检验

由表3 -11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认知、情感态度还是行为意图维度上,北京和广州的受试者均没有显著差异( p 值均大于0. 05),故假设4被推翻。这或许可以说明雾霾已经是全国人民都普遍关注的重大议题,因此无论是在雾霾重灾区的北京受众,还是雾霾较不严重的广州受众,对雾霾新闻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意图均没有太大差别。

5.假设验证总结

本研究所有假设被验证或推翻的情况,汇总如表3 -13所示:

表3 -13 本研究假设检验结果汇总表 3VC2UE9U6IsYppgsc0+h9KX6kgVA5OoNANCvFto9Uzr0KvkG5XtyM/yIoffYLQ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