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以雾霾、雾霾报道、PM2. 5 (细颗粒物)为关键词查阅文献,发现关于雾霾报道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传播的定义是“包括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科学共同体与媒体、公众、政府、其他影响政策的机构之间的传播,以及公众与工商业机构、媒体、政府之间的传播”
。2015年,雾霾入选中国科技十大热词,雾霾作为一个科学性议题,也引发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董微在《雾霾报道研究》一文中,通过对纸媒的雾霾报道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在生产、内容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特点,并与外媒对中国雾霾事件的报道进行了对比,反思中国雾霾报道的不足。
陈路遥、陈梅婷、种璐则以PM2. 5引发的空气质量争议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受众的选择偏向及原因,并分析了在PM2. 5事件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包括意见领袖和生动的表现形式等。
乌尔里希贝克这样解释环境风险:“完全逃脱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和长期的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它们引致系统的、常常是不可逆转的伤害,而且这些伤害一般是不可见的。”
当下中国面临的环境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的问题上:①环境生态议题,如雾霾等人为污染的环境问题;②环保维权议题,如PX (对二甲苯)事件等民间与政府决策之间的环保战争。这些问题因为潜在的风险性而加重了公众对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的焦躁和不安。
陈丽园在《环境风险沟通的议题建构与主体互动分析——以雾霾天气事件为例》重点探讨在雾霾议题中,政府、媒体和公众建构风险议题的策略。研究发现,风险议题的建构,本质是寻求共识的风险学习过程
杨婷婷则从框架理论的视角,分析了2013年初的雾霾事件中,《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两类不同性质的媒体在报道雾霾事件时是如何建构新闻框架的,研究得出,媒体对环境风险议题的呈现是政治体制、文化、媒体机制、记者的环境认知素养和风险特性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研究者认为,凡是人类传播当中涉及健康的内容,都属于健康传播。
李娟在《健康传播视角下网络新闻媒体空气污染报道研究——以新浪网和凤凰网的雾霾天气报道为例》一文中,从健康传播的角度,对网络媒体的空气污染报道进行了研究,发现此类报道普遍缺乏持续性、独立性及科学性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国内近年来对传播效果的研究,集中于大众媒介、广告和网络新闻等方面。例如刘丽芳的《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总结了微博传播的几个特点,包括简洁、开放、高效和交互等。
罗春的《网络传播与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了网络传播模式下的传播效果,研究得出,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新闻传播中的把关模式、议题设置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关于传播效果的维度,麦奎尔(McQuail)认为,通常最广泛应用的三个维度是认知效果(和认识与意见有关)、情感效果(和态度与感觉有关)以及行为效果。具体来讲,“认知层面的效果,即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态度层面的效果,即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最终,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本章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即集中在受众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意图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