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雾霾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雾霾天数逐年增多,社会对其的关注也愈发广泛和深入,不仅媒体对雾霾的报道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政府机构、专家学者、民间团体和个人等纷纷通过媒体平台发声,向受众传达与雾霾相关的知识和观点。雾霾作为一个具有一定专业门槛的科学性议题,受众普遍缺乏对其专业性的认知,一般而言,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的解读,理应对于受众理解雾霾十分重要。然而当权威主导的观点和大众的日常生活经验之间产生了疏离和分歧时,往往容易出现难以弥合的争议,进而引发公众的质疑。
以柴静2015年2月28日发布的《穹顶之下》纪录片为例,视频一经发布,便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与日常新闻报道不同的呈现方式一时间扭转了人们对雾霾天气的认知和看法。然而不久之后舆论便出现反转,一些专家学者纷纷站出来,从专业性和科学性的角度,对该纪录片的操作和传播进行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科学传播中,专业主义精神、公共现实利益与公众情感之间的博弈。
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载体,在进行雾霾报道和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雾霾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法来探讨专家信源类别、专家信源身份呈现是否明确,以及报道倾向对雾霾报道传播效果的影响,并根据实验结论,提出可行建议。
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如下:
(1)专家类别(政策决策者、专业研究者、民间环保组织人士)是否会对雾霾报道传播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换言之,究竟谁说的话最有效果?
(2)专家的身份明确(明确、模糊)与否,是否会对雾霾报道传播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3)新闻报道的报道倾向(正面、负面)是否会对雾霾报道传播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