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传播领域中,健康信息是一个重要概念。健康信息“泛指一切有关人的健康的知识、技术、观念和行为模式。作为人类社会信息的组成部分,健康信息来源于人们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它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可转换性、可识别性与共享性等基本属性”
。
健康行为是健康传播中的又一重要概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健康行为这一概念最早由Kasl和Cobb于1966 年提出。他们认为,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或早期发现疾病而采取的行为,而这些个体都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健康的。
该定义把健康行为和疾病联系在一起,但个体的健康行为并不局限于此。随后,不少学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研究偏好等方面出发,对健康行为的概念加以逐步深入的研究。本研究较认同的是赖斯(Rice)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它包括改变危险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健康危险行为(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以及无保护性行为等),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如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定期体检等),以及遵从医生指导等行为”
。
有学者总结指出,尽管大量实证研究都表明,利用媒介进行健康信息传播和健康教育能改变个体的健康行为,但如果信息本身不能传达给目标受众,即便再好的信息也不会对受众的行为改变产生影响。因此在健康传播过程中,要注重信息的反馈,及时修正信息内容、传播技巧等。
由此本研究从了解受众反馈角度入手,通过实验法来考察健康信息及信息中包含的要素如何影响受众的行为倾向。
国外的研究发现,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健康传播中,信源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不少研究结果也证明了信源可信度是影响说服效果的指标之一。信源可信度指信源具备积极的素质能够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它包括专业性和可信赖性两个维度。
因此本研究将信源的可信度作为一个考察变量。
信息中的情感诉求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又一重要指标。广告学者研究表明,正面的情感诉求引发的认知活动往往会使受众对信息作简易而非分析式的处理,而负面的情感诉求更能吸引注意力并且使受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健康传播中,传播者也常采用恐惧诉求的手段。
但在健康传播中,恐惧诉求是否真能对受众产生较强的传播效果?本研究决定对此进行考察。
此外,由于行为的改变需要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因此本实验将重点考察受试者行为倾向的改变,即信息对态度的影响。
根据文献综述和前期问卷调研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饮食行为倾向和饮食行为存在显著关系。
H2:饮食健康信息对饮食行为倾向产生影响。
H3:饮食健康信息中的情感诉求会对饮食行为倾向产生影响;饮食健康信息中的信息来源会对饮食行为倾向产生影响。
H4:受众对饮食健康信息的信任程度与其饮食行为倾向存在显著关系。
H5:受众对信息的知晓度会对饮食行为倾向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