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首倡与响应

新闻团体的出现,与职业群体的自认密不可分。1902年6月17日,英敛之在《大公报》创刊号刊发《〈大公报〉序》一文,声称:“岁辛丑,同人拟创《大公报》于津门,至壬寅夏五而经营始成……凡我同人亦当猛自策励,坚善与人同之志,扩大公、无我之私。” 表明其时已有“报界同人”之概念,业报者的“群体”观念开始萌芽。稍后,梁启超发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使用“报界同业”的概念,反映出从事报业者已逐渐意识到,自己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功能,有别于其他行业。该文宣称报馆拥有“监督政府与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为“报界同业诸君”应尽之天职,号召报界同人群策群力,“商榷一所以自效之道,以相劝勉”,以尽天职。 此后,报界对自我的认识日益明确。

群体自认为新闻团体的形成提供了社会条件,但从群体自觉到新闻团体的成立,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孕育。迟至1905年,中国报界才开始提出组建新闻团体,以联络声气,共同推进报业发展。是年3月13日,上海《时报》发表《宜创通国报馆记者同盟会说》一文,倡议组织全国性的记者同盟会,为我国倡议组建新闻团体之开端,“报界之知有团体,似自此始”

在该文中,《时报》认为报界力量薄弱,不为社会重视的缘由有二。一则报纸数量太少,发行不广,阅报人数有限。“盖我全国所有之报纸合计不过百种,百种之中稍有力者不过十种。每种之所售者,每号不过一万,合计不过十万。以视东报之每号须二十万以上,西报之每号须售百万以上者,相去奚啻天壤。”二则各报主张不同,议论不一,使本来就微弱的力量更为分散。

在《时报》看来,组建记者同盟实为改变报界人微言轻的不二法门,可祛之害有三:可同外国报纸进行斗争,“设法使之消灭,即不可消灭,亦不能使之滋长”;可与统治者相抗争,“自昔以来,政府官吏好与我报纸为敌”,记者同盟会可使记者应对自如,“得以待外人之法待之,而使之不得逞其志”;规劝、约束报馆记者,杜绝不良现象,扫除斯文败类、名教罪人的恶名。可兴之利亦有三:“可得互相长益之助”,使记者之学问日进,报纸之价值亦因之日进;“可得互相扶助之力”,记者同盟会“合议而陈意见书于在上者,则事或较易也”;“可得互相交通之乐”,各记者相互交游和相识,避免互相猜忌和攻击。《时报》提议先创设记者俱乐部、记者通信部与记者研究会,先自研究,互通知识,互补见闻,进而成立全国统一的同业组织。

《时报》的倡议犹如暮鼓晨钟,在业界产生强烈反响,一些报馆就此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申报》于1905年3月14日发表《赞成报馆记者同盟会之论》一文,对《时报》的主张极表同情:“一商业会社之成立,则必设公所焉,以为联络之关键也;一工业会社之成立,则必设公所焉,以为交通之机关也。故夫一价之涨落,必互相奔告,不转瞬而周知矣;一艺之创造,必互相研究,不旋踵而皆能矣。使其商而绝不联络,其工而绝不交通,则其业必至互相抵排、互相倾轧,未有不涣散澌灭而绝其业于工商之界者也。此盖群学之公例,无论何等事业,无论验之于何项社会之情形,罔不如是。彼工商业者不知所谓群学,而所行独能暗合于合群之理,以维持其业于不敝。乃吾报馆之记者,日日言群学之理,而反不能实行于报界。此《时报》馆之所以心焉慨之,而创‘报馆记者同盟会’之议乎?”从该文中可以看出合群的时代呼声。1904 年各地商会相继建立,在促进商业发展、提高商人社会地位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对报界中人有较大启发,创建新闻团体亦是报人群体顺应时代潮流的表征。

《时报》对记者未能同盟的弊害则言之未详,所以《申报》侧重从这个角度揭示同盟的必要性。其一,“不交通则猜疑生、妒忌生,于是一论之出、一议之发,其实辨是非也,论曲直也,乃不以为争公理,而疑其争私见,起而附会其说,穿凿其论,以作此无理之闹,其为害于开化之理甚大……此其不可不同盟者一也”。其二,“文明国之竞争也,尤不欲破坏他人之业,以求独伸权利。不交通则必以共同之利,欲揽而归之于个人之利。一报馆之创设也,则恐其占人之先,思有以压之;一报馆之改良也,恐其居人之上,思有以扼之。绝不顾报馆愈多,报馆愈良之有益于开通民智……此其不可不同盟者二也”。权衡利弊之后,《申报》明确表示赞成组织记者同盟会,“同盟之议,欲厚报力者,所不可缓也”,并声言无论其他报馆是否赞成,将矢志不移地坚持组建记者同盟会,“其论则自不可易”。

而且,《申报》对《时报》的某些担忧和观点提出异议。如“竞争与同盟”问题,《时报》担忧“同盟恐有碍于竞争,竞争又恐无益于同盟”,《申报》则明确指出同盟与竞争两不相碍,“愈交通愈无私见……愈竞争则公理愈出,公德愈明,而交通愈固。故交通与竞争者,不必分为两事者也”。再如“同盟与各报主张不一”的问题,《时报》持“各报议论之不一,特倡报馆同盟会之议”的观点,《申报》对此颇不以为然,认为“《时报》之希望于各报又未免过奢”,继而提出消息的来源有异和记者的水平不同,必然导致各报主张不一,实现报界同盟只能避免各报馆“挟私见以相反抗,创私意以自表异”,而不能强求各报宗旨与见解同一化。至于如何处理记者同盟会与报馆同盟会的关系,二报分歧更为明显。《时报》以报馆之间多有竞争与疑忌为由,主张先设记者同盟会,再设报馆同盟会。《申报》则认为只有记者同盟会可能会引起诸多误会与猜忌,主张同时设立记者同盟会和报馆同盟会,以便更好地联络报界,“记者者,治报馆内部者也;经理人者,治报馆外部者也。内部与外部有息息相通之关系焉,内部虽交通,而外部或稍阻隔,则机关仍不能灵,且反恐因内部之交通而致外部之猜忌”。不过,《申报》也未能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时报》记者同盟之议,本馆表同情焉。至于各报馆经理人同盟之议,亦有表同情者乎?非记者所当越俎代谋”

继上海之后,天津、武汉、北京等地报界陆续发出组建团体的呼声。1906年6月27日,《大公报》英敛之,《北洋日报》足立传一郎,《北支那每日新闻》 木村笃,《天津日日新闻》方若、津村宣光等联合发表《告天津各报大主笔》,倡言组建天津报馆俱乐部:“查东西文明之国,莫不有报馆俱乐部之设,以为集思广益之地,犹中国各帮中皆有公所,各业皆有会馆……其化党同之见,而去门户之异。相率翼赞一国文献者,未尝不造端于俱乐部。”并定于7月1日在日本租界旭街芙蓉馆开第一次会议,借此加强团结。不过,由于日本旅华记者参与其间,五位发起人中有三位是日本旅华记者,致使同盟略有中日两国报界联盟的意味,其发起宣言亦称:“即就国际而言,现今一国政策不定于政府而定于舆论,不定于舆论而定于报章。国与国水乳相合,必有报馆为之先声者;国与国戎衣相见,必有报馆为之前矛者……中东两邦,兄弟之国也,现遇西力东渐之机,风潮日迫,旦不计夕。两邦报馆处此际,宜如何提倡,极论以联两国之欢,而塞异种之觊觎,安可以传闻附会之辞,臆度悬揣之论,任笔雌黄,腾之报章,以启嫌隙之端哉!” 因此,天津新闻团体创建后一度为人所诟病。 OmuGHm16Ls9xcLcUWHKs6Rc9oQDMW4P9qEsiFewCThXRtvdwuCBLwpegWily27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