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多年来从事传统媒体业务的专业媒体人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媒体人在当下的媒体新常态下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与否,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坚守原有的新闻职业理想和对职业精神的追求。新闻职业理想与专业精神,是支撑媒体人坚守和发展新闻事业的驱动力;而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媒体人的价值,才能始终如一地将职业理想激发的情感贯穿在新闻实践中。
新闻职业理想与专业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前者包含着对新闻事业未来远景的向往及自己的奋斗目标;后者是现实中进行新闻操作的潜在力量。新闻职业理想、专业精神,与媒体人从事的采编活动是紧密相关的。我们经常讲新闻工作要勤奋敬业、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等,都与此相关。只有将对远景目标的追求和现实的行动相结合,才能在新闻岗位上有所作为。因此,可以这么说,新闻职业理想与专业精神是支撑媒体人坚守和发展新闻事业的驱动力。
新闻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已经讲了很多年了,本不应成为什么问题。然而,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出现了复杂的局面,互联网时代产生的众多超越传统媒体的替代品,对媒体人造成的心理影响不可谓不大。近年来,由于新媒体的挑战,接二连三的报纸休刊,似乎形成了从未有过的纸媒倒闭潮。缺乏心理准备的媒体人,就会产生媒体这行当还能不能做下去的疑问,随之而来的就是媒体人的辞职潮。在困境中坚守的媒体,也发生了一系列与新闻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相违背的事件。有偿新闻、有偿不闻乃至新闻敲诈等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在媒体中屡屡发生。这些媒体往往始于对新闻理想的放弃,从量变发展到质变。那种浮光掠影的采访和不加核实一味从网上取材写稿导致的严重失实,甚至传播谣言等问题,也与专业精神的退化有关。如今新闻的同质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客观原因,主要是网络的大传播中各媒体很难找到独家新闻,但是如果有专业精神也不至于做成这样。新闻幕后的延伸、背景的挖掘是可以找到新的素材和亮点的,即便信息内容一样,但报道的角度和呈现的观点、视角也是可以不一样的。许多媒体并没有在“极致”上下功夫。中国为数不多的真正的深度报道调查记者有不少已跳槽,这也许是难以扭转的局面,但通过培养和提供平台可以产生新一代的人才,然而有不少媒体单位将这类平台和岗位都撤销了。
一家媒体如果能拥有一批充满新闻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的媒体人,就会在发展中不断寻求创新。2016年初,笔者参加了《新京报》2015年度新闻奖的评审。从他们的新闻奖中可领悟到,尽管传统媒体在萎缩,但《新京报》的新闻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犹在。他们看到了媒体人的自身价值和内容传播价值,牢记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2015年不仅在纸质版的传播方面锐意革新,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新闻,而且在往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进行技术平台和传播渠道创新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坚信,新闻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凝聚的力量若能持之以恒,在未来的转型中一定会实现新的突破。
当下传统媒体在转型中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包括发行量下滑、利润下跌,甚至出现严重的亏损。在这一背景下,媒体人的士气多少受到影响。媒体人离职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有一部分是对媒体的前景失去信心而出走的。不愿做媒体其实也不必强求,各有各的志向。没有做媒体的理想追求,做下去也没有意思,也注定做不出成效来;但如果依然在媒体岗位,务必要有对新闻理想的追求。做媒体并非易事,要做出影响力一定要有专业精神去支撑。如果没有对新闻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的追求,就失去了做媒体的驱动力。总之,只要还在专业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及新媒体中坚守,就要在充满新闻职业理想与专业精神的激情中执着前行。
要认识到,新常态下媒体人的价值并没有变,如果说有变,也是提升而不是削弱。传统媒体及其创办的新媒体中的专业媒体人,至今依然是新闻内容传播的中坚力量,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015年,无论是央媒等许多主流媒体高调报道的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还是像《新京报》等运用深度调查、图片展示、评论分析、多媒体呈现,对天津港爆炸等社会热点事件的披露、追问,都彰显了专业媒体人的功力。尽管现在有了各种形态的传播渠道和遍及各个角落的自媒体人,媒体无处不在,传播无时不有,相当多的网民提供信息内容;然而,由于自媒体人采访的局限性,对权威的、有重大影响的新闻难以掌握和进行深入挖掘。尤其是在舆论沸沸扬扬、真假难辨时,专业媒体人以专业精神写出的有说服力的报道,起到了引导舆论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曾受过专业训练,后来跳槽成为自由撰稿人的一些人士也会做出有分量的新闻,但毕竟不多。而且,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有无受过专业训练,其价值的发挥是不一样的。专业媒体人受过严格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操守训练,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和对新闻规律的熟练把握,加上有行政力量的依托和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源,有能力将有影响力的新闻经营好。这是专业媒体人的优势。
目前传统媒体的困境是自身技术平台、传播渠道以及经营的困境,而内容影响力由于有各类新媒体形成合力的传播显得特别强劲。不仅有自己打造的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还有商业互联网公司设立的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平台的传播。在大传播的格局下,媒体人做出的重要新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现在有些传统媒体的专业媒体人之所以有失落感,往往是因为把单位传播平台与社会传播平台、单位经营困境与个人价值相混淆,因此会认定专业媒体人很难实现自己的价值。其实,单位平台传播和经营的困境是管理者如何去转型实现新突破的问题,对生产新闻内容的专业媒体人来说,经营出来的重大新闻,其内容影响力不存在下降的问题。
过去的纸媒记者,写出有影响力的新闻只有订户才能看到。现在有众多“友军”帮助传播,不是几万、几十万人看,而是几百万、几千万人看,甚至阅读者超亿。这正体现了媒体人价值的提升。
比如,《南方都市报》卧底高考替考事件的传播。尽管对卧底方式有争议,但这里不去探讨争议的问题,只是从内容传播形成的影响力方面进行探讨。2015年6月7日,当年高考的第一场考试开始后,《南方都市报》记者先后以“重磅!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此刻正在南昌参加高考”“重磅!南都卧底替考组织参加高考曝光跨省团伙”为题,将采写的内容发布在新闻客户端和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网友纷纷转发。不到一小时,人民日报、央视网、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也跟进转发、报道,多种平台传播和扩散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引发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大了对替考组织的非法活动的打击力度,进一步规范了对高考考试制度的管理。记者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传播影响力上,还体现在媒体人激浊扬清、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责任感上。明白了内容传播的价值和专业媒体人自身的价值,就会在新环境下依然以敬畏之心和饱满的激情将新闻做好。
专业媒体人转型有三个方面与新闻的职业理想、专业精神有关:一是往新媒体转型。转型了依然在做媒体内容,只是平台与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新的岗位上依然能实现媒体人的价值。二是往泛媒体岗位转型。相当一部分内容型媒体人跳槽转型,其实仍在与媒体相关的岗位上工作,这些岗位可称为泛媒体岗位。泛媒体岗位也需要有新闻敏锐度,有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甚至要有为所在机构创建和维护传播新平台的能力。新闻激情、新闻敏锐度和新闻专业能力,也是在这些岗位进行正常工作的基本功。三是往自媒体人的身份转型。这些年,有些媒体人辞职之后自创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和开展营销活动,可看成是原有媒体人在机构中所具有的价值延伸到新的平台上。这些人尽管后来放弃了做传统媒体,甚至不依托任何机构,是完全的自媒体人,然而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做得出色的大多在做传统媒体时也是做得好的。他们未离职之前都是媒体的敬业者,正因为有了做传统媒体人时的成功才有后来转型的成功。
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主理人方夷敏的成功探索就很能说明问题。“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公众号于2014年10月创办,至2015年底粉丝数已达50万,头条单篇阅读量基本稳定在10万左右,多次跻身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单前列,推送内容常被各大门户网站转载。方夷敏于200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先是进入《新快报》工作,随后任《南方都市报》时政记者,2008年成为娱乐新闻记者。《南方都市报》以娱乐部为试点做全媒体节目,方夷敏提交了6个子栏目的视频娱乐节目方案。2011年3月,“南都”开始录制视频娱乐节目“花港观娱”,方夷敏与主持人策划台本,审片、改片并执行活动。方夷敏随后策划了“南都”“星光大道”系列,于2012年1月底邀请梁朝伟、周迅、尔冬升等明星到报社客串记者编辑,平面报道、微博实时直播、多媒体互动报道同时进行。
方夷敏创建微信公众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的内容为穿衣搭配技巧、消费购物指南、时尚潮流趋势等时尚相关内容,有些内容涉及明星,比如《谈林青霞的穿衣之道》阅读量超过了10万。方夷敏发布的内容,有些明星还会帮忙转发、推介。2015年4月,方夷敏从“南都”辞职后全力经营“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她说:“平台虽然改变,但做的工作仍然是内容生产。”其转型创业成功,与其在传统媒体多年做内容的经验和人际关系等资源的积累有关。
有些媒体人也许不会一辈子做媒体,但只要还在媒体岗位就应该充满新闻激情并做好工作,这种激情积累的价值终身受用,即便离开了,原有的价值也会得以延伸。从这个角度来看,做媒体人是有潜在价值的,即便到其他岗位也可以继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