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世花瓶更养眼
——新闻碎片化时代如何还历史公正

我们常说新闻报道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又常说要经营出有历史厚重感的新闻。但在信息传播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碎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描述。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媒体传播功能日益强大,信息发布快捷且覆盖面广,传媒得到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为了抢夺受众的眼球,媒体人把“不漏掉新闻”也纳入了考核的指标,即时新闻、滚动新闻等成为媒体应对激烈竞争的制胜法宝。但是,海量的信息背后却有许多“半拉子工程”,传播的内容往往缺乏完整的链式反应,出现“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缺陷。面对激烈的竞争,媒体是完全跟着层出不穷的“热点”忽东忽西地转悠,还是在抓住主要热点的同时坚守在历史的高地为时代奔走呼告?在碎片热的面前,新闻怎样冷静地还历史公正?笔者认为,即便是在碎片化时代,能够从时光中沉淀下来的仍然是少数有价值的经典之作,包括有历史厚重感的深度报道,而起主导作用的是媒体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感。在这方面,有些媒体做得很好,但也有不少媒体存在着明显的缺失。

一、新闻碎片化的具体表现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闻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媒人抢发新闻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新闻“易碎”的品质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过去我们用能否抓住“昨日”新闻来判断媒体人的本事和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判断新闻是否过时的计算单位已经由以前的“日”变为现在的“时”“分”,甚至是“秒”。受众越来越体验到,看见新闻之时,也正是新闻“破碎”之时。还没来得及思考这一条新闻的几个“为什么”,下一条新闻就已经传送过来了。这种新闻的碎片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味追求时效性,满足于做表面文章

追求时效性是新闻规律的要求,是新闻的生命之所在,不讲时效性的媒体是缺失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也无竞争力可言。受众打开电视或者翻开报纸,找不到自己想看的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就会通过其他媒体来获取,久而久之,这家媒体就会失去竞争力。媒体总是期待第一个得到报料,第一个到达现场报道新闻事实,这是竞争意识使然。在高度紧迫的时间压力下,有些媒体对新闻报道往往只注意其“泛”的一面,这种报道只是对信息的简单传递,而事件的发生、发展是一条完整的传播链条,因此常常不能在新闻报道中反映事物最本质的方面,而新闻的本质才是最能经受得起历史检验的。

从受众的角度看,单篇的简要新闻所提供的信息总是断裂的、零碎的,如果仅满足于此,就妨碍了对事件全面、清晰的了解。比如某些重大事故,近年来媒体曝光的不在少数,可似乎每一次的曝光都很快被下一个更大的新闻抢了风头,关于前一个话题的关注度就会立马降温。公众像看电影一样看着一个个问题被曝光,最后虽也有一定的处理结果,但愈到后头愈被淡化,不能负责任地给受众完满的交代。

(二)对新闻简单的流水线式的碎片化处理,形成新闻思维定式

有时候,时效压力并不足以导致新闻的碎片化,重要原因在于报道新闻的人的思路。翻开现在的报纸,尤其是同城出版的综合类日报,有的报纸很有特色,但不少报纸内容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仔细研究还可以发现同一题材的报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是粗浅的信息处理,没有背后的延伸。这说明新闻记者对新闻的碎片化处理已经固化为一种思维定式,来一条报一条,线口上发生了什么就报什么。

(三)时间上跳跃式的点状报道会给阅读带来断裂感,实质上是对新闻事实的割裂

一条新闻信息从最初被发现到最终呈现是需要一定时间、一个过程的,如果没有持续的关注,很有可能使报道停留在肤浅的、零散的程度,不利于公众全面认识某个事件或问题。目前热点事件一桩接着一桩,已经很难有多少事件能引起媒体较长时间的持续关注了。以2010年的国内大事为例,先是北方暴雪,接着西南干旱,然后是玉树地震,每一次大事的发生都会冷却上一次的热度,当人们还在纠结于西南干旱问题的时候,媒体已经铺天盖地送来了玉树地震的新闻;当社会还在质疑救灾物资的去向之时,注意力就被迫转移到下一条“猛料”上了。

(四)编排上貌合神离,内容和形式缺乏有机配合,堆砌碎片

网络媒体使各种信息集合在一起成为可能,但有些网络媒体做的这种集合只是一种堆积,没有对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梳理,这种堆砌所呈现的仍然是支离破碎的状态,只有信息量的“肉”,没有发展脉络的“灵”。这也正是人们在信息泛滥时代仍然觉得信息匮乏的原因。

人们如何才能得到一个完整而富有美感的花瓶呢?这种对新闻碎片的“拼接”工作,到底由谁来完成?这值得反思。

当然,新闻碎片化的问题,既有媒体人对肩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忽视,也与政治社会生态环境有关。某些报道经不起历史的检验有多种原因,有的是囿于历史的局限,报道不太准确,或者之后情况变化,但只要连续进行报道,不断完善后续报道,是可以解决的,后人也可以判断出前后不一致的原因。而有的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是采编人员的思想、道德、业务等方面的素养发生了问题。还有的迫于上级的压力有意说假话,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对某些问题故意隐瞒和转移视线,使媒体不能进行真实报道,还历史本来面目。

二、碎片虽有残缺美,但无法彪炳史册

如果说,完整的新闻就像花瓶,那么单个事件的发生只能是新闻的一个侧面,要是把它割裂开来的话,可称之为花瓶的碎片。虽说碎片有残缺美,但是完整的花瓶更养眼,公众需要的是富有美感的完整花瓶。就目前来看,有些媒体给受众传递的是大量零碎的瓷片,虽能传递不少信息,但离新闻本身的深度和完整度还很远,未能将整个新闻事件的链条展示清楚。碎片化的新闻往往会因为不全面、不客观而经不起历史的推敲,被或大或小的新闻推着走,媒体就容易陷入被动。

靠四处“打游击”虚晃一枪攻不下山头,在信息传输高速运转的当下,“面”很容易挣,但内容的阵地不好守。媒体快速地传播新鲜话题可以暂时吸引公众的视线,但不能把公众胃口吊起来之后就不管了。

有得必有失,蜻蜓点水式地跟进新话题的代价,可能就是忽略那些原本发生不久而隐藏重大价值的事件,使社会对这类事件缺乏完整的、深入的了解。而与之相伴的后果,可能就是社会大众对时事判断的肤浅化和感性化,遑论正确引导舆论、引起大众思考、影响现实决策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的概念大行其道,很多新闻媒体铆足了劲儿把新闻做“俗”,以期把公众“引过来”。那些重大的有价值和值得深度挖掘的新闻,理应读者不少,如果吸引不了眼球,只能说明没下力气做好,这也是一味追求碎片化的后果。历史证明,许多传世之作是下了大功夫的。

碎片并不完整,片面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不客观的,只言片语永远反映不了事物原貌,将来在理解上也存在不确定性,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大家熟知,“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未来必将对今日之现实做出正义的判决,一部新闻作品要想做好,不仅要反映现实,更要力求全面、真实、客观,对历史负责。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能记忆起的好新闻屈指可数,大量以碎片形式存在的新闻,并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碎片新闻无法彪炳史册,假新闻更会成为历史的笑柄。只图一时之快,就像服了兴奋剂的运动员,即使得了金牌,也不会被历史所称道。

三、碎片何以拼接成传世花瓶

既然碎片化的新闻无法承载起记录历史的重任,拼接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了。谁来拼接?这本不应该由公众来完成,但现实呢?公众需要全息扫描某新闻事件时,如果媒体鲜有报道,只有自己有意去关注才能寻找到相关的信息,那就是媒体的不足了。由于大众传播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即便是刚刚过去不久的重大新闻事件,只要媒体不再青睐,公众很可能就不再关注,久而久之就形成恶性循环:事件发生,媒体忘却,公众忘却,下一个事件发生……然而历史需要真相,每个重大的新闻事件都可能成为未来历史上的大事件,忽略不报,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只有保证了新闻事件的完整性、客观性,才是对历史的公正负责。

媒体怎样才能完成历史性的“拼图”工作呢?事实上,新闻并不完全都是“易碎品”,关键在于新闻传播的内容与形式是否具备了成为历史存在的潜质,是否能经受住时过境迁的检验。具体来说,把碎片新闻“拼”成传世的花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着眼未来历史,首先要立足于今天的现实

时间坐标彰显着历史事件在当时特定环境下的难能可贵,而新闻的历史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对当时当地之意义。何为历史的制高点?历史延伸的尽头就是今天,立足今天就是占领了历史的制高点。因此,要让新闻具有历史意义就要先以今天为立足点看待和总结过去,从这个意义上看,历史是为今日之新闻服务的。如《中国经济时报》的《揭开北京出租车业垄断的七大黑幕》一文,其中北京出租车行业发展所呈现的“五个时代”是对过去历史的回顾,与其他的披露手法一起使这篇报道成为推动出租车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环,被载入行业政府管制改革的史册。

(二)从历史中发掘新信息,这既是新闻又是历史的组成部分

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新闻的定义集中在陆定一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实任何未公之于众的事实都可以成为新闻。基于史料或档案的“解密新闻”,基于重大考古发现的考古新闻,基于对旧闻再调查而得出的新真相,本身就可以成为历史的组成部分。“曹操墓”的发现成为最大的考古热门话题之一,《南方周末》撰文《曹操墓发掘路线图》,以详尽的图文资料客观展现了曹操墓的发现过程,不仅满足了大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将因真实的记录而被长期留传。

(三)对待新闻应当有政治家的高度和史学家的眼力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文章没有内容,就不能流传很远。梁启超、谭嗣同对新闻与历史的关系简括为“新闻即史”。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时把“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作为自己的办报体会。知名记者南香红说:“新闻太易碎了,新闻中有没有永恒的东西?我相信有。在速死中发现永恒。以新闻的短暂生命挑战恒久。我总是希望能从一个个的新闻背后发现一些永恒的东西。”

虽然说法不同,但意思都是说做新闻要有历史的眼光,这样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新闻才能流芳千秋,造福子孙。这种历史意识应当渗入到烧制新闻花瓶的方方面面。首先,策划,要洞察社会问题,从现象的“点”窥探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发现富有历史意义的选题;其次,编辑,可以配发有关背景资料,通过“新闻链接”“历史链接”或“历史回眸”的方式增加报道的纵深感,给读者以准确的历史定位,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与说服力,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应当多一些持续的关注和报道,最好有一条时间线,否则会造成对完整新闻事件的割裂;最后,记者应注意历史与现实的互动,充分的历史知识储备能开阔眼界和思路,加重下笔的力度和深度,从眼前的问题预测未来的趋势。

温家宝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历史能给个人以公正,历史自身也需要被公正对待,历史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一些事情,新闻媒体有责任对历史上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予以真实、完整的记录,如是才能还历史以公正。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也不能一味否定“碎片化”。“传世花瓶”与“碎片化”存在辩证关系问题。它们之间实际涉及新闻的“整体性与个别性”“宏观性与微观性”的辩证关系,当下有些看似“碎片化”的新闻,未来可能是难得的“历史记载”,把这些“碎片化”连接起来,就有可能成为具有历史丰碑意义的“花瓶”。而有些“碎片化”的新闻则可能“烂泥扶不上墙”,怎么拼凑也制造不出“传世花瓶”。这取决于“新闻”本身的性质和历史价值、时代意义等。我们更要反对的就是那种毫无意义的“碎片化”。 9Ombd1zqlX8HpB5Ir8rsiEJFYlIhY41bjiz4MpoFcf9x13UvVYq6ByOasADZTIu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