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存压力越大越要做新闻精品

如今传统媒体既面临自身行业内的激烈竞争,又受到新媒体的严峻挑战,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媒体不思进取,生存必然越来越艰难,做出新闻精品才是生存发展之道。

一、模仿虽是竞争手段,但长期同质化难以维持生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都市报的产生和兴旺为报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并呈现出繁荣兴盛的景象,但华丽的锦袍之下,都市报和晚报等的同质化竞争从未消停,一线城市同城媒体竞争更是激烈。求快求新的捷径莫过于模仿别家的做法,稍微粉饰加工,便拿来己用。当然,这也是竞争手段,但长期同质化会使得媒体难以生存下去。

同质化概念最初源于经济学。同质化的竞争存在于同一产品的不同品牌之间,不同厂家在产品外观、性能和营销方式上不断相互模仿,渐趋于一致,最后导致行业平均利润降低,落后者遭市场摒弃。后来同质化竞争的概念也被引入到新闻报道中。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遵循着一定的新闻理念与准则的从业者,在具体的报道角度和手法上会有相似之处。这种相似的处理方式在重大新闻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同质化现象并非完全对媒体有害,如果部分媒体创造了新的报道方式,其他媒体能够及时跟上,则可以促进行业水平整体提高。然而,凡事总得有个度,过了就不行。而且,跟着别人走不是齐步走,走的过程中必须有自选动作,并衍生出更新的模式。目前媒体过度同质化,雷同新闻扎堆出现,不仅浪费媒体资源,还使不少媒体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二、竞争激烈不能成为新闻同质化的借口

媒体单位为了赢得竞争,盲目追求快速反应,而媒体人也因绩效挂钩的机制,一味追求发稿量。这是造成同质化新闻泛滥的重要原因。

毫无疑问,新闻贵在新,媒体需要反应快速,但必须以新闻的真实性为前提,以挖掘最有价值的新闻为动力。有的媒体急功近利,为了抢先见报,往往不深入采访,而取用最省事的办法——从网上取稿。网络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材料和角度都差不多,质量没有保证。而且,不认真核实就从网上取稿,也很容易发生差错。

在新媒体时代未到来之前,一家报纸抢到了新闻而成为独家发布,会获得业内外好评,发行量也会上涨。当年有不少名记者正是通过抢发独家新闻而成名的。当年没有网络,信息传播比较闭塞,独家新闻往往是深入实际采写出来的,不仅现场感强,也能通过许多细节呈现新闻事实。所以,在那个年代,为改变“你有我有”的状况,就要多捕捉独家新闻。当然,也有一些媒体在抢不到独家新闻的情况下,继续挖掘更精彩的材料,并在写作方面别有新意,发挥后发优势。无论是抢发独家新闻还是发挥后发优势,都跳出了同质化的怪圈。哪家报纸少了同质化新闻,多了优质内容,必然有读者、有市场,既有传播影响力,又有经济效益。

如今,在传播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的态势下,媒体已经很难经营独家新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事,即便专业媒体人未发现,自媒体人也会自行报道。受众不缺信息,缺的是经过筛选精编的有较高价值的新闻,缺的是有高度、有深度的报道。经营这类新闻不仅要深入到现场扎实采访,还需要有更丰厚的知识和深耕细作的功力。然而,许多媒体单位还是习惯于抢新闻,如果能做到时效快速、事实准确、编写精良,当然是最佳状态;如果达不到,当然应以事实准确、采编精良优先。可是,许多媒体在惯性作用下,让大量同质化新闻充斥版面。

采编人员之所以会困扰于同质化新闻,也与绩效挂钩有关。许多媒体建立了基础工资与绩效挂钩的工资制度,作为激励记者的一种机制,强调了数量,忽略了质量。没有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考核机制,记者必然一味追求发稿量。我们经常可以从报上看到同一题材的新闻,披露的事实和表述方法都差不多。

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内容的复制和搜索变得更加容易,抄袭和模仿也变得没有边界,同质化新闻现象有了愈演愈烈的势头。然而,同时也可以看到同质化报纸不断衰落的现实。如果把竞争激烈当作新闻同质化的借口,必然会在竞争中陷入更大的困境,乃至被淘汰出局。

三、创作有价值的新闻精品才能冲出重围

报纸之间应该见贤思齐,而不是比坏、比滥,打造新闻精品才能从狭路中获胜。

生存压力问题更多地体现在一般化的媒体上,能做出精品的知名媒体竞争优势明显,有足够的空间和财力支持创新,能够推动优质新闻产品不断面世。一般化的媒体创新能力弱,老是想跟着别人走。这种情形如同博弈论中的“智猪博弈”。在具有优势的大猪面前,小猪唯有搭便车才能获得收益。不过小猪不是一直搭便车就可以获得收益的,如果安于现状做小猪,那么与大猪最终的博弈则是能不能在市场存活的问题了。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跟着别人做同质化新闻,即便能得到一定的收益,那也是暂时的。越是面临生存压力,媒体越应着眼长远,只有创造有价值的新闻精品,才能在竞争中杀出重围。

精品,是质量和价值高的产品。在新闻内容上,要做出精品就必须坚持原创,做不了原创就做深度,定位要准确,并建立自身的品牌特色。以新闻客户端为例,现在新闻客户端用户量破亿的只有三家:腾讯、网易和搜狐。虽然目前三家新闻客户端内容同质化现象较突出,但并非所有运营环节都相似,用户不难将三家新闻客户端区分开来,因为彼此的定位各不相同:腾讯重“事实派”,追求真相,还原事实,以客观、有深度、多角度的产品为卖点;网易做“有态度”的新闻,把握社会情感脉络,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拒绝“新闻超市”模式;搜狐强调“先知道”,一语双关,做“快”的同时也要有“道”,体现媒体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无论“事实派”还是“有态度”“先知道”,各自特色明显,用户可以根据内容侧重选择不同的新闻客户端。

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竞争环境和手段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媒体更要从同质化新闻的困境中走出来,以打造精品求生存。中国同质化的报刊太多,肯定会被淘汰一批,要想生存下来,务必坚持改革创新。

另外,媒体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在延伸出去的平台上赚钱,但只有具备品牌价值的媒体才有可能在新的平台上产生新的价值。打造新的平台有几方面的思路:其一,往融合新媒体转型。英国《金融时报》就是靠精品内容往新媒体转型的成功案例,2013年第二季度其网络版订阅量达343 408份,比纸质版发行量多10万份。中国的许多报刊之所以出现网络版一收费就把用户赶走了的困局,说到底还是因为内容价值有限。其二,往多产业发展,以产业养报业。要明确的是,产业之所以能发展起来,还是借助了报纸的品牌,正因为有报纸的品牌价值,才能在延伸的领域获取新的价值。如果报纸办得很乏味,没有品牌影响力,怎能延伸效用以获取新的价值?其三,与别的行业合作,包括引进战略投资者。基础依然是报纸的品牌,与其他媒体相似、没有影响力的媒体,没有人愿意合作。如果同质化新闻成了新闻领域的通行证,那么新闻行业离写墓志铭就不远了。 k0RGq3Q4oYqOTGu3LHNUCHnv/Z/odyuMlNWG+WNKHRO9i5kYOHe95a906DaUZUr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