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蜀道里的三国:入川这条路,李白都说难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当时,巴蜀地区(今四川一带)内乱,秦惠文王想趁机拿下早就觊觎三分的巴蜀地区,但又担心蜀道艰险,难以成功;一旦分兵,劲敌韩国可能趁机犯边。对此,秦国国相张仪主张进攻韩国,但大将司马错则主张趁机分兵灭蜀。

司马错说,秦国弱小,如果能得到巴蜀地区,不仅能扩充国土面积,取巴蜀地区的财赋,使秦国富国强兵,而且得巴蜀后可从水路攻击楚国,即“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由此,秦惠文王最终定计,使蜀王开凿了从陕西进入四川的金牛道,并派遣司马错、张仪、都尉墨先后攻灭蜀国和巴国,顺利夺得日后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整个四川盆地,从经济上和军事地理上,为秦帝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经济、军事基础。

取蜀道,得巴蜀:常王天下

得巴蜀者,常王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若能取得秦岭以南的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经常能成就“王霸之业”。

秦国攻占巴蜀,最终吞并六国;楚汉相争,刘邦以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为大后方,最终依托强大的经济基础攻灭项羽,建立汉朝;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以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为根据地,多次北伐,创造了以攻为守的军事奇迹;隋朝末年李渊起兵晋阳、夺取关中后,正是迅速南下招抚山南,攻取巴蜀、荆襄地区,才最终奠定了唐朝的开国基础;而北宋也是在攻取四川后,再攻取江南,最后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古代政权来说,要王天下,就一定要夺取汉中和巴蜀。而要夺取汉中和巴蜀,就一定要通过从北向南、连通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四川盆地的蜀道。

我们熟知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那么,蜀道是什么?

从广义来说,全国各地通往古蜀地的道路以及蜀地范围内的道路,都可称为蜀道;但狭义上的古蜀道,指的是连接陕西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的道路。

蜀道,可分为两大部分:

蜀道第一段是从关中平原的长安地区,翻越秦岭进入汉中盆地的道路,道路起于关中,止于汉中。

这一段的关键词是秦岭,主要道路有4条:

子午道:长安→子午镇→子午谷→秦岭→石泉→饶峰岭→南子午镇→城固→汉中;

傥骆道:周至→骆谷关→洋县→傥水→城固→汉中;

褒斜道:郿县→留坝→褒城→汉中;

陈仓道(也称故道):宝鸡益门镇→清姜河→略阳→勉县→汉中。

蜀道第二段是从汉中盆地,翻越巴山进入四川盆地。

这一段的关键词是巴山,主要道路有3条:

金牛道(秦国伐蜀道路):勉县→宁强→广元→昭化→剑门→绵阳→成都(此道还有条岔路,是从勉县→宁强→广元→昭化→剑门→绵羊→阆中→南充→重庆);

米仓道:汉中→冷水河谷道、巴江谷道→巴中;

洋巴道(也称荔枝道):洋县→镇巴→达州。

古蜀道的主要组成,可归结为上述的“北四南三”共7条道路。另外,古蜀道中,还有诸葛亮北伐的祁山道,以及三国时期邓艾灭蜀的阴平道。

蜀道所连通的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对中国军事地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历代有意于王霸事业的开拓者来说,如果得到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那么进可以窥伺中原或占领荆州、襄阳一带要地,退则可王霸一方。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的蜀道奇谋

公元前206年,在攻灭秦朝后,被项羽分封为汉王的刘邦,决定从汉中地区出击秦地(关中平原)。对此,他先是假装要修复子午道(也有说是褒斜道)的栈道,实际上则派遣韩信秘密绕路从陈仓道出兵进攻关中地区,击败章邯,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后,刘邦迫降司马欣、董翳,取得整个关中平原。这时,刘邦已掌握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这为他最终击败项羽、夺得天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刘邦夺得天下400多年后,东汉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邦的后代刘备,也与曹操在汉中地区爆发了一场大战,这就是持续两年之久的汉中之战。

当时,赤壁之战(208年)已过去10年之久,刘备不仅占有荆州大部,而且攻占了益州(今四川地区),三国鼎立之势已初步形成。但在此前,曹操却击败张鲁,夺得了汉中地区,并虎视眈眈地窥视益州,大有通过蜀道进击刘备之势。

曹操夺得汉中盆地,不仅使刘备失去了益州(今四川地区)的天然屏障,而且使刘备失去了进攻关中平原进而逐鹿中原的重大战略根据地。对于此中的利害,蜀部从事杨洪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蜀郡太守法正更是指出:攻克汉中,“上可以倾覆寇敌(曹操),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州)、凉(州),广拓疆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简而言之,攻克汉中,进可攻、退可守,并且可以利用秦岭、巴山的天然屏障,成就王侯霸业。

在此情况下,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从益州(今四川地区)出兵汉中,最终督军力斩夏侯渊,夺得汉中。汉中,也是诸葛亮后来出兵北伐的重要战略基地。

诸葛亮北伐:蜀道里的三国

诸葛亮北伐,出兵正是经由蜀道伐魏。

认识蜀道,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是跳不开的关键点。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六出祁山”。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的北伐是五次,并且五次北伐中,只有三次是经由祁山道,另外两次北伐,一次是出陈仓道,一次是出褒斜道。

诸葛亮为什么要走祁山道?

祁山道,是从陕西汉中出发,经徽(甘肃徽县)成(甘肃成县)盆地、西和,沿嘉陵江西源西汉水,进入甘肃礼县的祁山一带。

对于诸葛亮来说,祁山道虽然距关中平原很远,并且隔着陇山山脉,但道路平坦、利于粮草运输,不像贯通秦岭的其他几条蜀道(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那么险峻。从祁山道出兵,如果顺利,还可以隔断关中地区与河西走廊的联系,斩断曹魏的左膀右臂,进而为蜀汉开疆拓土,夺取土地、人口等重要战略资源。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著名故事,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也确实是因为马谡失守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而将其斩首。

街亭,位处陇山山口,也是通往关中地区的战略要地。失去街亭,就意味着丧失了通往关中之路,诸葛亮被迫率军退守汉中,蜀汉的第一次北伐失败,所以诸葛亮才会不徇私情,坚持力斩马谡。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为何拒绝用?

诸葛亮取道远路伐魏,对此蜀汉大将魏延曾经有过一个建议,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由魏延率领五千精兵,从汉中出子午道奇袭长安,诸葛亮则从褒斜道进攻长安,两军会合直取潼关。

但诸葛亮拒绝了这个建议,所以后世经常有人扼腕叹息:诸葛丞相啊,为何不采用这个奇谋呢?

真实历史中,诸葛亮五次北伐,从来都没走过蜀道中的子午道。这是因为,子午道虽然离长安最近,但道路崎岖凶险,稍有不测,便可能全军覆没,所以,一生谨慎从事的诸葛亮否定了这个建议。

而后世的现实案例也证明,诸葛亮没有从子午道这条蜀道进攻,是非常明智的。

230年,魏国大司马曹真率军,试图从子午道进攻蜀汉,结果行军途中全程大雨、栈道断绝,大军走了一个多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最终曹真不得已撤兵返程。

东晋时,桓温派遣司马勋从汉中出子午道,希望由此进攻长安,结果半路就被前秦军队打败。

明朝末年,闯王高迎祥率领5万军队,从汉中沿着子午道进击西安,结果山路凶险,中途就被孙传庭的2万新兵伏击打败。高迎祥被俘后被杀。

由此可知子午道之凶险,谨慎用兵之人都不敢轻易尝试。

在前四次北伐失败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最终率领10万大军,决定经由相对较近的褒斜道出兵关中地区,正面攻击关中平原。

但魏将司马懿却避其锋芒、坚守不战。蜀汉与曹魏的大军,隔着渭河对峙了100多天。最终,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蜀军沿着蜀道退回汉中和四川,第五次北伐也无功而返。这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句的由来。

邓艾奇出阴平道:魏灭蜀之战

诸葛亮五次北伐失败,后继的姜维也试图为蜀汉建功立业,却终告失败。针对蜀汉,曹魏终于出手了。

263年,掌握曹魏实际权力的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人统率18万大军,分别从甘肃狄道、祁山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多路进攻蜀汉。钟会大军先是夺取了汉中地区的各个要塞,然后又攻破了从汉中进入四川盆地的金牛道要隘阳平关。在此情况下,蜀汉大将姜维等人退而据守剑门关,将曹魏大军阻挡在外。

在曹魏大军无法正面攻破蜀军的情况下,大将邓艾最终率领3万大军,穿越甘肃与四川交界处700多里渺无人烟的山肠绝路,一路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在最危险的地段,邓艾甚至只能用毛毯裹着自己,从山上翻滚直下。在粮食几乎用尽的情况下,邓艾的军队最终神奇地从人迹罕至的阴平道穿越而出,绕过姜维,进入江油、绵竹,迫使刘禅(阿斗)在成都献国投降。

而从甘肃进入四川的阴平道,起步于今甘肃文县(西汉为阴平道、东汉为阴平郡),在越过甘肃、四川两省交界的界山摩天岭、龙门山脉后,进入白龙江至昭化,后与金牛道相会。这条路山高谷深,非常险峻,最终也因为这场魏灭蜀之战而闻名天下。

蜀道交通重心转移:从南北到东西

从军事地理角度而言,蜀道的显赫地位一直居高不下,这也与中国的政治中心分布有密切关系。

五代十国以前,从秦汉到隋唐,关中地区一直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在此情况下,中国在10世纪以前的道路发展,自然主要是以关中平原为中心点,然后向外发散。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国力的空前发展,蜀道由于直接连接关中地区,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唐朝时,蜀道北段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以及蜀道南段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纷纷设立了驿站通邮。唐朝诗人杜牧的诗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描写的便是唐玄宗时期,将今重庆地区的荔枝,通过洋巴道快马加鞭送入长安的情景(唐朝时,重庆一带气温较高,可以种植荔枝)。

五代十国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先是转移到了北宋的开封,但蜀道的军事战略价值仍然居高不下。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对峙中,四川地区的财赋就主要通过蜀道北上运输到前线,以支持宋军。

1131年,宋军在富平之战失败后,宋朝将领吴玠组织残军继续坚守秦岭以北的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誓死保卫进入秦岭的蜀道关口。有人劝说吴玠,让他退兵进入汉中防守,对此吴玠说:“我保此(和尚原),敌决不敢越我而进(秦岭)!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

吴玠舍生忘死坚守和尚原,最终以数千残兵,击败了金兀术的10万大军,迫使金军退回凤翔,暂时放弃了通过蜀道进攻汉中和四川,再沿长江水路、荆襄等地消灭南宋的计划。这也是南宋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重要胜利。此后,南宋依托秦岭和巴山的蜀道天险,与女真人和蒙古人相持了100多年。

蒙古人灭亡南宋后,直至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大都在北京,这使得关中地区的政治地位随之下降。另外,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安史之乱以后,也不断地向南方转移。在此情况下,蜀道(广义的蜀道)的主要交通方向,也从原来的南北走向,转变成了东西走向:

即四川的蜀道交通中,以长江为主干的峡路交通地位上升,这就使得四川的对外联系重心从川西转向了川东南,其重要表现就是重庆(渝州)的地位随之崛起,最终使得四川盆地形成了以成都和重庆为双中心的城镇分布格局。而1997年重庆被设为直辖市,也是五代十国以后,蜀道交通重心从南北向东西转移的重要表现之一。

而我们所熟悉的蜀道,在经历唐宋以后的低潮后,又开始逐渐复兴。

2017年底,连通西安与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全长658公里的西成高铁连接了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运行时速高达250公里,以往贯穿秦岭和巴山的险峻蜀道,已变成高速坦途。

另外根据最新规划,依长江沿线设计、计划从上海连通重庆和成都的沪渝蓉高铁,也将从上海起步,途经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重庆市,止于四川成都站。这条规划总长度达2100公里的沿江高铁通道,武汉至宜昌段、上海至合肥段、重庆至成都段,已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陆续分段动工。预计未来沪渝蓉高铁全线通车后,将成为蜀道贯穿东西的新时代象征。

《蜀道难》已成为过往的回忆。

文献参考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11年版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孙启祥:《蜀道与三国》,襄樊学院学报,2009(01)

樊莉娜:《蜀道交通线路的形成因素》,文物世界,2014(04) MW9J6OaKCHBUSQ5n97uAy1ZKL4nfJCkONpBTllQurzY5LE3aEYcOLD16Lx0BrO7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