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具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由自上古史前时代、进入到中国历史上首个奴隶制夏王朝至分封制战国时期以来,迄至二十世纪初叶封建社会彻底解体暨中华民国成立,期间历经秦、汉、唐、宋等二十余江山易主朝代更迭。于风云际会浩若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做为这其中尤为特别的存在,自 1616 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后金立前清开疆拓土成就霸业,取代大汉明末主一统蔚蔚华夏近三百载。做为少数族裔中央集权的大清王朝以文治武攻勤政仁德创“康乾盛世”亘古巅峰荣耀,经诸代帝王之为恰时代波谲云诡历国运昌殆荣辱兴衰,后随历史车轮滚滚洪流无力坠入垂垂暮年,至公元 1912 末代皇帝逊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遂步曾各以其雄才伟略见诸于世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后尘,自此消弭湮灭于远去的时空烟云中。
随大清皇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做为既往万民尊仰至高无上王权之象征,这一由昔日社会主流中心而今被完全边缘化了的特殊群体-爱新觉罗前清宗室由往昔令人遥不可及之天潢贵胄,于后风霜岁月的强劲裹挟与升沉跌宕中,其家族及个人命运起落恰人生境遇曲折辗转,由此投射出时代背景下世事无常沧海浮沉。
对于其中事关本书主人公身世前源、与之今后人生命运无不产生至要影响的代表性宗族及其典型人物的深入挖掘与人文思度剖析,系本篇章所要集中记录并用以呈现于社会、历史与读者受众。
在以生旦净丑为行当应工的国粹京剧领域,做为挑大梁领班头路角儿,自历来传统上系以各个流派为艺功卓著的生、旦行当领衔担纲,而是为其不可或缺的半壁江山良配辅弼,则当为行内专攻二路老生即里子应工,在当今京剧艺坛,尤以技艺精深闻名业内外的名里子老生黄士骧先生堪为业界此行当领域先拔头筹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故此,凡不论京剧行内人士或广大的戏迷爱好者们对该鼎鼎大名的黄士骧先生其人其名自是尽人皆知,这当然源于他一直以来以个人颇具造诣及影响的艺术成就所赢获并享有的上佳名誉声望。
但这似乎与本书所要记述的“凡尘皇胄”这一主题核心完全毫无关联相去甚远。而以之大名黄士骧名扬业内外相对应的是,这里进而谈及“爱新觉罗·毓巃”这一陌生名讳更是素来无人知晓。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一真名实姓曾确系黄士骧本人专属称谓,且在他人生正式步入业界首次填写个人身份履历时,在其曾用名一栏中曾经郑重其事地写下了“爱新觉罗·毓巃”这几个大字。
众所周知,此“爱新觉罗”这一特别代表符号本系出自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大清国姓、即清室皇族所特有专属姓氏,可为什么黄士骧本人会拥有这一极具特殊意义的专属姓氏,且从始至终并未曾公开启用,迄今却一直是以“黄士骧”为之个人名氏标志?
在这看似为阴差阳错实属大谬不然的背后,实则恰是其本人尤为迥异特殊个人身世之谜,亦更是他迄今八十余载人生之路中始终深埋于心、以之繁复冗沉而无以名状难以言说的个人隐晦心结。
做为还原史实原貌、与疏解平复伴随其个人心底多年的前嫌芥蒂与压抑困厄,事关此内中因由渊源将在本书中对此必有详尽阐述。
在此首先可以充分确定的是,其实黄士骧本人恰是清室爱新觉罗皇族后裔,亦为逐代清廷帝王宗室血亲,甚更为以个人一生专事国粹京剧艺术且卓有成就的前朝皇族直系血脉最近支唯一一人,从中当见其家世身份尤其特殊。
除却大清中叶之始乾隆帝是为其七世祖,后逐朝历代作为其先祖列宗,自黄士骧高祖承袭之序如下:
黄士骧其高祖,为大清入关后第六位帝王的清宣宗道光皇帝,即爱新觉罗·旻宁,其下黄士骧曾祖为道光七子-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祖父为奕譞六子-晚清郡王爱新觉罗·载洵,而其生父则为载洵独子--爱新觉罗·溥侊。依此,黄士骧系为道光皇帝五世孙。
做为本书开篇序幕,围绕黄士骧本人其祖父一代、即晚清重臣--清光绪镇国公、暨宣统内阁海军大臣爱新觉罗·载洵贝勒其人物生平为重点展开。
但若论及该爱新觉罗·载洵身为晚清朝廷重臣与之家国起落,则不得不再向上追溯至其祖父、即在大清朝代起承转合关键历史上绝为标志性人物存在的清宣宗道光皇帝。
戎装道光帝
道光帝与诸皇子
道光帝御笔
本书主人公黄士骧其高祖、即载洵祖父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即帝位,在位三十年。作为整个大清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承继大统的皇王天子,皇储旻宁的登基继位可谓顺理成章毫无争议,但究其身为皇朝帝君之盛德伟业生平作为则在整个大清历史上确系褒贬相加毁誉参半,堪为称扬有嘉贬毁污化各为极端。
是为自幼谨遵“日与诗书相砥砺”,在严格规范的宫廷礼法教育与传统儒家思想系统训导培养下的天朝皇子、至逐步成长为“经史融通,奎藻日新”的有学之士兼以“至敬、存诚、勤学、改过”而自励自勉韬光养晦,尤为注重自身涵养修身的明德之君,爱新觉罗·旻宁他的个人修为质性上佳确属可圈可点令人赞誉,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但论及是为一朝国君之厥功至伟生平作为,以其一向恪守遵循的儒家道德思想、即体现先秦儒家哲学经典的《礼记·大学》论著核心:“修身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依此“治国平天下”对于国家最高统治者一届天子功业建树的综合考量,道光帝确又实为功过难书乏善可陈。
居于整个清王朝统治中期、对之国运社稷前途走向实为至关显要的道光时期恰经列祖先宗立国兴邦成就大清伟业“康乾盛世”其后,时大清帝国统治阶层渐已由一贯勤于政事治国安民,而步入安闲散逸庸碌如常,整体表现为踟蹰不前状态阶段。
这一时期从外围环境,正值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促使社会时代变革进入人类发展史上崭新阶段。工业革命进而促发新兴资产阶级逐步打破一贯沿袭的君主独裁统治而一跃迈上政治舞台,其势力影响日益渐强,并使世界范围内政治形势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形态无不发生根本性改变。
但相对于大清帝国彼时内部环境,由多年以来倚赖前朝太平盛世时已积聚日久的安于一隅无为散淡,各级官场政风日下贪腐无良作为横溢泛滥,愈催生阶级分化社会矛盾突出彰显。
尽管身为大清有史以来堪为清正仁厚德懋可嘉特别尤具勤勉简朴,恪遵“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于一众帝君中为著称,甚而在临终遗诏中特别谨嘱子嗣:“仰为列圣家法,一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为本。”
此是为:帝者,天称也;王者,美行也。
恰如《清史稿》中所载:宣宗(即道光)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且于道光执政间针对安稳社稷清明朝野以及革除弊政发展民生而因应施策勤政图治,重以整肃吏治扼制奢靡以及治理盐政兴疏海运,加以平定叛乱抵制鸦片等由内而外事关政治治理惠济民生社会安定一系列施政举措,但毕竟彼时大清朝廷整体所面临内外环境已远非其前朝列祖以奠定昌隆基业的康乾盛世。
恰为始自成就大清卓越极致辉煌伟业,开创康、雍、乾三代帝王时期历时一百三十余年的经济繁兴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社会安定,在此纵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太平盛世,于所整体遍呈如上表象繁荣背后,却无不隐含日久累积事关经济民生社会矛盾以及统治治理诸方面的贻害隐患。
源于立国建业以来,随着“盛世滋生人丁”(康熙语)人口激增兼土地资源匮乏致使民众维生艰难,加以统治阶层钟鸣鼎食豪奢极欲及官吏贪腐盛行,百姓负担愈趋加重民生困顿不堪催生民怨情绪孳生,由此多重积弊日重,故激发民变反抗斗争时有频发。
清中叶时期,源于道光前朝嘉庆年间所爆发规模最大的一次反抗清廷统治的农民战争即白莲教起义以及后天理教起义,各以从者日众历时日久致使清廷数十万军力与超亿两白银的损耗,国库为之一空,如《剑桥中国晚清史》所载:从长远看,白莲教叛乱给了清王朝一个破坏性的打击。
源于官场纲纪败坏故滋长民变纷起,受压民众为反抗统治者社会阶级斗争的频发迭起此消彼长,导致社会秩序与君主王权统治均遭受强力冲击,域内大清朝廷与臣民百姓间斗争矛盾愈加激化。
而来自域外大范围国家工业革命的渐趋蔓延,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空前膨胀,愈催发其图谋向本国之外领域、觊觎对他国进行资源掠夺与资本扩张,西方殖民者鸦片贸易的泛滥输入不仅致使国人丧志,更促发大量国有白银外流。
向以居于九重深宫不谙域外时势,唯以固守天朝上国自尊与狭隘蒙昧并存,处盛世之下滋长的虚妄自大裹足不前是为一向弊端,历史长久沉积下的流弊内疾与现时外衅边患相互缠织裹挟,如此内患频仍及外忧迭起。时代漩涡之下,即便是为仁德之君、素以“守成”之绩而称道,实为“守其常而不知其变”,向以循规蹈矩闭关自固,无视外围诸邦强弱纷争、以及内部历久贻患的道光皇帝欲要因应而变励精图治,以求力挽现时国力衰微以及回复既往大清威仪,奈何已是无力回天。
如此即便秉持其时为一朝天子宏图抱负,但唯此个人主观意愿与周遭内外疾患往复叠加客观现实的南辕北辙鼎立相悖,实其发展态势已呈四方多事积重难返。
时于道光二十年(1840 年)举世震惊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从此饱有独立主权的泱泱大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做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历史性重要转折的关键节点,由此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当处在这一天朝尚国由盛转衰适逢其时的一朝天子,虽一世空怀振兴国运之志,无奈旧日荣华日渐枯竭已趋愈远。时为自感庸懦无能无措“妄称显号,而亦实无可称述之处,徒增后人之讥评,朕不取也。”依此道光遗诏或可是为以之谦言愧怍权当自我盖棺论定。
若以客观论及是非成败,恰若《清史稿》载:所谓有君而无臣,能将顺而不能匡救。国步之濒,肇端于此。呜呼,悕矣!
自该道光帝当朝,即便其竭尽任贤去邪力图重振纲纪,但于前代开国立业繁景盛世下于内长久积聚的陈珂宿疾遗患无穷及朝野割裂,尤加对外鸦片战争的最终失利,自此揭开了大清帝国由既往繁盛昌荣沦落到颓丧萧条中蹒跚前行,并始由国力越趋羸弱而走向步步衰亡的序幕前奏……
继道光帝后,由其四子奕詝于道光三十年(1850 年)承继大统的咸丰帝当朝,道光七子即奕詝七弟奕譞为本书主人公黄士骧曾祖。
爱新觉罗·奕譞生于道光二十年(即公元 1840 年这一特别年份)。随兄长咸丰帝登基即位而获封醇郡王,并为内廷行走(在宫廷内担任特定非常设官职,为皇帝直接指派官员)。
系为生平不过仅三十岁的咸丰皇帝在位仅十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系列内患外乱的接踵而至,自此大清国正式开启了其步入摇摇欲坠的时日进程。而与此相呼应的是,期间以之强权铁腕主宰晚清政局、执掌朝纲权柄并统治整个中国长近半个世纪,并以此最终衰竭大清皇朝命运的关键人物叶赫那拉-慈禧一跃迈入清廷至尊暨中国近代史历史舞台。
自 1861 年清文宗咸丰帝驾崩后,历同、光两朝作为朝廷重要幕僚与皇帝直系宗亲的奕譞在晚清政坛执掌军政大权,先后被赐封都统、御前大臣、加亲王衔并晋封醇亲王,更以当朝皇帝生父特受朝廷恩封加赐为整个大清十二位世袭罔替(世代承袭爵位)的铁帽子王之一,享受一等王爵极至待遇与特权非一般亲王可及。
除却本身做为嘉庆之孙、道光之子、咸丰之弟,以及光绪之父与末代皇帝宣统祖父,围绕其祖、父、兄、子、孙这上下五代直系血亲皆为大清逐朝天子,醇亲王奕譞其生前身后确系贯穿整个中晚清最为显要宗室背景与位居要职显爵手握大清实权并荣耀光环加身外,时为与统御晚清铁腕人物慈禧太后其家族联姻的醇亲王兼以太后妹夫身份(奕譞嫡福晋为慈禧胞妹叶赫那拉·婉贞)是为尊居彼时帝、后两党核心人物所为人瞩目。
醇亲王奕譞
醇亲王与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
光绪帝 爱新觉罗·载湉
尤在光绪朝,身为大清天子载湉生父的醇亲王奕譞即便以之身居“子君父臣”这一特异身份而位列朝廷军机要员并总理海军事务大臣,由此在整个晚清政坛作为权力中枢,始终扮演着绝为举足轻重的政治角色,以辛酉政变、兴办洋务、筹建北洋水师构筑海防、兴建铁路等诸项政绩与个人作为而彪炳晚清史实。
但以之字谓“朴庵”及自号“九思堂”“退潜主人”这逐一个人立注标识,且数度婉拒封典,甚不惜称病恳请辞朝归隐。而最具特别意义的是当年于同治帝身后,由慈禧指定醇亲王之子、时年仅四岁的载湉立嗣咸丰以承继大清皇位,对这一天降佳音奕譞听闻即时反应却是出乎常人“醇郡王惊遽敬唯,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此为同光两任帝师翁同龢所记)其一方面或以此预见自身亲生骨肉这一稚嫩生命日后虽贵为九五之尊,但却难逃自幼一路被控、被虐、被幽禁、被毒杀,实为大清一代最悲情帝王光绪的一生凄惨厄运,而身为担任帝国重任这一年幼天子载湉生父,是为人之父母的他必有此灵感预见而发自切肤之痛。
从另一侧面,足可观醇亲王奕譞毕生其人物实质内核恰是以之虽身位朝廷显臣荣耀傍身而大得其势之名,却为居疑谤惊心之地实身为临深履薄,且处社稷飘摇及江山溃腐下唯求“退而自省”远离纷争,除此别无他求,越由此而为继其父道光帝后以之恪遵祖训并特别兼顾“子君父臣”唯重自治修身明德兼懋而受上下称誉。故于光绪十六年处长久忧思惊惧中的醇亲王仅以知命之年卒世,为此“震悼实深”的当朝天子为其生父所一世秉奉“行义合道”,而由上谕特别尊奉钦著为“皇帝本生考”,并再由慈禧太后另特别为之加封谥号为“贤”。
如此远高于任一般宗室王爵的特殊礼遇,是为独获此封号美谥的一代醇贤亲王奕譞其毕生特异身份与之德行修为的最佳注解。
恰如《清史稿》所记载:“醇贤亲王尊为本生亲,乾乾翼翼……”
其虽尊居权臣显贵却为净心似水不擅弄争权,一生向以勤勉严慎恭谨思谦之个人修行操守足以可鉴。
另一方面,也诚如该《清史稿》对醇贤亲王身为晚清朝廷重臣其生平作为所作史评本记:迨时移势易,天方降割,漠然不知阴雨之已至,一发而不可复收。天欤人欤,亡也忽诸,尤足为后来之深鉴矣!
即便短历同光中兴,但期间经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庚子国难诸天方降割内外衅端日增,而乘荫历朝盛景下所长久遮蔽的妄自蒙昧不知更张,盖受天朝体制桎梏难离窠臼,加铁腕威权掣肘训政,即便同光两朝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均受控为个人掌中棋子,难有丝毫逾越之举,纵有子君光绪帝于之身后历百日维新除弊图治,却遭戊戌失败被幽禁瀛台,以无枷之囚渡过其区区三十八载人生的最后十年,即便一届当朝至尊皇帝蒙受如此极端碾压,身为皇父、乃一朝侍君王公的奕譞又奈何其得?
醇亲王与左宗棠
醇亲王奕譞(中)与李鸿章、善庆
如此才有当初在太后之特别授意下,时为总理海军大臣的醇亲王不惜以筹组两个北洋舰队的海军经费为之挪借,用以修建实供老佛爷个人安享怡乐的行宫颐和园,实为于国力衰微临昏聩不堪边缘下整个晚清朝廷溃朽之为的一大政绩败笔。
这一耗时达十余载、耗资逾千万两白银,以令人咋舌的硕大投入所修筑的巧夺天工富丽堂皇如诗如画的历史暨人文景观宏大建筑群,做为中国近代历史重要见证与现存最大皇家园林而位列世界遗产名录,由此既使国人引以为傲,亦令世上所有慕名赏游者为之叹为观止。
但在此极至风光的背后,它又何尝不是身为晚清朝廷重臣醇亲王奕譞个人当初心头之痛、与之一世违心“杰作”呢?
正如他在年五十寿辰于醇王府一面镜上所题:“有镜之名无其用,吾人鉴之宜自重。”此为向身居高位的醇王常怀戒惧慎独,用以警示做为晚清第一王府后世家人的遗风家训,更为奕譞个人对之一生作为的深刻感悟与自律自省。
这样与其说寡欲淡然独善其身是其一向品性修为,不如说是深陷政治漩涡与身处国朝乱象颓势下唯以“九思”“退省”而从烦神愧怍与万般压抑中寻求自我释怀矣。
除此因循道光父训“至敬、存诚、勤学、改过”,唯重自我修行退而求学外,或别无他法。
而无论“朴庵”“退潜”,恰应其封号“醇”王,是为恪谨操守德行出众之纯正淳朴者。
醇亲王书法及诗稿
亦正乃其名“譞”者,慧也,源自爱新觉罗皇族宗室历来承袭的学识品教,时为晚清著名政治家,既为文武双绝之才更向具文采斐然的醇贤亲王奕譞亦多有个人诗文、书法、歌赋如《九思堂诗稿》等多名篇佳著锦绣文章而为故宫珍本留诸于世,以是为记录清廷人文史实及修身齐家触念感怀,并以此遗予后世家传以作对于列祖先宗之凭吊怀念与修为自勉。
醇亲王奕譞与子载沣、载洵
写至此处,笔者不禁由此联想到,是为本书主人公的黄士骧即便其非为文人雅士,但多为不经意间所展露出的对于诗词格律兴致雅好所素具的修养底蕴天赋异禀,仅单此一隅,或许亦正是他与生俱来的爱新觉罗宗族血脉根源所在。
◎ 醇亲王与子载沣
◎ 醇亲王福晋刘佳氏(载沣、载洵、载涛生母)
◎醇亲王侧福晋颜扎氏、刘佳氏、李佳氏(左至右)
◎醇亲王(右二)与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左二)等家眷
如此也恰印证了其曾祖身为一门宗室王公,却为大清皇朝输出其子孙两代帝君的醇王爱新觉罗·奕譞当年曾以景抒怀:“奇缘钟造化,佳气郁峥嵘。”这或为无心之言,但言外之境确为蕴意深远。
所谓自然天成、无修有道,愈铺砌造就奇伟不凡,此绝非仅止于景色也。
醇亲王府
于曾祖醇亲王之后,奕譞六子载洵为本书主人公黄士骧祖父。
爱新觉罗·载洵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 年),系光绪载湉六弟,1889 年光绪亲政获封辅国公,次年晋镇国公,六岁时其父醇亲王奕譞薨逝,胞兄载沣承继父爵为二代醇亲王。载洵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袭贝勒(亲王、郡王下皇朝三等爵位),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载湉驾崩瀛台,慈禧指定醇亲王载沣年幼长子溥仪立嗣为皇帝,皇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继清初多尔衮后第二位大清摄政王),皇叔载洵、载涛各由原贝勒爵位向上加封进阶至郡王衔。
由此,这一诞出两朝皇王天子并两代一等王爵的显赫醇亲王一脉愈以此登顶整个大清王朝地位巅峰。
1889 年光绪亲政,御弟载沣、载洵获封镇国公、辅国公
皇父-监国摄政王载沣
以摄政王载沣为标识的大清银票
皇叔载洵、载涛加封郡王衔
自溥仪登基称帝,醇亲王一支载沣、载洵、载涛此同胞兄弟三人做为倍受朝堂上下尊奉荣宠的宗室近支王公显爵,均为主导晚清政局暨朝廷内外事务重要代表人物。
晚清皇族宗室载沣、载洵、载涛三兄弟
光绪御弟-载洵、载涛二贝勒兄弟
如果说与身为其父兄的两代醇亲王相比,尤其现时的摄政王载沣时为整个清末朝廷实际统治者掌门人,本多有承袭其父虽居朝廷显位与政坛风口浪尖,却一向表现为谨慎谦恭敦和内敛,但其胞弟载洵则截然相反,向以个人血性刚硬派而著称。
由宣统元年(1909 年)始,皇叔载洵即由皇室贵系、时身为晚清朝廷重臣担纲着筹备海军处事务大臣、资政院议员、参预政务大臣、补授海军正统领并任海军大臣。
/宣统元年皇封载洵为筹办海军大臣/
甫一上任,即铭记其父-前总理海军大臣醇贤亲王于病将不起时曾嘱于光绪帝的“毋忘海军”殷殷寄托,面临由于前朝甲午海战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国家海防力量呈一片空白残危败局,为力图匡复大清水师强固海防这一先人祈望,载洵以少壮派雄心笃志与身体力行在时清廷政坛以标志性的有志之士多有个人建树作为。
海军大臣载洵所获勋章
首先于宣统元年,做为筹办海军事务大臣的载洵为重整清廷水师,经对全域沿海沿江各省海军武备进行严察巡视,即将原北洋、南洋、广东、福建四支舰队进行统一整编,并重新委任巡洋舰及各主力舰队统领与海军总司令,筹组海军将士人才机构并改组军令军政,以整体统筹大清海军建制及指挥体系。
清廷海军大臣载洵(中)与海军部要员
晚清海军衙门
载洵等与各使馆官员
1909 至 1910 此两年间受摄政王载沣亲遣,载洵数度走出国门,率团远赴欧洲英德意奥及美日专程考察国际海军军备设施建设,斥资定制“永丰”(即后知名中山舰)“永翔”号等多艘重吨位大型炮舰及驱逐舰、巡洋舰用于武装清国海军战斗装备。于赴海外诸国考察中将所重点锁定的用以保卫沿岸海防基地、以及港口城市任务的新大陆海军陆战队-这一用于执行登陆作战并保卫沿岸海军基地及港口防卫任务的特殊兵种部队首度引入国内,当年即于山东沿海烟台建立大清第一支海军警卫队。同时为加大力量投建沿海军港及规模化舰船基地,并于福建马尾设立船政衙门,于浙江象山兴建起大型军港船坞基地等诸项军政务实举措,用以严加强固国家沿海海防。
时为大清朝廷重臣的载洵数度赴海外考察所到之处,其务实笃行作风与身为大国朝臣威武之姿凛势浩然,无不令各东西列强首脑对之肃然敬慕,并由此而对昔日贯呈陈腐萎靡的大清国这一东方睡狮引为刮目。
于载洵赴外两年考察回国后的 1910 年 12 月,参照日本海军建制范本,清廷海军部正式成立,载洵亲任海军大臣,属下设军制、军政、军防等八部司。除作为海军组织构建及逐项设施设备规范配备建设,为力促海军人才培养,兴办多家船政学堂及水兵专业培训机构的同时派遣百余名海军人才优等生赴美、日留学深造,归国后多为民国时期中国海军高级军官将领人才。
自其上任不过短短三年时间内,大清朝廷针对国家整体海防建设从海军武装军备设施充分配备、到各沿岸军港海防分布设立、与大清海军军政建制以及海军人才培养,从外海防卫到沿岸警备全面系统化的完善建设,使清政府的海军近现代化建设取得极具突破性进展。
晚清培养海军人才(中坐者为海军大臣载洵)
晚清海军力量装备
如果说身为大清国最后一任朝廷总领海军大臣,恰与载洵其出生之年所遭遇的甲午海战一败即是前朝清廷北洋水师的覆灭终结,于后的他做为深刻汲取前人教训隐痛而居安思危踌躇满志,围绕卫国海防抵御外侮诸项切实可行的身体力行与实际作为,正是大清水师重建与近代中国海军复兴创建的新起点。
而由载洵亲自操刀的发展海军七年规划(1908-1915 年)从战舰饱有与舰队编制及军港设施完备、设立海军大学等诸项规划举措将由前甲午战败而有海无防形同虚设的王朝海军力量、以及陷危机深重的大清帝国力图革新与发展振兴、按照强固国家海防策略实现稳步复兴。
同时身为宣统清政府内阁 13 名成员之一的载洵在为政作为方面亦多有功绩建树。
1910 年,经载洵等人力争,终为十五年前以英勇抵抗誓死不降而壮烈殉国、但却长年背负甲午战败罪责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被彻底昭雪平反,终以此告慰这位为国家及民族大义而慷慨赴死尽节以终的悲剧英雄。
也同在宣统二年(1910 年)任皇朝内阁大臣的载洵特别上书奏请清廷,革除赋予君臣特殊关系的“奴才”称谓,至此自明清两代以来延绵五百余载的“奴才”这一特异身份称谓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宣统三年(1911 年),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为主旨的辛亥革命狂飙骤起,至次年元旦清室退位中华民国成立,随清中晚期以来于风雨飘摇中一路蹒跚而行的清廷大厦终临倾覆。
为挽狂澜于既倒、以图匡扶大清基业,时为少壮派的末代朝廷内阁大臣载洵与胞弟载涛及皇族显臣宗室代表于 1912 年 1 月 19 日即时成立“宗社党”,该政治组织作为“君主立宪维持会”力反清帝退位,主张组建战时皇族内阁,以极力维护皇朝统治,誓死效忠大清。
但即便身为一既往皇族骄子,其个人为无愧列祖先宗江山社稷而浩气盈胸,却奈何整个大清王朝时已江河日下气数不再,唯空怀一腔报国志,悲切向苍天。
这里笔者不禁由此遐想,假若是载洵早来到这个世上十几年,以他尤为区别于其祖父道光帝、及其父兄一二代醇亲王一向为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志向血性与功力作为,这样于戊戌国变之际,他定会竭尽以助兄长-确为孤家寡人的光绪帝一臂之力,以兄弟携手其利断金,由此以锐意求治革故鼎新切实作为势必将清王朝推向另一康庄之路,那样大清命运或许就此彻底改写……
但历史没有假设,孰能安然预测?
身为皇室贵戚暨朝廷重臣,一向满怀雄志抱负的爱新觉罗·载洵恰生于清王朝时当昏聩不堪无可救药之垂垂暮年……
如此天朝上国之列祖基业与末代皇权之尊威荣耀无非以此化作为梦幻泡影。
而对于凡及皇朝国运兴替即便如其祖父道光、及兄长光绪与侄儿宣统皇帝虽各尊居一届大清帝王、或无论其父、即七王爷醇亲王奕譞身为朝臣显爵与之个人宏图,皆无一不是被强劲历史潮流裹挟其中,逐一无不应于所谓时也,运也,命也。
随时代洪流的巨浪奔涌,统治中国社会几千载的君主专制制度被彻底推翻,这一历史与时代的必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极力推动将既往皇族朝代消亡淹没在时光烟云之中。
做为这一几千年历史终结典型标志的大清朝廷与末代皇帝,虽于其后三十年代在日本帝国挟制下意欲光复清廷,但即便曾为匡复基业的宏志在胸,此时身为满洲国帝王皇父与二皇叔、前为大清摄政王与朝廷重臣的载沣、载洵、载涛三兄弟在日方竭尽利诱与溥仪极力规劝下却丝毫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力拒伪满履任,即便就此赋闲隐居京津宅做寓公亦不为所谓复兴清室而向觊觎中国主权、意欲向我殖民统治的任何外寇委身投靠,愈彰显了在民族大义这一泾渭是非面前,身为蔚蔚中华子孙暨大清皇族后裔唯以坚守气节是为不可动摇绝对根本的价值所向。
载洵书法绘画及篆刻作品
综上所述,以上如清中期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晚清醇亲王奕譞、清末朝廷重臣载洵贝勒三位各自在中晚清历史当中该祖孙三人无论他们各自处大清江山由令人钦羡称誉的盛极到饱受诟病的衰败、并走向最后终结,无疑令国人始终视为矛盾焦点而留存中国历史史实,时为伴随这其中大清国业盛衰的无论一届至尊帝王或王朝显臣,无一不是以其个人命运与朝廷国运紧密相连,故在中晚清甚至到整个大清历史当中亦都是为标志性的人物存在。
如上三位恰为本书主人公黄士骧高祖、曾祖及祖父三代直系血亲,且逐人品性修为与行为特质或为退省内敛抑或强势孤傲,或深具文思造诣或魄力作为,逐一无不于之血脉后代黄士骧本人身上有所彰显。
可是身为黄士骧本人,却自始不曾启用可充分印证本为既往皇族至亲纯正血统的爱新觉罗这一显赫姓氏,而一直沿用黄士骧的名姓,且在印证其血缘关系与文化特征的自身民族成分标示中,亦完全背离本为满族后裔的宗族标记,贯以与之为完全不同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的伊斯兰回族为个人民族成分。
如春秋名著《左传》有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做为任一公民个人社会身份最显要符号标志的、其个人姓氏以及民族成分与之直系血缘此一实际身份属性完全相去远矣有如天冠地屦,欲揭开这内中玄妙面纱奇异端倪,有待于以下篇章中寻踪觅源,以之真容本相还原映现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