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是实现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实验室中存有多种机械设备、各种化学制剂和药品,甚至有部分易燃易爆的危险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影响正常教学,还会对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公共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失。因此,为了杜绝这些安全隐患,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堂课应该是“安全教育课”,大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实验操作规程,加强自身防范意识,避免实验室教学事故的发生。
实验室常见的安全事故主要有以下六种。
实验室中很容易发生火灾,因而要加强实验室防火工作。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要建立防火工作安全制度和责任制度,经常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学习消防安全知识,要经常对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电气线路、危险品进行安全检查。
(2)各实验室,尤其是化学危险品仓库要有专人负责消防工作,易燃、易爆物品不得在露天、潮湿、漏雨或低洼易积水、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存放;不得将与防护、灭火方法相抵触的化学危险品存放在同一处。
(3)禁止将与实验无关的物品带进实验室,不准在实验室内堆放可燃、易燃物品。要保持实验室内外消防安全通道畅通,严禁占用通道堆放物品。
(4)在实验室内,要严禁非工作用电炉或其他明火。若因实验需要使用时,必须远离可燃物和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使用中要时刻注意消防安全。停电或停止用电后要及时切断电源。同时,实验室和实验大楼内严禁吸烟,特别是使用有机溶剂做实验时,绝不允许有明火存在,因为有机溶剂是一种极易燃烧和爆炸的物品。
(5)实验室内必须配备符合要求的消防器材,且要摆放在显眼、易于取用的地方,并定期检查,确保有效。
(6)实验结束后,参加实验的同学不要急于离开实验室。要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清理,如关闭电源、水源、气源,处理残存的化学物品,清扫易燃的纸屑等杂物,以消除火灾隐患。
2018 年 12 月 26 日 9 时 34 分,119 指挥中心接到海淀区北京交通大学东校区 2 号楼起火的报警。消防部门全力灭火,到上午 10 时 20 分,现场火情得到基本控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校里发生这么严重的火灾呢?经核实,北京交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学生在学校东区 2 号楼环境工程实验室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期间,实验现场发生爆炸,事故造成 3 名参与实验的学生死亡。令人心痛!
实验室中引起爆炸的主要原因是操作不当。因此,在实验操作中,对于仪器如何使用、药品如何取用、如何给物质加热等,都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1)实验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实验中用到的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严格按计量分配,按操作规程取用。
(2)实验室内存放的易燃、易爆等物品要放在安全可靠的地方,并由专人保管。炸药、雷管等如需存放则必须经公安机关审批并妥善保管,防止丢失和爆炸。
(3)在使用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时,一定要加强安全警戒工作,实验者要佩戴防护设施,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实验室。
(4)需要使用高压容器的实验,首先,要进行安全检查,严防气体、液体泄漏;其次,严禁日光曝晒并远离热源;最后,高压容器充装不宜过满,且专门使用,不要混装,设置提醒标志,并时刻注意时间。
(5)在进行各种有潜在危险的实验时,要精力集中,不能中途外出、思想开小差或进行其他与实验无关的事情。
在实验室中,除了有易燃、易爆物品外,很多化学药品还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如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中毒等事故。而要在实验过程中防止中毒,就需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采购剧毒物品必须持有《化学危险品采购证》,购置回来后要实行双人、双锁保管,领用时要实行专人审批、限量发放、双人监督配置等。
(2)实验室要做好通风排气工作,参加实验的学生切不可在通风条件不好的环境中进行有毒实验。有强刺激或有毒烟雾的实验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使用水银做实验,要防止水银蒸气中毒。
(3)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尽量避免各种有毒物品侵入人体的皮肤、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禁止用手直接取用任何化学药品,称量或使用有毒药品时必须戴橡胶手套和防护用具,并在有防护的通风橱里进行。
(4)在实验后仍有剧毒药品剩余时,要及时退还,绝不能出于好奇或其他目的私自存放。严防学生将毒品带出实验室。1994 年的清华投毒案、2013 年的复旦投毒案都是由于实验室管理疏漏导致有毒物品流出,造成伤害事故。
(5)严禁在实验区域内饮水、进食,严禁用实验室器皿饮水,或把食具带进实验室。
(6)有毒药品的使用要严格按规定操作,如有撒落,应立即按照科学方法处理。接触过有毒药品的手应立即清洗干净。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废渣等妥善处理,不得随意排放。必须排放的,应经过净化处理,其有害物质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环保部门规定的排放标准。
在实验室或实验工厂中进行金工、木工等实验时,要特别小心,以防电器伤人。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切不可在用钻孔器、锥子、针等切割和穿透物品时,用另一只手为物品作垫层,以免穿透时被机械击伤。
(2)切不可在进行弹、喷、射击等实验时对着人,以防伤人。
(3)在有较大噪声环境中进行实验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如戴耳塞、耳罩、耳棉等,以免造成耳聋、耳鸣等严重后果。
(4)要正确使用玻璃器材。
(5)切不可把手插进螺孔或管子中,以防毛刺刮伤。
(6)要备好急救药品箱,配合实验室一般伤害处理药品,以备急用。
在实验室中,有很多强腐蚀性物质、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如浓酸、浓碱、氢氟酸、钠、溴等,皮肤直接接触到这些物质便会引起局部外伤,即灼伤。要想在实验过程中不被灼伤,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做实验时,一定要小心谨慎,穿戴隔离衣帽、口罩和防护手套,尽量不要让药品接触到自己的皮肤。
(2)不要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擦洗溅在皮肤上的药品,这样做反而会加快皮肤对药品的吸收速度。
(3)在化学实验室里,应该一直戴护目镜(平光玻璃或有机玻璃眼镜),防止眼睛受刺激性气体熏染,防止化学药品特别是强酸、强碱以及玻璃屑等异物进入眼内。
在进行细菌、生物实验时,如不够小心,很可能引起细菌感染。为此,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实验用细菌必须有专人管理,在做细菌实验时,严禁他人随便进入实验室。
(2)不能将细菌瓶(箱)随处存放,严防细菌泄漏、扩散。
(3)要明确细菌和生物是否对人体有危害,特别是做病菌实验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以免被细菌、病菌感染。接触血液、感染性物质及动物、污染表面或设备的操作,宜戴大小合适、柔软舒适的手套。可能发生感染材料溢出、溅出的操作,应戴两副手套。穿戴前检查手套有无破损和污染。
(4)进行细菌、动物实验的人员,做完实验后要进行消毒。
(5)做完实验后,要对用后动物进行消毒,并妥善处置。
(6)实验室中一次性使用的污染材料可高压灭菌后焚烧或直接焚烧;可反复利用的已被污染的材料应选择先消毒再高压灭菌或直接高压灭菌。灭菌后的材料经洗涤、干燥、包扎,再灭菌后使用。不提倡用干热法处理生物废物,也不能用微波、紫外线、离子辐射等方法处理。
放射性物质,是指含有能自发放射出穿透力很强射线元素的物质。这种射线是人的感官察觉不到的,必须采用特殊仪器才能测出来。因此,在实验中接触放射性物品时必须十分小心,并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要设专人对放射性物品的性能、存放库、操作室的辐射情况进行检测,且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2)必须将放射性物品存放在防辐射箱内,使用后必须及时入库保管。
(3)要加强对放射性物品的安全管理,严禁被盗、被烧及流入社会。
拓展链接:
实验室辐射安全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预防,是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了解实验室配备的消防器材,并学会使用,熟悉消防通道的位置。
(2)做实验时,不要将与实验无关的物品带进实验室,不要在实验室内存放可燃、易燃物品。
(3)实验工厂和实验大楼内严禁吸烟,特别是使用易燃易爆的有机溶剂做实验时,一定要保证没有明火。
(4)仪器使用前,先了解其性能、配备及正确操作方法,零件及附件严禁拆卸,勿私自调整,并注意插座电压(110V或 220V)的类别,切勿触摸电极或电泳槽内的溶液,手湿切勿开启电源。
(5)在实验室内,要戴手套,穿着实验服(最好长及膝盖下),避免暴露肌肤;戴眼镜或安全护目镜;留有长发者,应戴套(将头发卷入套内),或用橡皮圈束于脑后,以防头发着火或污染实验。
(6)实验前详阅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细节的原理及操作,实验进行中有任何状况或疑问,随时发问,切勿私自变更实验程序。打翻药品试剂及器皿时,要随即清理。
(7)不要随意触摸和打开各种试剂,不要使用不知成分的物质,不要任意混合各种试剂,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8)洗液、浓酸、浓碱具有强腐蚀性,应避免溅落在皮肤、衣物、书本上,更应防止溅入眼睛里。
(9)易燃、易爆、剧毒化学试剂和高压气瓶要严格按有关规定领用、存放和保管。
(10)实验结束后,不要急于离开实验室,要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清理,如洗净双手,关闭电源、水源、气源,处理残存的化学物品,清扫易燃的纸屑等杂物,消灭火灾隐患。
(11)了解实验室内急救药品存放位置,掌握药品使用方法。
(12)不要单独使用危险品做实验。
在实验室中,倘若发生伤害事故,需要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1)在烫伤后,不能用水冲洗,一般可在伤口处擦烫伤油膏或用浓高锰酸钾溶液擦至皮肤变为棕色,再涂上凡士林或烫伤油膏;被磷灼伤后,应用 1%的硝酸银溶液、5%的硫酸铜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洗涤伤处,然后进行包扎。
(2)在扎伤后,切勿用手抚摸伤口,也不能用水冲洗。若伤口较大、流血较多,可用纱布压在伤口上止血,并立即到医务室或医院治疗;若伤口里有碎玻璃片,应先用消过毒的镶子将其取出,在伤口上擦红药水或龙胆紫药水,消毒后用止血粉外敷,再用纱布包扎。
(3)在误吞有毒物后,可服肥皂水、芥末水等催吐剂,或把 1%的稀硫酸铜溶液加入一杯温水中服用以引起呕吐,然后送医治疗。
(4)在吸入毒气后,若中毒较轻,应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松解衣服(注意保暖),安静休息即可,必要时,可吸入氧气,但不要随便进行人工呼吸;氯气中毒时,可吸入少量酒精和乙醚的混合蒸气解毒,严禁进行人工呼吸;中毒较重应立即送医治疗。
(5)在皮肤受(强)碱腐蚀后,应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 2%的醋酸溶液或硼酸溶液清洗,然后用水冲洗;若碱液溅入眼内,应用硼酸溶液冲洗。如受酸腐蚀,应先用干净的毛巾擦净伤处,再用大量的清水冲洗,然后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稀氨水、肥皂水)冲洗,最后用清水冲洗,涂上甘油;若酸溅入眼中,先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马上送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