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社会中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法律范围内的相对自由。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的养成期,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在面临学习、生活、恋爱、升学、就业等一系列重大人生问题时,难免会出现价值判断偏差,少数大学生甚至突破红线,触犯国家法律。所以,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十分必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仍处于和谐社会的发展时期,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安定因素、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仍然存在,治安形势十分严峻。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各种不安定因素也必然会反映到高校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必须用社会主义法制思想教育大学生,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
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如何,将直接关系和影响我国社会的法制建设。高校要提高对法制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在前些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显示,在犯罪的 51 名大学生中有 16 人来自重点院校,占总数的 31%。在这些罪犯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重点院校的大学生频频犯法说明不能只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法制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法制安全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人的素质的其他方面,如价值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现代社会,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时时处处规范公民的行为。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须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法制教育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提高综合素质。另外,大学生虽然能快速接受新事物,但容易感情用事,法制教育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思维方式,引导大学生在遇事处事时从法律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逐步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自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全国各地的本专科高校开始扩招,一方面迅速增加了大学生的数量,另一方面也使得生源的素质出现整体下滑,这不仅体现在大学生自身缺乏法律安全意识,容易上当受骗,还体现在大学生易冲动、法律意识淡薄,轻则违法违纪,重则犯罪。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制安全教育,不仅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其人身财产安全,还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有助于高校培养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强大学生法制安全教育,也是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落实和实践,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