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令世界惊叹的中国故事——
时速 350 公里的“复兴号”半日往返千里;首台千万亿次超算“天河一号”,运算 1 小时相当于 13 亿人同时计算 340 年以上;5G开启商用,半秒能下载一部影片……
这是让世界惊艳的中国成就——
今日之中国,1 小时能创造超百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大约 1.5 亿斤粮食,新建近 500 米高速铁路,处理约 600 万件快递,往来货物贸易额超过 5 亿美元……
70 多年沧桑巨变,有一种奇迹,叫“中国速度”。
1978 年,邓小平在日本访问乘坐时速 210 公里的新干线时感慨:“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那一年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只有 5.2 万公里,虽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翻了一番,但高速铁路里程还是零。
2019 年 5 月,设计时速 600 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刷新了人们对“中国速度”的认知。
从改革开放中来,向民族复兴奔去。
80 多岁高龄的资深电力机车专家柯以诺至今难忘,2008 年国内首条设计时速 350 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开通时的那份激动,自此中国正式迈入了高铁时代。
如今,中国高铁已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
截至 2022 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 15.5 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达到 4.2 万公里。中国是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运营动车组最多、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全国高铁网已覆盖 94.7%的 100 万以上人口城市。“中国高铁的发展经验值得别国借鉴。”世界银行刊文如此称赞。
当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变成记忆中的风景,向着更快速度“起飞”的中国高铁,成为新中国 70 多年发展成就的鲜活范例。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绿皮车是中国火车的标志性“时装”,也是中国火车的代名词。
当时全国铁路线上的火车都是清一色的绿皮车,没有空调,取暖、烧水全靠烧煤,速度缓慢,晚点更是家常便饭。
正值青春年少的王女士去外地上大学,春节回家挤火车,车终于来了:车厢里挤得密密麻麻的全是人。“我们就拍着窗户,让里面的人把窗户打开。”那时也顾不上啥淑女风范了,窗户一开,里面的人扯胳膊,外面的人推着屁股往上扶。她被挤哭了,但还是幸运地上了车。
尽管绿皮车慢而拥挤,旱烟、白酒、汗水、体臭等味道不时骚扰着鼻孔,吵吵嚷嚷,见站就停,还是有许多人乘着它去追寻梦想和希望。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一穷二白,1952 年中国GDP仅为 679 亿元,占世界 4.5%,还不及现在中国一天创造的GDP规模。那时的中国,人均寿命仅为 35 岁,文盲率超过 80%。
改革开放一声春雷,深圳蛇口工业区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20 世纪 80 年代的深圳地标建筑——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的速度建成,不仅刷新全国工程纪录,也诞生了“深圳速度”这一热词。
改革开放 40 多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 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增速领先,中国经济年均增长 4.5%,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速 1.8%,也高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 1.6%、0.7%和-0.3%。
不断赶超的“中国速度”,折射出中国勇往直前的奋进姿态。
入秋的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旗展云飞。向南 46 公里,寓意“凤凰展翅”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在不到 5 年时间内竣工,2019 年 9 月正式通航。
“如此短的时间,能够建成这项伟大工程,体现着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北京城建集团新机场航站楼工程项目经理李建华感慨,他们曾 10 个月浇筑了 105 万方混凝土,相当于每个月浇筑 25 栋 18 层的大楼。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历史将证明,中国的发展不仅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是对人类进步的重大贡献。
巨大的轰鸣声中,2021 年 12 月 10 日 8 时 11 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六号”05 组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将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和新技术试验验证。至此,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飞行次数正式刷新为“400”。
“从 1970 年到 2007 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一个‘100 次发射’用了整整 37 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总体室主任何巍说。第二个“百发”用了不到 8 年,第三个“百发”用时 4 年多,第四个“百发”用时 2年多。
从无到有,从第 1 次到第 400 次,逐梦航天的“中国速度”背后,是 70多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大踏步前行的生动写照。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科技人员数量不足 5 万,专门科技机构仅有 30 多个,科研力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1978 年 3 月,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迎来我国“科学的春天”。此后,科技人才队伍的壮大,如一粒粒种子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土壤上生根发芽。
2022 年,全国研发费用支出突破 3 万亿元,占GDP比重为 2.55%,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 12 位。自 2013 年起我国的排名已提升了 24 个位次,连续 10 年保持稳定上升势头。在深海、深地、深空、深蓝领域的战略高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
“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会给人以卡脖子的机会。”坚持走高端创新的光纤通信企业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如是说。
勇立时代潮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正在绘就。
以创新加速,促增长提质。新时代“中国速度”的内涵之变,汇聚起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路上的澎湃动力。
“我在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这样快速的发展,中国就是未来,未来是非常令人激动的。”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刚刚结束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由衷地表示。
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实施,企业开办、用水用电报装、不动产登记等事项的办理时间缩减 50%以上……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一场深刻的“放管服”改革在神州大地激荡,彰显着变革中国的力量。
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中国用实际行动宣示了在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越到关键时,深化改革越要加快步伐——
全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提速、农村承包地实行“三权”分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产权保护体系……一系列改革直面问题、革除沉疴,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活力。
越有压力时,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出台外商投资法,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做大“一带一路”朋友圈……更高水平的开放,汇聚起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历史,总在变革中迸发前进的速度和力量。
面向未来,一个开放包容、自信自强的中国,必将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书写新的“中国速度”,向着伟大复兴的彼岸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