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相传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对这句箴言的传统阐释是人要有自知,要明白人只是人,并非诸神。可见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多么重要。
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哲人言行录(卷一)》的记载,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应道:“认识你自己。”尼采在《道德的系谱》的前言中,也针对“认识你自己”这一观点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写道:“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心理因素以及相应的认知方式、情感反应方式和行为方式,组成一个人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各个方面的特征。由于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的复杂统一体,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它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方式的习惯模式,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其影响和制约。如果一个人形成了良好的人格,则工作、学习效率高,心理健康,人生幸福。如果他形成了不良的人格,则工作、学习效率低,心理不健康,人生不幸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人的人格或个性决定了他的命运。
弗洛伊德之所以能成为20世纪对人类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主要归功于他提出了无意识的理论。1895年,弗洛伊德和奥地利医生约瑟夫·布洛伊尔(18421925年)共同出版了《癔症研究》一书,通过对病例的研究发现,和病人谈话能够使得病人达到无意识的状态,从而让病人意识到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痛苦记忆,最终达到情绪释放的效果。1900年,弗洛伊德又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打开了自我在黑夜中的另外一个世界,从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自我意识不到的,却有着不可忽视力量的部分,自此,人们才开始关注无意识这一未曾被发现的领地。
关于无意识,最著名的比喻当属对“冰山”的描述(见图2-1)。我们能够意识到的自我的部分,只是漂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意识,图中①处)。而自我更大的部分,有着更深远影响的力量,则是水面之下的部分,即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冰山主体,它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无处不在的、巨大的影响(无意识或潜意识,图中③处)。介于中间的,是有可能浮上水面被我们意识到的部分(前意识,图中②)。
图2-1 自我结构的冰山比喻示意图
弗洛伊德认为,之所以会存在无意识,是因为自我的一部分没有办法被当下的自己所接受(如一些创伤经历带来的感受),所以被压抑进了无意识当中。但是这部分力量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口误、笔误、症状、梦境等。无意识是主宰我们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主要力量。
关于自我意识的概念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心理学家持有多种观点。“自我”一直是临床医学上的一个核心概念,精神分析学派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23年《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人格结构。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遵循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觉察的。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感觉、记忆、判断或思考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詹姆斯认为,自我意识经过儿童期那种稳定的、整体的我得以分化,出现了两个“我”。即被观察者的“我”和观察者的“我”。这种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造成对自我的肯定和否定、客体我和主体我的矛盾斗争。
我国学者黄希庭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和区分性。
林崇德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在自我意识概念的界定问题上,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我及自我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知、体验和调控,是一种包含了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是人格调控系统的核心。
人类从两三岁就开始使用“我”这个词,但是人们还总是难以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所考虑的“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征?”“有哪些长处和不足?”“喜欢自己的外貌吗?”“和周围的人相处愉快吗?”“对自己的现状还有哪些不满意的?”“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之类的问题,就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自我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内涵。
从自我的内容上看,它由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3种成分组成。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一般认为,婴儿要到2岁零2个月以后,才会认识自己在镜子里的自我形象,与此同时,开始学会使用“你”这个人称代词。心理学家大都认为儿童要到3岁的时候,自我意识中的生理自我才能形成,同时也开始更多地使用人称代词“我”字。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理自我不能接纳,嫌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就会讨厌自己,出现自卑、缺乏自信的表现。
2.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指人们认为的他人对自己的看待和承认,包括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意识,对自己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大约是从3岁到青春期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实现社会自我的最关键的阶段。随着个体的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个体获得了一定的社会经验,逐步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要担任一定的角色,在组织中要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这就产生了社会自我。如果一个人认为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就会感到很自卑、孤独、寂寞。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信念、世界观等个性特征的认识,如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同一感、忧虑、愉快等。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自尊或自卑、自贱,在行为上追求个人能力的提升、品格的完善等。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自我评价低,嫌自己能力差、智商不高、情绪起伏太大、自制力差,就会否定自己。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三者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序列,而且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其中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由于这些要素不同的组合,形成了不同个体不同的自我意识(见表2-1)。
表2-1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区别与联系
从自我意识的结构上看,自我意识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3种心理成分构成。这3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1.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自我认知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比如,有人观察自己的体形,认为自己属于“清瘦型”;分析自己的品性,认为自己是个诚实的人;用批评的眼光审视自我时,觉得自己脾气急躁,容易冲动。
在客观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于个人的心理生活、行为表现及协调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把自己看作低人一等、没有价值的人,那么,他就会产生自卑感,做事缺乏胜任的信心,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其结果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难以保证质量。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那么,他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其结果往往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难以与人合作,或被他人拒绝,被群体孤立。可见,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和评价,对个人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并在这一基础上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大学生小李性格孤僻,不合群。她与其他同学很少有互动,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默默看着别人愉快玩耍。她非常不愿意与别的同学和老师交流,上课时也很少发言。老师和同学都很难了解她的想法。这些方面严重影响了她学习成绩的提高和与别人的融洽交流。
经老师了解,小李的父母重男轻女,偏爱她的弟弟,弟弟做错什么事,父母总是责怪她,这使她感到处处不如别人。另外,小李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邻居一件漂亮衣服,事情发生后,尽管她认识到了错误,并把衣服还给了邻居,但仍然受到了邻居的谴责和父母的打骂。同学们也时常拿这件事来嘲弄她,说她是个坏女孩。这深深地影响了她正常的生活。事情虽已过去好多年,可她内心还是深藏着一道不可跨越的心理障碍。
个人成长环境和偶然事件会影响到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使自我认识走入误区,导致后来的恶性循环。“我是谁?”“我是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活着?”“我的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需要考虑的问题。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的一种态度。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自我体验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
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言行;同时,自我情感还能够伴随自我评价,激励自我做出积极向上的行为或抑制不当行为。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地努力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自信心是对自己智能与精力的坚信,使个体迎难而上,走向成功。但是,如果自尊心和自信心平衡不当,就会产生脱离集体、追求虚荣的个人英雄主义,稍有点成绩就趾高气扬,瞧不起他人,而一旦遇到挫折,则会自卑、自贬,一蹶不振。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对自己的行为活动或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自我控制主要涉及“我如何能成为那样的人?”等问题。它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作用的最终环节。自我控制属于意识的意志成分,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等的调节掌控,即对自我的制约作用,包括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信、自律等,如“我怎样调节自己?”“我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个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自我认识是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基础,自我体验能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自我控制,自我调控的结果又会强化、校正、丰富自我认识。以上三者互相联系、有机组合、完整统一,构成了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成为一个人个性的核心内容。
从存在方式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就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当前实际状况的基本看法。投射自我又称“镜中自我”,是个人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他人对自己的基本看法。理想自我则是指个体想要达到的比较完美的形象。如果一个人的现实自我与投射自我大体上一致,那么个体就会有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反之,个体很可能会感到别人不理解自己,出现自我认同混乱甚至导致人格障碍。当理想的自我建立在个体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且符合社会要求和期望时,它就会指导现实自我积极适应并作用于内外环境,从而使自我意识获得快速发展;如果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社会要求三者之间有矛盾,就会引起个体内心的混乱,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心理疾病。
爱利克·埃里克森(1902-1994年)是继弗洛伊德之后的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曾接受过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训练。埃里克森非常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他认为是文化和历史而不仅仅是生物本能赋予心灵以生命,这对精神分析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埃里克森提出了“自我发展理论”,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8个相互联系的阶段(见表2-2)。
表2-2 埃里克森自我意识8个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