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心理才算是健康的心理?自从心理学诞生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在对心理健康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做出了各种规定。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了以下6条标准。
第一,力争自我的成长。
第二,能客观地看待自己。
第三,人生观的统一。
第四,有与他人建立亲睦关系的能力。
第五,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第六,具有同情心,对生命充满爱。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提出,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如下。
第一,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
第二,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
第三,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
第四,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
第五,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
第六,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的心理健康标准如下。
第一,经验的开放性。
第二,存在主义的生活。
第三,信任自己的机体。
第四,自由感。
第五,创造力。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黄希庭教授和马建青教授等根据我国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心理和社会角色特征,提出了8条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最需要的心理保证,因此,它也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发挥作用;乐于学习。
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情绪在心理变化中起核心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大学生情绪健康的标准如下。
第一,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满怀自信、善于自得自乐、对生活充满希望。
第二,情绪稳定。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
第三,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情景引起的,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绪的情景相符合。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并能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并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既不顽固执拗、轻率鲁莽、言行冲动,也不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害怕困难。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大学生人格完整的主要指标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认识应该是接近现实的,应该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缺点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正确地“自我接纳”。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条件,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其表现有以下方面。
第一,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
第二,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第三,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于取长补短。
第四,宽以待人,乐于助人。
第五,积极的交往态度大于消极的交往态度。
第六,交往动机端正。
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这里所讲的适应,不是被动、一味地迎合,甚至与不良风气、落后习俗同流合污,而是在认清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逃避现实,更不妄自尊大、一意孤行,与社会需要背道而驰。
大学生是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应具有与自己的年龄和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一个大学生若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自己的角色应该具有的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则有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也造成各种价值观和伦理观的碰撞、冲突。大学生群体面临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学习任务比以往更加艰巨,就业难度也日趋增大,这些压力与困惑不同程度地威胁着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主要有四大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即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入开展,竞争机制在人才培养和就业制度上的引入等,使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加之我国许多机构单位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大学生未就业就感到前途渺茫,原有的优越感、美好的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这种失落感极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生活环境的变化是促使个人心理发生变化的基础。从中学到大学,对大学生来说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换了一个新环境,从备受父母呵护的家庭生活到独自过集体生活。它要求大学生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集体精神。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一些人往往会因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或过不惯集体生活而感到孤独、寂寞,进而产生压抑和焦虑的情绪。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例如,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等。这些都会造成大学生心理的异常。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主要是人格特质不良、自我认知偏差、人际交往障碍和身体健康状况不佳。
人格特质存在缺陷会大大影响心理健康观的形成。例如,性格懦弱的大学生没有勇气应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不会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只会一味逃避或怨天尤人,不去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自我认知偏高会导致大学生盲目乐观,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比较偏激,对待他人求全责备;自我认知偏低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自我充满怀疑,面对问题会首先否定自己,产生认知障碍。
与中学时期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往往更为关注。人际关系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大部分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起的伙伴天天相见。上大学以后,周围的同学大多来自不同地区,同学之间素昧平生,甚至语言、习俗各不相同,需要重新认识、交往。那些与舍友、同学关系不融洽的大学生,一方面,他们渴望真挚的友谊;另一方面,他们缺乏打开心扉的勇气与顺利交往的技巧而陷入人际交往的困惑之中,由此引起孤独、苦闷等痛苦感受。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很多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状况不佳会导致大学生情绪低落,食欲下降,进而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学习。
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健康状态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连续变化的过程。亚健康状态是由苏联学者布赫曼提出的,即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未达到明显病理性反应的程度。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就是人体各器官功能稳定性失调但尚未引起器质性损伤。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各项身体指标无异常,但与健康人相比,生活质量低、学习工作效率低、注意力分散、生活缺乏动力、学习没有目标、感觉生活没劲等。躯体反应为睡眠质量不高、容易疲劳、身体乏力、食欲不振。尽管亚健康状态并非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极易引发相应的心理问题。
据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行为方式随波逐流,常感到生活无意义;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懒散、退缩、恐惧失败等。事实上,任何一个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对于黄金年华、生活的感受力都会下降,对自我发展的心理预期也会变得不确定,人际吸引力降低而且自我满足感不高,内在潜能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掘。
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很多,除由于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以及身体疾病等因素外,心理疾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人体若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患病,身心感到不适,对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会造成不良影响,不能很好地发挥体力和心理上的潜力。因此,我们应重视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自身有缺陷或障碍的身心功能得到改善、增强或补偿,使亚健康状态转归到健康状态。为预防与消除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适度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大学生应坚持进行适宜的运动,或者选择参加各项能延缓人体各器官衰退、老化的健身运动,如游泳等。
二是全面、均衡、适量的营养。人体对各种物质的需求量都有一个度,过量摄入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食物,尤其是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会导致亚健康状态。因此,摄入均衡适量的营养是保持健康的基本手段之一。
三是保持心理健康。长期的精神刺激和压力以及长期的压抑愤怒等消极情绪,也是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态,乐观豁达、奋发进取的精神,是防治亚健康的精神基础。大学生可适当培养业余爱好,如读书、听音乐、练字画等,陶冶情操,颐养身心。
四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日常生活中,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戒除不良习惯和嗜好,如吸烟、酗酒、偏食等,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自觉构筑防治亚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克服不良生活方式是防治亚健康状态的身体基础。
五是适时干预。采取药物预防、保健品调理、体育锻炼相结合的干预措施,可以缓解失眠多梦、口腔溃疡、消化不良和躯体疼痛等症状,还可适当采用药物治疗、理疗或心理治疗等方式,使机体转归健康。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 )。(单选)
A.智力正常
B.意志、行为健全协调
C.自我意识良好人格完善
D.以上全是
2.心理健康到心理疾病的4个等级有( )。(多选)
A.健康状态
B.不良状态
C.心理障碍
D.心理疾病
3.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 )。(多选)
A.社会因素
B.学校因素
C.家庭因素
D.个人因素
4.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有( )。(多选)
A.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高
B.自我意识逐渐成熟
C.情绪丰富,情绪波动大
D.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
E.性意识趋于成熟
1.请简单阐述新时代健康的概念。
2.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主要从哪些层面进行理解?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4.我们应该如何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1.请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原则。
2.试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3.通过具体案例,说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