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1951 年出生于陕北的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困仅完成了小学教育。16 岁时,他开始了木工学徒生涯,聪明勤奋的他短短三年便掌握了木工的核心技能,能够独立进行木制品的制作与设计。1969 年,他独自离开陕北,前往宁夏省银川市谋生。由于文化程度有限,他在理解图纸方面遇到了困难,这激发了他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张某利用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学习。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他自学完成了初中、高中的数学、物理课程,并掌握了机械原理、材料力学、高等数学等与工作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
1974 年,张某返回故乡,在陕西省靖边县中学成立了校办木工厂。凭借学校的资源和自己的专业知识,他开始了技术革新,连续开发了“木工车床”“木工带锯机”“木工钻床”等一系列木业加工设备,把校办工厂经营得非常成功。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张某并未停滞不前,他渴望追求更高的目标——进行发明创造,以服务社会大众。他意识到,他现有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足以支撑自己的发明梦想。因此,进入大学深造成为他的新目标。恰好在此时,有关部门也看到了张某的潜力和培养价值,决定支持他进入大学学习。就这样,张某如愿进入大学,并在业余时间完成了包括“自动静脉注射仪”“并联钻套”和“多机头钻床”在内的多项发明。
学业完成后,张某选择回到家乡,运用所学知识引导乡亲们走出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他深知技术落后是家乡贫困的根本原因,坚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科研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在榆林地区科委的支持下,张某自发筹集资金,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站。他花费三个月的时间走访全县 20 多个乡镇调研本地资源,同时前往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搜集市场和技术信息。基于这些调研成果,他带领乡亲们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成功研制了新型饮料沙棘汁、沙棘浓缩汁等产品,还开发了 30 多种果肉类加工食品。
1991 年,为了深入研究“红外线超高温瞬时灭菌”等新技术,张某用自己有限的积蓄租下三间民房,创建了技术研究所。在研发过程中,他面临资金短缺、设备陈旧、技术力量不足等重重挑战,但他始终坚信“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他成功研发出四项科研成果,其中“红外线超高温瞬时灭菌机”为国际首创,解决了超高温灭菌领域的一个重大难题。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委及专利中心的支持下,张某成立了集科研、工业、贸易于一体的科技公司,并担任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八年的努力,红外线灭菌机从第一代发展到了第六代。
回顾自己的奋斗历程,张某深有感触:“人生在世,总要做一番事业,而且要做就要做出成就,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引自:李婷,张玉萍.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