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实验室潜在其他危险因素

实验室用到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化学品是其固有安全隐患,是已知的、具有预见性的;还有一些危险因素是潜在的、不定的,会随着环境、天气、人员等改变而发生变化,这些危害是未知的、不可预知的。

一、实验室潜在危险因素——天灾

天灾主要指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影响正常实验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水、暴雨、高温、大风、雷电、雾霾、地震、滑坡、冰冻等。

雷雨天气要拔掉所有电气设备的电源插头,以免雷击起火、伤人及损坏电器;开门、开窗可能导致雷电直击室内;门窗上的铁制长条状物品,可能会成为雷击的目标;实验室大都存有易燃易爆试剂,一旦遭受雷击,后果不堪设想。

飓风不仅会造成居民的人身及财产损失,同样会对实验室样本、数据设备,以及对研究人员造成重创。2017年8月到9月,飓风哈维致使美国佛罗里达州某高校的渔业和海水养殖实验室损失了约2/3的活鱼,加上一些其他损失,将该研究所的研究进度推回了好几个月,有些研究甚至相当于倒退好几年。

地震、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同样会对实验室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和损失,不仅如此,灾难中有毒试剂的泄漏,还可能造成次生灾害,威胁更多人的安全和健康。

我们不能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只能通过提前预防将危害降到最低,因此,应定期进行实验室及其附属用房电路设施的检修、改造,增强实验室抵御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实验室潜在危险因素——不安全行为

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水电使用不当、对实验试剂性质不了解、实验过程操作不规范、对实验结果潜在危险没有预判、实验废弃物随意处置、放射物品保存不当、实验人员防护不到位等都可能引起灾害事件。这些事件均为人为因素,是由实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所引发的,可称之为事故灾难,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一)实验人员操作不谨慎、不规范

1.实验人员误操作事故

(1)误取试剂。某实验人员在实验操作时粗心大意,加上实验台药品杂乱无序、药品过多,该实验人员原本欲加入四氢呋喃,却误将一瓶硝基甲烷加到氢氧化钠中,导致发生爆炸,玻璃碎片将该实验人员及其同事的手臂划伤。

(2)误连管路。2009年7月3日,杭州某大学化学系,一名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误将本应接入307室的一氧化碳气体接至211室输气管路,导致一名女博士中毒死亡。

2.实验人员使用注射器不规范

2008年12月29日,美国加州某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位女研究助理在实验时全身被大面积烧伤,虽抢救18天仍不幸身亡。虽然引起此次事故的原因有很多,但直接导致起火的原因是实验人员所用注射器不符合要求,实验时活塞滑出了针筒,导致易燃物泄漏起火引燃衣服,最终酿成悲剧。

3.实验人员对泄漏试剂处理不规范

1995年4月5日,香港某大学化学系,一位教授打翻一瓶试剂,没有及时清理,过后忘记处理并离开了实验室,泄漏的试剂慢慢挥发产生毒气,致使一名研究生窒息死亡。

4.实验学生用水不当

某学生在使用旋转蒸发仪做浓缩实验结束后,忘记关冷凝水,导致水淹实验室。

5.实验学生用火不当

某学生在往酒精灯里加酒精时,不慎将酒精洒在酒精灯外壁及实验台上,该学生未清理就急于点燃,引起着火。

6.实验进行过程中操作人员随意离开

某大学气相室采用的是系列进样,某次实验过程中,操作人员长时间离开实验室,致使气相室载气不纯引起爆炸。

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其他人员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入实验区域和使用仪器。实验和仪器进行过程中实验人员不得离岗,必须离开时须委托他人看管。实验过程中,出现数据异常或设备故障,实验室人员应及时停止使用并报备仪器负责人。实验人员在实验结束离开时须检查实验室的水、电、空调、仪器、气瓶和门窗等是否安全,关灯并锁好门窗后方可离开。

(二)进入实验室人员违反操作规程,仪器设备操作不当

1.进入实验室人员违反操作规程

某实验室维修人员在维修仪器时把一台102G型气相色谱仪的色谱柱卸下,而另一名化验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启氢气,通电后色谱仪柱箱发生爆炸,色谱仪柱箱的前门飞出两米多远,色谱仪柱箱内的加热丝、热电偶、风机等均已损坏。化验员在开机前未检查气路,仪器维修人员对仪器进行改动后,未通知相关使用人员并挂牌,两人都没有按规程操作,引发上述事故。

2.实验室分析人员安全检查不到位

某实验室分析人员调试新进的32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调试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现场三人受伤,其中两人轻伤,另一人眼部被射入一块长约0.5厘米的碎玻璃片,需要住院治疗。实验室分析人员在仪器使用过程中安全检查不到位,仪器内部用聚乙烯管连接易燃气乙炔,接头处漏气,导致此次事故。

3.实验人员操作仪器疏忽大意

电热套加热过程中温度过高会致使温度计炸裂;实验人员在做高压反应实验时带压操作,在动阀门和螺钉时候放空管未开启,可能将人弹飞。这些都是实验人员疏忽大意容易引发的事故。

4.实验仪器老化或不符合要求

某实验人员在实验操作时,萃取用的分液漏斗上有一个裂痕,实验人员将其在手中一摇晃,便发生爆炸,分液漏斗中所含的20%的氢氧化钾溶液喷溅到实验人员脸上,更糟糕的是,溅出的溶液顺着桌面进入插座,造成电源短路,引发火灾。

实验人员在实验前必须充分熟悉实验内容、方法,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在使用仪器设备时应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避免因违规操作引起事故发生。从电炉上、烘箱或马弗炉中拿取容器时,实验人员应确保戴好绝热手套,防止烫伤;加热溶液时,实验人员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放置隔热装置,以免被蒸气烫伤或灼伤;电子仪器只有在具有良好防护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电源插座应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以避免溅入液体。

(三)实验人员防护不到位

1.实验人员不穿戴防护用具引发的事故

(1)2011年9月2日,上海某大学两名研究生在做化学实验时引发爆炸,造成这两名研究生受伤。事故原因是这两名研究生在做氧化反应实验的过程中添加过氧化氢、乙醇等速度太快,未按规定要求拉下通风橱,未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2)2016年9月21日,上海某大学三名研究生在做氧化石墨烯实验时,明知该实验有爆炸危险,仍未按规定要求穿防护服、戴防护镜。实验操作前取样未按要求进行称量,导致爆炸。该事故造成一人双目失明、一人有失明可能、一人轻伤。

(3)2008年,上海有机所某博士生在使用过氧乙酸时,未按要求戴防护眼镜,过氧乙酸溅入眼睛,致使这名博士生双眼受伤。同年,另一名博士生在使用三乙基铝时,未按要求戴防护手套,化学物品粘在手上时未及时用清水冲洗,造成该博士生左手皮肤被严重腐蚀。

2.实验人员违反操作安全要求

2011年4月12日晚,耶鲁大学一名女生在实验室操作机器时死亡,原因是该女生未按要求将长发束起并佩戴安全帽,致使该女生的头发被木材加工机器绞缠而引起窒息。

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区域,必须穿工作服、工作鞋,佩戴防护设备(手套、眼镜、口罩或防毒面具等),不允许披发。

(四)实验人员将食物带进实验室

1.实验人员在存放化学试剂的冰箱内存放食物

某大学一名实验人员误将冰箱中含苯胺的试剂当作酸梅汤饮用,引起中毒,原因是该人员曾将酸梅汤存放在该冰箱中。实验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将食物带进实验室。

2.实验人员用矿泉水瓶盛放试剂

某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后,看到桌上放有一瓶矿泉水,便拿起饮用,结果该矿泉水瓶中装的是另一名实验人员刚取回的二甲苯,导致中毒。

3.实验人员用实验室的烘箱等加热设备加热食物

某实验人员在实验室用鼓风干燥箱烤馒头,半年后该实验人员因患胃癌去世。

实验室不允许饮食,不允许储存食品、饮料等。

(五)实验人员对废液处理不当

1.实验人员对废液性质不了解

某实验人员把过氧化氢与一些碱性溶液、有机溶液、无机溶液等倒入同一个玻璃废液瓶中,并拧紧瓶盖,造成该玻璃废液瓶发生爆炸。

2.实验人员不按指定标签存放废液

某实验人员未注意废液瓶上的标签,错将含浓硫酸的试剂倒入含硝酸钠、氢氧化钠等废液瓶内,造成废液瓶瞬间发热冒出大量棕色烟雾,幸好得到及时处理,未造成大的伤害。

实验人员处理废液一定要清楚废液性质,严格按规范分类存放,且废液要专人管理,科学处理。

三、实验室潜在危险因素——不安全环境

目前国内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不容乐观,整体环境使得实验室潜在不安全因素增加。

主观上: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教育缺失,学校对实验人员的安全培训流于形式;实验操作人员缺乏专业安全知识,违反操作规程,不注重个人防护,麻痹大意,缺乏对事故的敬畏心。

客观上:实验室、药品储藏室使用面积达不到要求。随着实验学生人数大幅增加,高校无法满足实验安全空间需求,实验试剂摆放混乱拥挤,加之许多实验设备老旧、线路老化;实验室防护用具、通风设备、喷淋设施等配备不齐;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实验室的资金都用来采购设备、试剂等,很少投入到实验室安全方面。

制度上:实验室安全制度不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完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架构不明、权责不分等使得很多行为无法可依、无规可依,成为实验室的一大安全隐患。近些年,国家出台或颁布了一些针对实验室安全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对实验人员的健康安全,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的使用、储存和运输,废弃物的排放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管理上:许多实验室的墙壁上都会贴有“实验室管理制度”或“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但多流于形式,很少有人讲解这些制度以及发生危险时实验人员应如何撤离实验室。实验室按要求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不同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风险评估,但一些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变成了走过场。实验室管理人员消极怠工,缺乏对设备的维护和安全管理,有的实验室甚至没有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

应急处理上:实验室安全强调预防为主,但各实验室普遍缺乏应急预案,也没有相应的应急演练,应急设备也不齐全。

四、实验室潜在危险因素——信息风险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与技术逐渐应用于各实验室,合理使用这些现代信息手段可以减轻实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实验效率。但如果使用不当,就可能引发实验数据丢失、被盗,造成巨大损失。

(一)实验数据被黑客攻击面临泄露危险

随着电子技术以及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恶意程序、各类钓鱼、欺诈、黑客攻击和大规模信息泄露事件频发。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实验室信息安全成为一个新的命题。

美国实验控股公司(LabCorp)是美国最大的独立医学实验室之一,拥有数百万客户的记录。该实验室负责人自述每年为超过1.15亿名患者提供诊断、药物开发和技术解决方案。每周测试的患者血液样本通常都超过250万个,并支持大约100个国家的临床试验活动。2018年7月14日,LabCorp在自己的信息技术网络上发现了可疑活动,便立即对部分系统进行了离线处理,但并没有证据表明数据遭到了未经授权的转移以及滥用。以其实验室的信息和数据量之大,如果真的发生数据泄露,那么受影响患者的数量是空前的。

(二)实验人员为了利益或其他原因盗取实验信息

目前发生过某研究生在做导师助手时窃取导师研究成果的案例,也发生过实验人员为了商业利益盗取实验室研究数据或监测数据的案例。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会给实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应制定严格的制度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实验数据及实验人员的日常管理不到位加大了实验信息泄露的风险。实验室内的实验样本、检测报告、检测数据、客户信息以及其他相关资料都应有专人、专柜、专室保管,实验室保存数据的电脑不得联网,不得随意用移动硬盘拷贝数据,实验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实验室人员也不得随意带外人进入实验室。 HjddPmQ5e7EbCtTHcaamPhTlkSLtVnkvUNDYDQxr7URQN+46fpneyu9minsuGJQ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