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制造业基础较好,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行走在巴渝大地上,能够深刻感受到新质生产力在西部创新高地焕发的强劲生长动力。
在重庆永川长城汽车永川生产基地智慧工厂总装车间智能化流水线上,一辆辆长城炮和坦克300皮卡车正有序下线。“每72秒就下线一台整车,”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总经理张国欣介绍,“就在这个车间,2023年实现了第50万台长城炮整车下线。”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中高端皮卡车生产基地,更是重庆制造业迭代升级的缩影。依靠科技的力量,重庆着力推动传统制造业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结合‘工业4.0’和‘互联网+云平台’的理念,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生产方案和科技的创新,工厂自动化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运营成本降低20%,生产效率提高了20%。”张国欣说。
不仅造车效率代表了“重庆速度”,长城汽车永川生产基地从落户到建成投产仅用时14个月,创造了行业内同类规模最快的工厂建设速度。重庆市潼南区围绕“汽车后市场”展开布局。潼南区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克俊介绍:“通过对报废汽车的零部件再制造,我们让报废回收汽车创造出了新的价值。”对一台报废车进行废钢处理,可能仅有两三千元的价值,但经过再制造再利用以后,价值可能成倍提升。
重庆市江津区锚定当好渝西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使命,打出“产业升级+开放发展”的组合拳,加快推进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建设,提升主枢纽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先进材料、智能家居、精密铜材等产业集群,在扩大开放中促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从加速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万亿级产业集群,到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入融合,再到强化市场主体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按下“加速键”,重庆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迭代。
重庆梅香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合川区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园内的一家入驻企业。厂长助理杜江称,来自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食品工程及检验等专业的研发队伍,通过餐饮标准化技术研究和规模化生产,依托数据化、智能化管理,为现代连锁餐饮企业提供各种复合调味料产品。
为了更好地为入驻产业园的企业服务,重庆市合川区还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园工作专班。据专班工作人员龚丹介绍,专班为招商项目实现“招落建投”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由专班推进、专人代办。专注于“风味故事”,合川区的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园将小小的调味料做出了“大名堂”。
重庆市荣昌区有全国唯一以畜牧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2019年,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落地荣昌。借助大数据智能化东风,专家们通过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研发的动物面部识别技术,帮助养殖场降本增效。
“我们的猪还有‘户口’呢。相关的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信息都录入了数据库,消费者通过扫码可以溯源生产全过程。”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助AI相机、边缘云、智能自动饲喂器、5G智能耳标等设备,从育种、喂养、病害、技术指导到成本、收益、财务管理等生猪全链条管控均已实现数字化。
“硬核”的自主创新能力,自然带来了旺盛的市场需求。截至2024年5月,荣昌已建成中国(荣昌)畜牧产品交易市场,畜牧消费产品远销40余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集科研、养殖、饲料、市场等于一体的农牧高新特色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科技化,赋予了“巴蜀粮仓”新的发展内涵。
1000台服务器驻地渲染中心、400平方米超大杜比全景声终混棚、1000平方米顶级光学动捕棚……走进永川科技片场,一股科技之风扑面而来。建片场、引企业、设基金、出政策,瞄准虚拟拍摄这一片“蓝海”,永川区立足数字文创产业发展基础,利用80余家制作公司、近1500人的制作团队规模优势,用“影视工业化+影视工匠”的发展模式,推动工厂化生产影视剧。在这里,影视产业实现了“拍重庆”到“重庆拍”的转变。
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一个产业,引领一个行业,也带动了一座城市的发展。
重要项目和头部企业在重庆生根、落地,又带来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集聚的效应。仅就影视产业来讲,依托西部职教基地和重庆市大数据产业人才联盟,建成影视表演、虚拟拍摄、配音、内容制作等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年输出相关产业人才2万人。
在重庆西部科学城,由重庆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优势单位培育建设的重庆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预研项目主体结构已正式封顶。通过它,科研人员能够在超快时间分辨和原子尺度空间分辨双重维度下,进行科学研究,探测微观物质世界的“瞬息变化”。
这一切的背后,反映了重庆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的相融相生,也反映了重庆“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智慧布局。
资料来源:俞海萍等,光明网,2024年5月23日,有删改。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体两翼,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我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至关重要。
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各地还应不忘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探索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路径,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端跃进、向智能升级、向绿色发力,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讲话
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些都进一步明晰了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产业体系发展的现实需求,指明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向路径。
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弘扬工匠精神。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培育算力产业生态。我们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