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7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盛大开幕。这场冰雪运动盛会不仅展现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精神,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亲如一家、共同繁荣的风貌。
2月17日晚8点,开幕式开始(图1-2)。整个开幕式分为开幕仪式、文体展演两大部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舞台设计到节目内容,无一不体现着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时代风貌,凸显着鲜明的特色。
图1-2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开幕式现场
首先是“天地同圆”的舞台设计,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紧紧凝聚在一起,共赴盛会的价值追求。
接着是代表团入场环节,北京天坛、山西木塔、天津年画、苏州园林、福建土楼、西藏布达拉宫……各省区市的人文风情和地标元素通过剪纸、窗花、国潮风彩绘等方式展现,搭配着《鄂伦春小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骏马奔驰保边疆》等耳熟能详的内蒙古音乐,让观众领略到中华民族辉煌璀璨的文化。
随后,主题为“燃情冰雪 筑梦北疆”的文体展演拉开帷幕。表演包含序篇《共同的家园》、主篇章《山河共锦绣》《冰雪共相约》《携手共奋进》和尾声《共同的未来》,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示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体现了集体记忆、集体认同和集体价值。节目将中国风范、民族特色、北疆韵味、运动活力通过科技手段创意呈现,在传承与创新的碰撞下,生动展现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鲜活图景。“歌词和旋律中很多细节都在诠释民族团结和祖国昌盛,也通过强劲的旋律为‘十四冬’加油助阵。”在开幕式上参与演唱《新的起点》的歌手傲日其愣说。乐队安达组合也表示,他们演唱的歌曲采用了长调和呼麦的唱法,加上有力量感的编曲,来表现竞技体育奋勇向前的精神,同时通过女声吟唱和柔美的旋律来表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和谐共存的美好画卷。图1-3为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吉祥物“赛努”和“安达”。
图1-3“赛努”和“安达”
呼伦贝尔历史上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据史料记载,发源于鄂伦春自治旗境内嘎仙洞的拓跋鲜卑一路南迁,建立北魏,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此后,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建美好家园,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北疆文化。
在“十四冬”的主媒体中心,多个玻璃展柜里的汉代陶罐、北魏陶俑、清代簪花木碗等文物,记录并展现了呼伦贝尔民族交融史。此外,精美的太阳花手工艺品、皮雕画作、桦树皮工艺品等非遗作品也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城区主要街道,数座以“十四冬”、民族团结等为主题的雪雕作品吸引了不少居民和游客驻足观赏。这些雪雕作品造型各异,生动表达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主题。在呼伦贝尔古城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各民族演员身着特色服饰载歌载舞,为人们带来多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莫尔格勒河景区推出“天天冰雪那达慕”活动,设雪地搏克、骑马射箭、“冰地嘎拉哈”、骆驼爬犁等项目,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蒙古族文化与传统运动。
“十四冬”举办期间恰逢春节,“中国红”与“冰雪白”相映生辉。各大赛事场馆及运动员入住的酒店内,都装饰了春联、窗花、版画、龙年玩偶等,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相互交融,激荡了深藏在每个中华儿女心灵深处的家国情怀,凝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元宵节期间,“十四冬”运动员驻地举办了“共享冬运 同闹元宵”主题联欢会,大家一起赏花灯、猜灯谜、跳手势舞、唱草原歌曲,来自各地各民族的参赛者和志愿者们,共同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这个春节,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因“十四冬”相聚,为了同一个梦想不懈追求,在运动竞技中铸牢中华魂、开出团结花。
资料来源:赵泽辉,新华网,2024年2月18日,有删改。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才能顺利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24年2月1日出版的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文章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内涵、历史渊源、现实意义和发展方向,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开疆扩土,书写了悠久的民族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序言第七和第十自然段增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这是“中华民族”首次写入我国宪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法理基础,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2022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此次修改首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纳入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范围,这是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顶层设计在地方的落地生根,有力推动了地方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法举措。
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遍地生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各族群众有了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医疗卫生条件、更优质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各民族交往更加广泛,“促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政策”“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促进了边疆和内地群众之间的交流、合作,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加强。
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才能顺利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大学生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筑者、奋斗者,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见证者,是关键群体,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厚植爱党爱国的情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青春力量。
2024年5月,由两岸媒体和台青自媒体人组成的“海峡两岸网络新媒体大陆行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看贵州——走进遵义”联合采访团汇聚于贵州遵义,实地感受这片红色土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新成就、新图景、新气象。让两岸青年,尤其是台湾青年,在“行万里路”中,与时代动脉同频共振。
要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就必须在乡村振兴这道“考题”前,给出新答案,提出新解方。位于遵义播州区枫香镇西北部的花茂村,对此很有“发言权”。
花茂村是两岸联合采访团在本次活动中的第一站。这个小山村森林覆盖率高达61%,旅游资源丰富,通过守住绿水青山,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的有机融合,从贫困村变小康村,走出了一条振兴乡村的特色发展道路。
在采访过程中,台湾青年们首次体验了古老而神秘的古法造纸纸浆压花画技艺。台湾青年黄馨巧用彩色花朵,拼出一只“金鸡”图案,把台湾和大陆合在一起,绘就了一个“完整的中国”。“大陆的乡村振兴做得太好了!”台湾年轻人们惊讶感叹,“大陆乡村像打卡景点一样美。”
如今的花茂村拥有“中国最美红村”之誉,以及“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全省党建扶贫示范基地”等诸多荣誉称号。2020年以花茂村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为原型的电视连续剧《花繁叶茂》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时段播出。
此外,两岸联合采访团还参访了成立于2018年4月的蟠龙社区,这是全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可就业、能致富”的目标,成为“环境好、治安好、风尚好、发展好、服务好”的“五好家园”。
中国酒文化与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白酒看贵州,贵州白酒看遵义。两岸联合采访团第一天就前往贵州茅台酒厂参观考察。
贵州茅台是我国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和典型代表,享誉海内外。两岸联合采访团在茅台镇全方位了解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白酒的香型分类和制作工艺。在领略了中国酒文化的深厚内涵后,来自台湾的李雨涵发出了由衷祝福:“希望两岸也可以长长久久。”
贵州不仅是“酒乡”,更是“茶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茶海就在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境内,连片茶园近4.3万亩
,已规划为中国茶海公园。茶香沁两岸,融合情更浓。茶是两岸共同的优势产业,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生活方式。多年来,两岸同胞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兴业,实现优势互补,为两岸茶文化融合发展持续赋能。
从26日活动开启至30日完成所有行程,以台湾青年为主体的两岸联合采访团通过生动、鲜活的报道,展现了遵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生的全新变化。两岸青年用脚步丈量大美贵州,用镜头记录活力遵义,共同绘就一幅两岸融合、情牵彼此、携手筑梦的新时代画卷。
遵义之行让两岸青年穿梭在历史与自然的交响乐中。赤水大瀑布的壮阔雄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尽力量;桐梓海军学校旧址的抗战史诗,见证着海军学子在战火中的坚韧与不屈;正安吉他文化馆的音乐之声,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热爱;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的文献与照片,讲述黔台两地教育事业中的坚守、奋斗与联结;海龙屯的古老城墙,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
舟行四海天地阔,百年奋进启新程。两岸青年要追逐事业梦想,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离不开个人的付出和打拼,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呵护,更离不开国家的富强和进步。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批台湾青年,怀揣梦想,投身于祖国大陆这片热土,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激扬青春活力,推动两岸交流融合,把小我融入民族复兴的大我,与大陆同胞一起携手“黔”行,不负韶华。
遵中国式现代化之道,行融合发展之义!我们期待,能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岁月中成长成才,成为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这才是青春最美的样子!
资料来源:高旭,中国台湾网,2024年5月30日,有删改。
一、活动背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新时代中国青年将亲身参与、亲眼见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耀时刻,要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汲取精神养分,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二、活动目标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提高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了解程度,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三、活动安排
(一)活动时间
初定于晚19:00举行,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活动地点
学校多功能厅或大型会议室。
(三)活动形式
班级同学分成筹备组和比赛组。筹备组负责活动策划、题库准备、活动执行等工作,并邀请专家评审团对参赛选手的答案进行评分。比赛组具体分为4组进行3轮比赛,由评审团选出优胜组并为他们颁发奖励。
(四)活动准备
筹备组事先制作活动海报,张贴在学校公告栏及宿舍楼宣传栏,利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活动通知,扩大活动影响力,通过班级辅导员向各班级宣传本次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联系相关部门,协调活动场地及设备;制作活动所需道具,如抢答器、记分牌等;准备活动奖品及证书;确定活动主持人及裁判人员。
比赛组赛前搜集、整理资料,进行组内讨论,深化自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与认知,并组织排练,锻炼台风,避免上台紧张。
四、活动过程
初赛:选择题形式,共50道题目,涉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事件等方面的内容。参赛选手需在规定时间内抢答,答对者计1分,累计得分最高的两个小组晋级复赛。
复赛:简答题形式,共10道题目,涉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领域、重大战略、重要成就等内容。参赛选手需在规定时间内抢答,评委老师根据选手作答时的表现评分,累计得分最高的前10名选手晋级决赛。
决赛:论述题形式,共5道题目,涉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实践经验、未来展望等内容。参赛选手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得分最高的选手将获得本次活动的最终胜利。
复赛、决赛的评分规则见表1-1。
表1-1“中国式现代化”知识问答大赛复赛、决赛评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