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贤是我国较早系统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心理学家,他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若干核心议题,诸如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的联系。
人类心理发展的根源一直是心理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通常围绕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的相互影响展开。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朱智贤坚持“后天决定先天,先天来自后天”的理论立场。他确认了包括遗传与生理成熟在内的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其为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进程奠定了生物基础、提供了各种潜在可能性。然而,后天的教育与环境会将这些潜在可能性转变为实际的发展路径与内容。
环境与教育对心理成长的影响并非简单的机械作用,而是通过主体内在矛盾的动力实现的。朱智贤强调,此内在矛盾源自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互动催生的新需求与既有心理水平的冲突,这种冲突被视为心理发展的驱动力。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内在矛盾的阐述各有千秋,但朱智贤的理论触及矛盾本质,初步解答了诸如需求理论、个体意识倾向理论与心理结构理论等实际难题,广受国内心理学家的认同。
在朱智贤的理论框架中,心理发展既不是纯粹地取决于外在因素,也不是单纯由内在因素决定的结果,而是取决于与内在条件相适应的特定外在因素。简单来说,心理发展主要取决于与主体心理内在因素相适应的教育条件。从学习到心理成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教育目标应设定在超越个体当前水平,但又可经主观努力达成的区域,遵循“适度挑战”原则。
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质量转变体现在其特有的年龄特征上,这些特征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蕴含可变性。在同一年龄段内虽存在普遍、本质且典型的特征,但也显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性,即个别特点。这表明,年龄特征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