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里发生的暴力事件,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暴行以及对学校的破坏行为。暴力行为不仅止于肢体行为所造成的伤害,也包括语言伤害,被强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被故意陷害造成生理、心理的伤害等。
视频讲解
研究表明,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主要基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处于成长期,有逆反心态,甚至在和家人的相处中也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还在于家庭环境的因素,比如家长从小教育孩子的方式较为简单粗暴,打骂的教育方式常常让孩子耳濡目染地学会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心理因素积淀的形成加上成长过程中环境的影响是导致暴力行径的重要来源。
校园暴力的特点,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多次反复发生,长期互动,最终达到一个临界点而爆发。我们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触目惊心的暴力视频一般都经历了长期的形成过程,被害人大多之前都大大小小地遭受了一些欺凌,直到最后的暴发式呈现。另外,校园暴力对被害者的加害不仅仅局限于肉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而后者往往是精神上的加害,对被害人的伤害虽然无形,但非常严重。
首先,我们应该远离那些充斥着暴力文化的影视作品、书籍、报刊及游戏等,不给暴力文化以存留的空间。其次,不要受暴力文化的影响,贸然模仿影视或游戏里的暴力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暴力不会帮助我们解决任何问题,它只会激化矛盾。再次,正确认识影视、书刊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意义,不盲目崇拜影视作品中那些“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不用暴力表现自己的价值。最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多接触有益身心的文化。
同学之间应和睦相处,不拉帮结派,宽以待人,互相尊重,相互礼让,相互体谅。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制造问题的暴力手段。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先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要有最起码的善良、同情心和怜悯感。当有同学“邀请”我们去参与校园暴力时,应该断然拒绝,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的帮凶。
心理因素是引发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同学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压力。当我们面临心理压力时,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压力占据我们的头脑,保持乐观是控制心理压力的关键,应将挫折视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不要养成消极的思考习惯,遇事要多往好处想。在平时的生活中,应主动努力与他人沟通,尽量敞开心扉,表达心情,诉说心声,这样才能更好地平衡心理,通过外界的帮助来完善思维,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应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面子,失去尊严,最终只能使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一些同学考虑问题过于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做事不多考虑,想不到暴力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甚至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做了以后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但往往悔之晚矣。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淡然处之。对付语言暴力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二是自我反省。遭遇语言暴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地分析自身责任,是否是自己的行为或做事的方法本身存在问题。三是无畏回应。如果对方是有意并且是较为恶劣的人身攻击或伤害,就有必要对攻击者郑重声明自己的立场,或给他一个严厉而意味深长的眼神。四是肯定自己。不要受对方侮辱性语言的影响,要积极肯定自己的价值。五是调整心理。对于外界的打击和辱骂,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要学会爱惜自己,不要让他人来影响你的情绪和健康,做好心理上的调节。六是法律维权。如果语言施暴者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诽谤,并对我们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时可以诉诸法律,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该怎么办?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人身安全的重要性永远要摆在第一位,由于校园暴力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辅导员和学校保卫部门,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暴力事件的发生,因此大学生一旦发现校园暴力的苗头应及时报告,并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