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是青少年犯罪和高学历人群犯罪的交集,兼具两类人群犯罪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预防方法和措施上也有独特之处。大学生犯罪预防的重点在于以教育、保护为主的事前预防。这不仅是出于大学生特定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的考虑,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步入歧途而给大学生自身和家庭带来的伤害,某种意义上可避免造成国家和家庭对大学生培养所付出的资源和心血的浪费。
视频讲解
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核心追求是在犯罪发生之前利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抑制、减少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多种主客观因素,从而制止和避免犯罪的发生。所以既要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要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还要注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克服盲目的优越感和自信、正视现实中的困难和挫折。同时,大学生犯罪预防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三位一体”的整体,合力创造出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大学生都是经历过高考选拔的优秀人才,是具有高智商、高素质的新生代,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往往缺乏新的追求目标,浑浑噩噩、熬天混日,从而产生了迷茫和失落,甚至走向了犯罪。因此大学生应当在入学之初就给自己订立一个前进的目标,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自卑自弃,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增强自己的公德意识。
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的大学生犯罪是由于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科学文化是大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但法律知识也是大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当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并积极与各种违法行为做斗争,这样才不会使自己在无知的情况下走上犯罪的道路。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发挥作用的精神力量,是人们普遍遵守的评价标准。道德用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鄙、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等观念来约束、评价人们的行为,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向导。从众多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很多犯罪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道德缺陷。因此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接纳社会中积极向上的部分,摒弃消极的部分,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
大学生要克服心理障碍和自闭倾向,学会与人沟通,积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朋友。与人相处应本着诚实原则,以自己的诚心换取别人的诚心,讲信用、懂谦让,积极关心别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不拘小节,学会容忍,不要过于敏感。大学生活会感到各种压力的存在,难免在生活、学习中出现不少困难自己难以轻易克服,甚至会遭遇失败。当失败出现时,大学生要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对一些经常产生的压抑、痛苦、不满情绪应当采取正当的手段加以释放,如进行快跑、拳击等激烈的体育运动或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大声喊出来,以减轻心理压力。大学生还要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1)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各高校可以利用办展览、发放法律书籍和宣传画等形式,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为大学生懂法、崇法、守法营造良好的环境。
(2)要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基本路径。目前,高校大多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讲授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应该鼓励法学专业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法律选修课或法律辅修课等,将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实用性较强的部门法纳入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并引入现代教学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3)构建多方参与的法治第二课堂。高校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为大学生搭建法治第二课堂。法治第二课堂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比如,带领大学生参与一些法律庭审、评审的活动,让学生参观监狱,邀请公安、检察机关、法院、监狱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中有丰富经验的办案人员为大学生开办法律讲座;组织模拟法庭,为大学生开辟生动直观的法治第二课堂。
高校应开设相关心理课程,使大学生了解、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以及心理行为拓展训练和社会实践等,提高大学生自我疏导、自我调节能力,纠正不良心理,排除与犯罪有关的负面因素,防止犯罪案件的发生。高校也可以尝试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联合,建立大学生心理预警网络,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档案,以尽早发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并及时予以疏导矫治,以免贻误病情,引发恶性案件。
家庭、学校、社会彼此之间应该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多重联动,形成合力,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家庭、学校与社会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重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培育。家庭应完善家庭教育方式,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学校应强化教育管理,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预防大学生犯罪构建起良好的校园文化。此外,全社会应该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大环境,加强社会大环境的治理与改造,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根本上遏制、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盗窃罪最高可以被判处( )。
A.死刑
B.无期徒刑
C.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D.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2.甲的下列哪些行为不属于盗窃( )。
A.某大学的学生进食堂吃饭时习惯于用手机、钱包等物占座后,再去购买饭菜。甲将乙用于占座的钱包拿走
B.甲盗取了张三的QQ号码,登录成功向张三的朋友乙借钱,乙随即向其提供的银行卡号转账
C.乙将手提箱忘在出租车的后备厢。后甲搭乘该出租车时,将自己的手提箱也放进后备厢,并在下车时将乙的手提箱一并拿走
D.乙全家外出打工,委托邻居甲照看房屋。有人来村里购树,甲将乙家山头上的树谎称为自家的树,卖给购树人
3.以下属于正当防卫的是( )。
A.假想防卫
B.事前防卫
C.局外防卫
D.无限防卫
4.故意杀人罪属于( )。
A.结果犯
B.行为犯
C.危险犯
D.结果加重犯
5.构成抢夺罪的重要条件是( )。
A.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B.趁人不备
C.公开夺取
D.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6.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主体中,( )的自然人,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行为的,应负刑事责任。
A.年满16周岁
B.年满14周岁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C.年满18周岁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
7.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主观方面为( )。
A.故意
B.重大过失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8.( )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A.宪法
B.行政法
C.民法
D.刑法
9.甲乙有仇,甲扬言准备了工具要报复乙。乙听说后决定先下手,遂持棍闯入甲家,将甲打成重伤。乙的行为属于( )。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防卫过当
D.故意犯罪
10.在以下情况中,防卫人实施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防卫人负刑事责任的是( )。
A.不法侵害人盗窃被害人的财物
B.不法侵害人使用威胁的方法强迫妇女卖淫
C.不法侵害人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奸妇女
D.不法侵害人采用暴力手段杀人
11.已满( )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20周岁
12.侵害事实已发生,并造成大学生严重精神损害的,被害人( )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A.应当
B.可以
C.不可以
D.双方调解
1.B 2.B 3.D 4.B 5.D 6.D 7.A 8.A
9.D 10.A 11.B 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