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国“一盘棋”,以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地区比较优势发挥更加充分,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不断增强,发挥出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特殊类型地区实现振兴发展,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目标达成度提升较为显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迈向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呈现许多新变化新趋势:一是区域经济向着一体化转变。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将由增长极引领逐步转变为城市群和经济带引领,并向网络化的空间形态演变。二是城市群发挥区域经济支点作用。不同“梯度”的城市群将会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群属于“优化提升”范围,相对有潜力、发展初见雏形的城市群未来需要的是“发展壮大”,而一些刚起步的城市群则在“培育发展”之列。三是区域经济发展机制转向高质量。区域经济发展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逐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引领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继续实行战略性调整,发达地区由以工业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融合得到加强,并发挥各自作用共同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动能转换。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突出表现为“三大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南北方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其中,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差距,也是重中之重的问题,解决其差距扩大问题已经到了关键的窗口期;南北方差距的变化则不是某一省份自身造成的,而是区域发展大环境存在客观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医疗等方面差距。
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当切实做好“发挥四种作用,抓住一个契机和一个根本”。
一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基础支撑作用。充分依托全国超大规模市场需求和各地巨大市场潜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跃升,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要发挥城市化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加快发达地区全域城镇化等举措,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增添活力。
三要发挥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构建创新型城市,集聚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资源,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要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提升作用。充分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在区域经济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
五要抓住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契机。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需发展动力,依托我国优越的地理优势和发达的交通条件,发挥各地优势,深化分工协作,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六要抓住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