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和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一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也是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良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决策部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论述回答了为何改革、改革什么、如何改革等重大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本质属性、战略战术、主要任务、重大原则和实现途径。这些论述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是系统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
与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相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有其鲜明特征。它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既注重眼下问题又着眼长远发展。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使我国的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与生态环境需求,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在“十三五”时期,通过艰苦努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重点行业如钢铁、煤炭等实现了产能过剩的去除,并有一批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被淘汰,重点行业的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传统产业也加快了转型升级。结构性去杠杆也稳步进行。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不断降低。对于重点领域,加大了补短板的力度。大量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迅速崛起,在应对新冠疫情和促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跃上了新的台阶,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之策。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发展阶段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到,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有供给方面的问题,也有需求方面的问题。然而,主要矛盾仍然存在于供给侧,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集中精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正处于动荡变革的时期,全球经济结构正在经历深刻调整。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需要积极从供给侧入手,准确定位我国在全球供给市场中的地位,应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变化,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培育新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
第二,从国内来看,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仍然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虽然我国在多个方面具有优势和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问题的挑战。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三大失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新的供需结构性问题也不断出现。我国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供给体系的质量有待提高,高端供给仍然短缺,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瓶颈,创新能力不足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十四五”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是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和工作重点不能改变。
第三,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庞大的内需市场规模和需求结构的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然而,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和潜力,并形成持久而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需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应能力。同时,需要打通经济循环的瓶颈,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强大的国内市场形成,实现需求驱动的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在“十四五”时期,需要根据我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紧紧围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并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要巩固并保持“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继续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淘汰和出清,关闭环保、能耗、安全和质量不达标的企业,减少低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为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同时,落实和完善减税降费政策,规范涉企收费,降低全社会的经营成本,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此外,需要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补短板力度。
第二,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保持和提高市场主体的活跃度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改善民生至关重要,必须坚定不移保护产权,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和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培育更多优质企业。同时,要加快要素市场化的步伐,消除各类要素流动的障碍。
第三,要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我们要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产业基础的升级和产业链的现代化。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此外,还要加强工业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同时,要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打造具有创新力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第四,要畅通国民经济的循环。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畅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金融体系的供给结构,提高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推动国内市场、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的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