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抓住这些关键环节,对于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是一个全链条循环过程,从自由探索导向的基础研究开始,经过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验,最终走向市场实现产品化和规模化,获得的收益再以投资等方式反哺研发投入。根据世界各国的创新发展经验,科技前沿国家的创新过程通常是从科学发现开始,按照正向顺序完成上述过程。而后发追赶的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次序则往往是逆向的,以引进高科技设备为起点,逐步改进工艺、吸纳先进技术并进行二次开发,然后自主研发应用技术,最终加强基础研究。这表明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是后发国家走向科技创新的必然历程。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比历史上其他实现技术追赶的国家更为严峻,因此我们只有加速推进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并强化基础研究,才能在错综复杂、风急浪高的大国科技博弈中立足稳固。
第一,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体制。建立科技、教育、产业、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机制,系统推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避免各自为战,形成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的强大推动力。科技管理职能应更加聚焦于确立战略、推进改革、制定规划、优化组织和提供服务。
第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推进资源投入和体制机制改革。一是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契机,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围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集中优质科研设施和优秀研究骨干,重组高水平、多学科合作的国家科研机构,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形成优势互补。对于主要从事行业研究、地方科技研究或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院所,可以根据各自特点采取多种灵活的管理和组织方式。二是围绕强化基础研究,全面提升大学治理能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基础研究应保障科学家的自由探索环境,同时与时俱进推动有组织的大科学研究。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序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发挥科学共同体在决策咨询和学术监督中的关键作用。三是在少数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作用。综合考虑技术突破和市场化,组织高水平高校院所和科技领军企业共同参与,通过多种政策工具给予全方位、全链条支持。
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一方面,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关键领域集中投入、重点攻关,在一批重大科技领域取得有效突破;另一方面,也需要注重培育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对科技发展的长期支撑,持续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培育科技型创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形成能够不断涌现出未来技术和颠覆性创新的动态机制。
第一,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和引导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和孵化平台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提高创新创业效率。鼓励建设面向小微企业的研发平台、试验检测平台和其他形式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提高平台服务于创新创业的水平。充分释放政府采购支持小微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潜力,提高采购资金用于小微企业的比例,扩大政策受益面。积极支持创业投资发展,畅通并购、境内外上市等退出渠道,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有效、可持续的融资支撑。
第二,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优化新经济发展环境。既要坚持包容创新,避免用老办法管理新业态,为新经济发展留足空间,又要注意发现苗头性问题并及时纠偏,强化企业依法依规经营。常态化监管要体现公开透明、科学论证、依法行权、鼓励探索等原则。实施监管政策要有法律法规依据,具体程序应清晰明确、向经营主体公开。
第三,不断完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激励创新的基础制度体系。扩大技术标准体系覆盖范围,构建从研发、推广到产品检验检测、监督执法的全链条标准化体系。完善认证认可制度,明确企业和认证机构责任,推进认证机构改革、培育认证市场。确保强制性标准实施效果,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统一执法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侵权成本,健全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切实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商业秘密、保密商务信息及其源代码等的有效保护,健全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领域保护制度。落实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不断提高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
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国际合作正在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必选项”。前不久,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底夸克探测器实验国际合作组发现了两个新的粲强子态。主导完成这一成果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参与单位包括英国华威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法国马赛粒子物理实验室、中国清华大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与科研机构。这一成果,折射出我国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是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持续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发现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从解决个体生命健康难题到寻求改善人类整体生存环境的方法,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创新链条难以分割。一张5500万光年外的黑洞照片,调动了全球8台射电望远镜“组网”拍摄;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热核聚变实验装置,需要35国科学家通力合作……国际科技合作让不同地域、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相互启发,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协同效应,大大增强了科技突破的可能性。
中国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目前,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中国空间站、西藏羊八井宇宙线国际观测站等已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大平台。中国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高,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今天的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继续同各国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
科技创新不仅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变量,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2023年以来,“奋斗者”号完成国际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任务,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顺利出坞……我国正朝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迈进。面向未来,我国将更好处理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的关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打造各种创新要素发挥集聚效应的广阔平台,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努力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成创新之功,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早日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