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2024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来认识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重大意义,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落实到为完成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提供安全保障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依靠改革和发展为稳定奠定坚实基础,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保证社会长期稳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了良好安全环境。实践充分证明,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没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就不可能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关系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依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改革和建设,党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各项制度更加完善、运行更加高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使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经得起各种风浪冲击,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行。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为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积累坚实物质基础。党和国家事业要行稳致远,离不开经济发展。落后就要挨打,国强才能国安。无论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还是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无论是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还是构筑各领域安全的牢固防线,都需要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作为支撑。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进入新时代,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正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我们才有强大实力和足够的底气成功应对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风险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制度建设对于应对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重大意义。
制度稳则国家稳,治理强则国家安。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外部压力前所未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久性。以这个总目标统领全面深化改革,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就能筑牢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制度之本、治理之基。
新时代,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其中“中国之制”“中国之治”是根本性原因。正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既包含新的战略机遇,也包含新的风险挑战。只有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新征程上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展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当前,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好相适应,就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就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动力支持。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就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激发有秩序的活力,构建有活力的秩序,既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又依法守规、井然有序,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