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及特点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概念

形成社会凝聚力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它能够形成普遍的精神文化力量,形成人们共同的价值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中国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它所具有的先进性,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进步起到引领作用。目前,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概念的研究,学界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从现有研究情况看,学者们依据认同形成的状态提出“动态说”和“静态说”;依据认同形成的过程提出“内外化统一说”和“渐进内化说”等重要观点,这些观点提出的逻辑起点各异,并未达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功能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制度建构作用,它首先是规定我国基本制度的价值属性的,它首先要体现在国家的制度及其运行当中,体现在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之中,同时当然体现在了每一个公民的思想和言行之中。作为“公民行为规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实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关键在于实现人们对它的认同。可见,人们认同的目的是将作为“公民行为规范”的科学理论体系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成为指导行为实践的准则,成为指导和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价值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的主导价值规范,它必然要求社会成员按照既定的价值规范开展活动,使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符合相应的社会要求,并按照特定的价值规范原则重塑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规范总是指人的行为的规范,离开了人类社会和人的行为就不存在规范。在行动发生之前,规范主要通过引导或约束行动来对其加以调节;在行动发生之后,规范则更多地构成了评价这种行动的准则。作为“公民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社会大力倡导和践行的,它要求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实践活动遵循这一标准,切实按照社会规范办事。

因此,作为规范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社会实践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这不仅是规范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提升其思想境界和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接受和内化践行。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就是大学生发自内心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深入到自己的头脑,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真正认同其价值倡导,在内化的基础上,自觉践行其价值要求,做到外化于行,进而成为大学生群体普遍遵循的价值观,成为引导、规范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的主导价值观,使其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成为“核心”。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无疑是所有阶级和国家传播核心价值观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是形成广泛的社会成员价值认同的关键环节。作为主流价值观传播的主阵地,高校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在思想上认知认同其内容,熟知它的内涵,同时,通过优化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感。另外,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认同的进一步升华和行为认同的践行。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就是通过高校教育,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学习、信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集中体现在认同主体的人本性、认同客体的确定性、认同过程的转化性和认同结果的多重性等四个方面。

1.认同主体的人本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择、接受、内化和践行,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外部宣传教育的结果,而是大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的产物。大学生是集自然、精神和社会属性于一体的统一体,在自身需求的驱使下,他们对现实中获得的一些规定总是不满意,渴望提升自己的自然性、精神性和社会性,不断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在自我提升和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自身的需求也会逐渐发生变化,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外在事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只有外部事物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切实尊重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坚持以其合理需要为转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大学生选择接受和内化践行。因此,认同主体具有人本性。

2.认同客体的确定性

认同是对特定对象的选择接受和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认同的对象,无论是内在的本质还是外在的联系,都是确定的。就内容而言,它是一个综合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的观念体系。它不仅是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甚至是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每一个层面的内容都是确定的。就形式而言,这三个层面表现为国家、社会和公民的相互依存关系,体现了目标、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依托关系,这也是确定的。因此,在内容和形式上,认同客体具有确定性。

3.认同过程的转化性

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形成中,需要将其转化为内在思想意识,并将这种思想意识转化为外在行为。从外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到内在意识形态或价值体系的形成,再从价值体系到日常行为习惯的有效转化,包括内化和外化的两个转化环节。只有通过内化和外化的逐步转化,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和日常行为实践、习惯符合社会要求,才能真正实现价值认同,因此认同的形成过程具有转化性。

4.认同结果的多重性

结果是代表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状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经过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内外因素的转化,其最终形成的状态就是认同的结果。然而,在认同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本身的复杂性和通俗性、认同条件的多维性,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的差异,认同结果必然会出现明显的多重性,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态。因此,认同结果具有多重性。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点和要素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点

特点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大学生具有价值观既定型又未定型、心理既成熟又未成熟、生理既发育完全又未完全的多重属性,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层次性、差异性、易变性和可控性等特征。

1.层次性

层次性特点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与大学生群体的层次性共同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内容和形式。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要素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同。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要素显得抽象,难以被大学生理解和认同。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要素是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可和践行。相关的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即大学生对客体的认同呈现出公民层面、国家层面高于社会层面的特点。另一方面,大学生年龄、年级、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的差异,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特点。

2.差异性

差异性特点是由认同客体要素和大学生的差异性共同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价值体系。每个要素都蕴含着不同的内涵,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行为要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自由、公正、平等、法治等要素与诚信、友善、爱国等要素相比,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这使得不同的认同主体对其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对其内涵有深入了解和掌握的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程度相对较高;理解和掌握程度低的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程度相对较低。同时,大学生在性别、学段、学科等方面的差异也决定了认同的差异性。“在性别方面,男性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倾向于粗放情形,比较模糊,但趋向理性,女性则过于细腻,相对清晰,但过于感性;学段上的特点主要是随着学段的增加,逐渐从被动普遍认同到主动选择认同”;从学科背景变量来看,总体上表现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相对好于自然科学专业的大学生。

3.易变性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易变性,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单纯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使他们的认同形成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同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实环境影响往往使其产生一些疑惑、失望、怀疑的价值迷茫,这些消极因素会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一些情感认同危机”,随时可能动摇既有价值观。二是大学生心理尚不成熟,知情意行为等因素发展不平衡。认知能力、情绪情感和意志行为的失衡,使大学生的认知时而深刻时而肤浅,情感时而激荡时而矛盾,意志时而坚定时而动摇。这些感性要素作用的不平衡性使得认同的形成容易受到某一要素的制约和左右,随时可能改变认同形成的方向。因此,大学生价值观的不定型性和知情意行的不平衡性使得认同具有易变性。

4.可控性

经过内在的自我调节或外部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会朝着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在认同形成过程中,通过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或外在的宣传教育,可以将他们的价值行为实践引导到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上来。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说明价值是从属于人的需要与满足之间的关系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渴求,并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意识。宣传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的活动,能够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达到社会要求。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内还是外在来看,它都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要素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体系中,要明确“谁认同”“认同什么”“如何实现认同”等问题。因此,认同主体、认同客体和认同介体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构成要素。

1.认同主体

哲学视角上,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可见,任何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主体。简言之,认同主体是从事认同活动的人。认同是一种思想认识活动,即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内含着主客体关系。认同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活动,它明确了大学生是认同的主体,不仅体现为大学生群体,更体现为大学生个体。认同的发生和结果最终体现在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上。“认同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活动中最值得关注的因素,也是认同最终能否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呈现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良好态势”。但他们未完全踏入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对现实缺乏认识,这一特殊性使大学生必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体。

2.认同客体

认同的客体,即作为认同对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选择接受和内化践行的外界物。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应对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挑战中构建的,是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提炼的”,从根本上回答了国家和社会的走向、公民精神风貌等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要建立和巩固其社会基础,就必须建立一套与这个国家制度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是建立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观体系,要使其转化为人们的行动指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就必须实现对它的认同,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为应对西方价值渗透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观念的上层建筑,成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和行动指南。

3.认同介体

认同介体是主体与客体间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又具有承载、传递和反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信息的功能,还能够对其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转化为符合大学生接受的内容和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首先需要一定的介体来选择和处理认同客体,然后以一定的价值内容或形式传递给认同主体。但是,这种选择、加工和处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既要符合大学生的价值需求和接受规律,又要符合社会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价值内涵。认同结果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必须利用认同介体进行反馈,才能检验其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教育、社会实践、大众传媒等,都是认同介体。以教育活动为例,教育者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加工,并以适合大学生认同的形式将加工好的核心价值信息“灌输”给大学生。同时,认同结果也将通过教育活动反馈给教育者或社会,教育者将根据认同结果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整。因此,认同介体不仅是承载、传递和反馈信息的中介因素,也是价值信息选择、处理和加工的承担者。 4/NHgUYSFJmM1aUYWi6uQKkj/D3gIcxXZ9BhmGNsOW3czodeyeUY03xbqqoQ1l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