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外部因素影响制约过程和内部思想矛盾转化过程相统一的过程。它也是主客观因素在实践基础上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认知、选择、认同和形成四个阶段。
价值认知是指对价值观的理解,对价值观及其相关理论、原则、规范等的理解和认识,理解、掌握价值及价值观的知识与理论是大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基本前提。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首先取决于价值认知。价值认知是价值选择、价值形成和价值确立的前提和出发点。
价值选择,也就是说,必须对价值充分认识和了解,甚至经过审慎考虑、仔细分析和深刻理解,这是价值观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引起了大学生的关注,并形成了相应的表象,即情感阶段。在此基础上,大学生进一步分析不同的价值观,形成新的价值观理解,即分析阶段。经过情感分析阶段后,大学生会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判断、筛选和接受,这就是选择阶段。然而,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会遇到各种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也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思维的活跃性、思想观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辨别是非的能力的缺乏、理性判断和推理的不足,最终导致大学生价值观选择上的诸多问题。
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非自由选择。如果环境迫使个体采用某种价值,那么价值选择就失去了主动性。这种形式在一定的压力和环境下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自由选择。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如果没有可供多种选择的价值观,大学生不得不认可某一种观念,将其确定为价值观。三是运用比较思维,研究分析各种价值观,在慎重选择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价值观。
价值观形成的第三个阶段是价值认同,即内化阶段,这一阶段承接了价值选择,是大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关键环节。这个阶段,大学生对某一种价值观产生一定的满意度和赞赏感,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并接受某种价值观,集中表现为两种:第一,是喜欢这种价值观,满足自身价值观的需要,赋予对象以价值,并展示这种价值观的有效性和意义。第二,发自内心地承认这一选择,对自己选择的价值观有信心,有自豪感。价值认同是大学生在现实价值选择中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态度,它反映了大学生对不同价值观的情感态度,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强化剂和催化剂。
价值形成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外化阶段。经过选择和认同,大学生会把一种价值观融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复实践,而这一阶段的行为和价值观始终是一致的。首先,要真正接受价值观,并愿意在行动中受价值观的引导。其次,以确定的价值观为行动指南,坚持日常行为习惯,最终实现价值观的养成。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后,不可避免地受到生活经验、自身阅历、认知结构和道德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几种价值观都处于适应、磨合和调整的过程中。如果彼此一致,个体就遵循。如果不一致,个体就要做出调整。当几种价值观念相互协调后可以共同支配个体的行为,也才会协力应对以后不断出现的新观念。因此,价值观形成后,应通过实践反复检验个体价值观,并在检验过程中不断加以确认,从而形成个体统一的价值体系和稳定的价值观。
大学生由于受到空间和时间的特定,本身是一个特定的群体。从空间上看,大学生身处高等学府,而时间上讲,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7—27岁。在这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理认知不断走向成熟。
从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却未达到完全成熟的时期。从大学生的年龄阶段看,这一时期大学生正是从未成年向成年转变的过渡时期,换句话说,是从“孩子”到“成人”的社会角色转换时期。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智力发育已近成熟,知识储备日益丰富,经验的积累日益增多,大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心理内容的核心方面发育尚不成熟,如社会适应能力、思想价值取向等方面还未达到成人水平,因而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常常不知如何应对,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加之,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积累不够,生活经验匮乏,因此在举止行为间还带有明显的稚嫩性和盲从性,特别是在社会态度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但却往往带有不可忽视的片面性。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全面发展与急剧变化的时期。在此期间,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尚未完全成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普遍存在着不稳定与可塑性大的特点。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成人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评估自己,更加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态度,并逐步构建起个人特有的价值观体系与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价值观也随之形成,在价值观形成的道路上,既有高校文化氛围的熏陶,又有社会中非主流文化的冲击。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群体成员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大学生群体就是这样,大学生除了拥有所生活的社会上社会人的特征以外,还因为年龄和学历这些因素的限制,有自身特有的个性特征,正因为这些特征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在主流价值观不影响的情况下呈现多样性的态势。
新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新的使命,在我国意识形态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即鲜明的时代性。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不再受传统价值观束缚,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追寻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相互平衡,大多数大学生仍然把理想视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同时现实的残酷也让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出注重物质利益的务实倾向。在物质享受与精神自由上,大学生具有典型的双重个性,他们一方面追求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又期盼精神自由。他们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喜欢竞争和挑战,同时又讲究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追求物质生活的高消费,更多地是为了满足一些精神层面上的消费心理或攀比心理,如面子消费、时尚消费、炫耀消费等。他们追求面子、时尚,一方面是提升自己、炫耀自己;另一方面为了拉开自己与他人的距离,有居人之上的心理,奢侈品消费就是这种心理的集中体现。人们在消费品上追求两种东西,即商品的实用性及商品的区别性和炫耀性,奢侈品可以满足这种区别性和炫耀性,满足部分大学生欲高人一等的炫耀心理。大学生追求时髦时尚,不停地创新除旧的目的是用“物”代替自己的身份地位,来显示自己的价值。
如今,除了书本知识外,家长和学校都开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在网上搜索新闻,向往独立自由,平等看待教师,坦陈内心感受。对待工作,大学生更注重自身价值观的实现,基本树立了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如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等。对待金钱,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做到不被利益诱惑,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也认为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基本上大部分大学生主张“及时行乐”“多挣多花”,对于传统“精打细算”的消费观基本淡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当代大学生最明显的特征要数前卫性,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是这个年龄层次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精力最为旺盛充沛,思想活跃,创新而不守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大学生总喜欢通过与众不同的表现来彰显个性,表现欲强烈是大学生的特质,在步入社会之前他们希望通过表现自己得到社会和家人的认可。在现实中,大学生追求个性解放,自我意识增强,审美观上追新求变,以体现其个性化,在学习上,他们能够打破常规,寻求更合理的学习方式方法,接受了大量的新知识新思想;在生活中,他们特立独行,敢爱敢恨,敢于跟不公平说不;在装扮上,他们活力四射,喜欢标新立异的时尚,能够紧跟时代潮流甚至率领潮流。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使其对流行和时尚更敏感,他们能更迅速地接受新生事物,他们通过模仿社会上正在流行的时尚来评价自我和调整自我并成为社会人,从而增强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意识、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急切地渴望长大,渴望成熟以求社会认同,追求流行和时尚能够帮助大学生拉近与社会的差异,学会调整自我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和成熟。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及家族长辈的宠爱,这也养成了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只从自我立场出发,很少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最能反映一个人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当自我发展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多数大学生觉得牺牲自我没有什么,集体的事人人有责,只要符合集体的利益,个人无论做出什么牺牲都是合理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偏重个人利益,甚至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也有部分大学生会不加分辨地吸收外来文化,认为“中国的月亮没有外国圆”,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守旧,甚至是控制他们的思想,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当今中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开放深化的时代,是一个重视知识和人才的时代。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法治的新阶段,在推进中国梦实现的关键时刻,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合理、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决定着大学生的奋斗方向和精神状态,为他们提供了奋斗不息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从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角度来看,多元化是其显著特征。
首先,价值体系的层次性决定了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价值观是一个多元的综合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层次上看,有一般的、特殊的和个别的;从主体上看,有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从本质上看,有正确价值观和错误价值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再有,价值体系的动态性决定了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客观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种价值观形成后,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会有不同程度的相应变化。大学生将审视原有价值观和现行价值观,在保持价值观稳定的前提下,对价值取向进行一些改变和调整。动态环境中的价值观是多样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是多样的。
大学生处在全球一体化、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受到多元文化、网络等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具有双重评价标准,知与行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截然的对立性。再加上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在价值选择上也经常表现为困惑和迷茫,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易于被外界所左右而发生嬗变。同时价值困惑与价值矛盾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特征中的重要表征。主要表现有:推崇理想又权衡得失;反对违反公德又有时明知故犯;强调公而忘私又关注个人成长发展;赞同自理自立,又不愿吃苦耐劳;对见义勇为肃然起敬,面对邪恶又犹豫不决。种种矛盾纠结于心,让他们觉得心中内疚郁闷,感到活得很累。
从主观因素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各种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他们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思维、分析和辨别能力不强;他们接受和吸收知识的能力强,但谨慎选择的能力弱;大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缺乏理论深度;大学生注重价值选择的欲望强烈,但由于他们阅历尚浅、缺乏经验,在价值选择上多容易产生迷茫、困惑和疑虑。
就客观因素而言,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不仅带来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震荡,也带来了中国人思维方式和传统精神面貌的革新。在我国社会基本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价值领域发生巨大嬗变的环境下,新时代大学生最深刻地感受到时代变迁和价值领域的变化,思想文化和价值领域的错综复杂增加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难度和迷茫。